玩得哥和妹1.4: 故事是文創人的貨幣

文创人掏出书、画、设计、电影、音乐、戏剧、动漫、建筑、游戏、概念、梦想……与市场打交道,所采用的词汇或货币是:故事。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16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1 hour ago

祝傑:「嗑CP」為啥比自己談戀愛還快樂?

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渴望獲得親密關係。而「嗑CP」低風險、低成本,人們不用親自參與就能體驗到戀愛的感覺,從而獲得滿足。

前段時間,隨著網劇《司藤》熱播,在該劇中扮演男女主角的演員張彬彬和景甜也跟著火了起來,他們近期在多檔綜藝節目中親密互動,讓粉絲們直呼「太甜了」。不少觀眾,甚至希望他倆能從戲裡「甜」到戲外、假戲成真,而粉絲的這一行為也被稱為「嗑CP」。

在這裡,CP是英文Couple的縮寫,特指存在戀愛關係的情侶。而「嗑CP」則是指粉絲非常喜愛影視劇或小說中的情侶,甚至有點像嗑藥一樣,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那麼,「嗑CP」的潮流從何而起?這與普通的追星有何異同?年輕人又為何熱衷於此?

「嗑CP」是偶像崇拜的衍化行為

在分析「嗑CP」現象前,我們先聊聊它的「近親」——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指個體對自己所仰慕對象產生的一種欽佩心理,並由此引發出一系列的學習和模仿行為。在人類社會早期就存在偶像崇拜現象,比如崇拜大自然等,人們通過相信世上有某種「偉大的存在」,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

此外,偶像崇拜也是個體成長的必經之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那些複雜行為,主要經由觀察與模仿而產生。而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榜樣、崇拜的偶像,孩子通過觀察並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從而邁出了社會化的第一步。當孩子發展到一定年齡階段後,就開始認同父母之外的其他榜樣,如老師、同學、小說或電影裡的主人公或聚光燈下的明星。通過捕捉並認同理想榜樣的某些特征(如才華、美貌、智慧等),人們得以從外界獲取構建人格的「磚塊」,以此來完善自我結構,最終成為一個區別於父母的、獨一無二的個體。

在筆者看來,「嗑CP」是偶像崇拜行為的一種衍化,只不過人們推崇的不再是某個對象,而是一段理想化的戀愛關係。「嗑CP」的同時,年輕的粉絲們或許也在觀察並捕捉這段理想關係的特征,從而為自己日後經營親密關係做好凖備。

用想像的方式間接滿足需求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蘭·米勒指出: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渴望獲得親密關係。而「嗑CP」低風險、低成本,人們不用親自參與就能體驗到戀愛的感覺,從而獲得滿足。

在現實中,當人們墜入愛河時,大腦會分泌包括苯基乙胺、多巴胺、去甲腎上激素在內的「愛情激素」。這些神經興奮劑,使熱戀中的兩人感到精神抖擻、不知疲憊。而有趣的是,很多瘋狂「嗑CP」的粉絲也表示,當他們腦補心中CP在一起的畫面時,他們自己也會感到非常開心,就像自己在談戀愛一樣。在這種愉悅感的驅使下,他們能徹夜刷CP的微博動態,興奮到根本停不下來。

那麼,為何腦補別人戀愛,自己也能高興到起飛?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人和動物的一大區別就是——動物只能用原始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本能衝動,而人類則擁有名為「想像力」的高級認知機能。借助認知、情緒與生理反應間的交互作用,當某種需要得不到實際滿足時,人類可以利用想像的方式,來使需要得到間接滿足。

 

「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將士們想像酸梅子,他們的嘴裡就能分泌唾液,想像力激活了人類的生理反應,這一點也適用於「嗑CP」。

背後動機決定「嗑」的境界

熒幕上或小說裡的愛情多是「甜」的,而現實生活中的親密關係卻是五味俱全。因此,很多人,包括不少粉絲也認為,「嗑CP」這種行為是對真實親密關係的一種逃避。究竟,這種觀點有無道理呢?

通常人們會把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事,解釋成似乎存在因果關係,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稱這種現象為「外部因果律」。「嗑CP」這個行為本身並無不可,而且在筆者看來,能用間接且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來滿足本能欲望,這本身也是個體心智發展良好的標志。

誠然,有些人在感情中碰壁後,就此對現實中的愛情萬念俱灰,大罵「童話都是騙人的」,從此蜷縮在幻想世界之中,將「嗑CP」作為僅有的、滿足親密需要的方式。對這部分人來說,「嗑CP」或許是他們逃避現實親密關係的借口。

不過,對多數粉絲而言,他們能在「嗑CP」和維系真實親密關係中找到平衡。有了這個小興趣,反而讓粉絲們追起劇來更加津津有味,在社交中也有了更豐富的談資,或許由此能結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更有個別出眾的粉絲,能將對CP的愛慕之情化為動力,創作後續的文學作品、譜寫相關的主題歌曲。對他們來說,「嗑CP」並非是一種阻礙,而是讓生活豐富多彩的「調味料」。

因此,「嗑CP」本身無罪,能否發揮「嗑CP」的正面作用,就要看當事人到底是把它當作一種情感逃避,還是將其視為一種成長動力。(本文作者祝傑: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2021-05-20來源:科技日報))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2, 2025 at 11:34pm

愛墾主張·錯失的焦慮:FOMO如何吞噬我們的生活

在社交媒體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Fear of missing out」(FOMO,錯失恐懼症。當朋友們在 Instagram 打卡演唱會、展覽或旅行,而自己只能滑手機「隔岸觀火」時,心裡那種被排除在外的不安感,恐怕再熟悉不過。FOMO 不只是心理學上的小詞彙,它更是一種廣泛蔓延的時代病,甚至成為社會隱憂。

法國社會學者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有個著名的概念——「習態」(habitus)。簡單說,它是我們在特定社會環境裡長期養成的行為慣性與思維方式,表面上看是「自然的」個人選擇,實際上卻是社會結構長年塑造的結果。套用在今天的數位生活裡,FOMO 正好是一種新的「數位習態」:我們不由自主地打開手機,迫不及待想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因為這早已被內化為「正常」的生活姿態。

「錯過」為何這麼可怕?

表面上,FOMO 是怕錯過一場派對、一個展覽、一條消息。深層來看,它反映的是對「社會資本」的焦慮:若我沒跟上最新的演唱會,是否就少了一個和同事聊天的話題?若我錯過了最新的新聞熱點,會不會在朋友圈裡顯得「落伍」?這不是單純的娛樂問題,而是地位、歸屬感與身份認同的問題。

布赫迪厄提醒我們,社會資源除了金錢,還包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社交媒體恰好把這些資本數字化、量化:誰去過哪個餐廳、誰打卡哪場音樂祭,瞬間變成能見度與話語權。換句話說,FOMO 並不是怕錯過一個經驗,而是怕錯過「在場的資格」。

演算法助長的「象徵暴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交媒體的演算法正將這種焦慮推到極致。平台以「即時更新」和「熱門話題」挑動神經,不斷製造「你永遠落後一步」的感覺。點讚、分享、限時動態,這些看似中性的功能,其實在強化比較與競逐。久而久之,人們把「跟上更新」當成一種責任,甚至變成身份的證明。

布赫迪厄稱這種看不見的壓力為「象徵暴力」:我們以為自己是自願參與,實則早已被規則馴化。FOMO 就是一種新的象徵暴力,它讓人們甘心接受「不斷更新、不斷跟上」才算存在的邏輯。

FOMO 的代價

FOMO 帶來的代價不容忽視。它首先改變了我們的時間感——生活不再是慢慢展開,而是由一個又一個「瞬間」組成,必須立刻參與、即刻反應。這種加速感,直接導致「數位倦怠」。其次,它掏空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去演唱會不只是為了聽音樂,而是為了拍照上傳;旅行也不再是放鬆,而是完成「能在社交圈展示」的任務。當「能不能被分享」凌駕於體驗本身時,我們其實什麼都沒真正擁有。

更嚴重的是,FOMO 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能頻繁參加活動、消費最新潮流的人,多半擁有更多資源;而那些缺乏資本的人,則在社交比較中愈發被邊緣化。FOMO 於是成為社會分化的另一種隱形推手。

走出 FOMO 的可能

要擺脫 FOMO,並不是簡單地「少滑手機」就能解決。因為這不是個人意志的問題,而是整個數位社會的習態。我們需要的,是重新調整與資訊、社交的關係:不再以「是否被看見」來衡量存在價值,而是學會從未被展示的日常裡,尋回自我。

同時,平台與媒體也應該反思,是否必須用「即時」與「熱度」綁架用戶的注意力?若演算法只會強化焦慮,那麼這其實是社會責任的缺席。

FOMO 不只是個體的焦慮,它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的社會如何用「不斷更新」來控制人心。當我們意識到這點,或許就能開始問自己:我們真正害怕錯過的,是別人的眼光,還是自己的生活?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ly 21, 2025 at 10:13pm

理解:我確實是清晰得令人心碎地記得一九一七年夏天的某一個黃昏,經過一個冬天的難以理解的分離以後,我在一列郊區火車上偶然遇到了塔瑪拉。在兩站之間幾分鐘的時間里,在一節搖擺著發出刺耳的嘎嘎聲的車廂的連接處的過道上,我們並排站著,我處於強烈的局促不安、感到極其後悔的狀態下,她在吃一塊巧克力糖,有條有理地咬下小小的硬塊,談論著她工作的單位。

鐵軌的一側,在微帶藍色的沼澤的上空,泥炭燃燒時的黑煙和殘留的已經失去了光芒的日落形成的一片巨大的琥珀色混合在一起。

我想,已經發表的記錄可以證明,甚至就在那時,亞歷山大·勃洛克在他的日記中記下了我看見的那泥炭煙,以及那殘留的天空。在我生活中後來有一個時期,我可能會發現,這和我看塔瑪拉的最後一眼是有關聯的:她在梯級上轉過頭來看看我,然後下車,走進了一個充滿茉莉花香和蟋蟀歡叫聲的小站的黃昏之中;但是今天,沒有任何在異國所做的旁注能夠減弱這份痛苦的純潔性。
(摘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ly 11, 2025 at 5:43pm

愛墾APP:感覺感受感情~~在情動理論affective theory中,「感受feeling」「感覺sensation」與「情感(sentiment)」是三個密切相關但層次與功能不同的概念。它們通常被理解為情動經驗過程中的不同面向或階段,從生理基礎到心理建構,再到文化語境的表達。以下是三者在本質與相互關係上的概述:

感覺(Sensation)本質:感覺是最基本、最原初的生理經驗,來自感官系統對外在或內在刺激的回應,例如疼痛、溫度、飢餓、壓力等。特點:生理性的、前語言的; 短暫、直接;無需意識即可發生.例子:手碰到熱鍋產生「灼熱感」,這是一種感覺。

2.感受(Feeling):本質:感受是個體對於感覺或情緒狀態的主觀意識經驗。它是我們「感覺某種情緒」的內在知覺,是情緒進入意識層面的形式。特點:帶有主觀意識(即「我感覺到⋯」)可從感覺或情緒中抽象出來;常常是短暫的或內隱的; 例子:你可能「感受到焦慮」,但那是對身體緊繃、心跳加速等狀態的主觀認知。

3.情感(Sentiment)本質:情感是一種穩定的、較長期的情緒傾向,通常受到文化、語言、價值觀的深度影響。它是對某人事物的整體評價態度。特點:社會建構性強; 穩定且持久(相對於情緒);常以語言或敘事形式表達.例子:「愛國情感」、「對某人的好感」、「懷舊情感」這些都是有文化脈絡與持久性的情感。

三者的關聯性(由下而上):感覺(sensation)→ 感受(feeling)身體的生理反應經由神經系統傳達,被意識所知覺,轉化為個體主觀的「感受」。例:胃部不適(感覺)被認知為焦慮的感受。感受(feeling)→ 情感(sentiment);多次的感受經驗、與語言與文化的互動,形塑出穩定的態度與價值判斷,進而形成「情感」。例:經常感受到關愛,逐漸發展出對家庭的情感依附。

小結圖表(概念層級):

層級 概念 特性 範例
1 感覺 生理反應、前語言 灼熱、刺痛、冷
2 感受 主觀經驗、心理感知 緊張感、內心的喜悅
3 情感 穩定評價、文化建構 愛、恨、鄉愁、忠誠、憤怒等態度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29, 2025 at 8:54pm

愛墾APP:Poetic Contour(2014,Poetry)by Lebusa Monyooe~~It is a literary work that encapsulates not only postulations about the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that modern democracies grapple with during their governance tenures.

It serves as a metaphorical platform that expresses contours of thoughts on a range of social themes embedded in the title – Poetic Contours.

A contour generically refers to an outline, layer and or representation of form and essence. Contours could be manifested in physical, philosophical and intellectual forms. The diverse themes (love, governance etc.) embedded in this collection demonstrate a crafty integration of words into ideas and vistas that illuminate contours of reflection and engagement on matters of national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For instance, ‘the Turkish tragedy’ is a sombre celebration about loss of human lives within the mining sector. It is a subtle global appeal to prioritize safety and wellness within the industry.

Story telling is a hallmark of humanity that has evolved over decades with intense social impact. Poetic Contours deploys expressive story like narratives (ballads) to amplify diverse social ills that officialdom (government) often abrogates public accountability. Poetic Contours encourages robust amplification, reflection and engagement with national and global polemics. It does so through seamless fusion of all manners of thematic contours – physical, philosophical and intellectual engagement with socio-economic issues of our time.

詩意的輪廓(Poetic Contour),作者:Lebusa Monyooe

這是一部文學作品,不僅涵蓋了現代民主國家在治理過程中所面臨的社會、經濟與政治挑戰的假設與思辨,也透過隱喻性的方式,展現對各類社會主題的思索輪廓,正如書名所述——《詩意的輪廓》。

“輪廓”一詞通常指的是某種形式與本質的外框、層次或表現。輪廓可以體現在物理、哲學與知識等不同層面。本詩集中所涵蓋的多樣主題(如愛情、治理等),巧妙地將語言轉化為思想與視角,啟發人們對國家與全球重要議題的深度反思與參與。例如詩作〈土耳其的悲劇〉,是一首對礦業中人命損失的沉痛讚歌,也是在全球範圍內,呼籲優先重視該產業中的安全與健康問題。

說故事是人類文化的重要標誌,經歷數十年的演變,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詩意的輪廓》透過抒情敘述式的詩歌(如敘事詩或歌謠),放大了多樣的社會弊病,這些往往是官方(政府)所忽視、逃避問責的問題。

《詩意的輪廓》鼓勵強而有力的表達、深刻反思,以及對國家與全球爭議的積極參與。它透過對所有主題輪廓的無縫融合——包括物理層面、哲學探討與知識參與——來探討當代的社會與經濟議題。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November 29, 2024 at 8:20am

心靈交流~~……下一個樂章沒有立即開始,演奏者放下樂器,稍事休息。聽眾紛紛議論以來……我像一位天使,被逐出了令人陶醉的天堂,而墮落到最無意義的現實之中。我在想,如果沒有語言的發明、文字的誕生和思想的分析,音樂也許就是所謂心靈交流的唯一實例,猶如有些人就是自然所淘汰的某種生命形式的最後見證一樣。音樂仿佛原是一種種子,沒有開花結果。於是人類走上了別的道路,即口語和筆語的道路。因而音樂永遠是對混沌初始、非分析狀態的回歸,一進入這一天堂就令人心醉神迷,出了這個天堂,無論跟聰明與否的人接觸,我都覺得索然無味。

補償

有知識而又生性敏感的,人總是把自己交給冷漠的下等女人,而且哪怕事實已經證明他們並不為她們所愛,也絲毫不能打消他們為把那個女人留在身邊而犧牲一切的念頭,他們仍然捨不得離開她,這種情況並非出於偶然。我說上述這些人有一種受苦的需要,這話道出了千真萬確的事實……再說,十全十美的性格是不多見的,大凡十分有知識而又十分敏感的人都缺乏意志力,容易被習慣力量和對即將來臨的痛苦的恐懼所控制,而這種恐懼使你註定要終身受苦,在這張情況下,他絕不肯放棄那個不愛他的女人。人們會奇怪,他怎麼滿足於如此微不足道的愛,其實最好想像一個愛情給他帶來的痛苦。不過我們不必過分為這種痛苦憐憫他,因為愛情的挫折、情人的出走或去世在我們精神上引起的可怕震動亦如癱瘓病的突然發作,一開始把我們擊垮,但是漸漸地我們的肌肉又會恢復彈性和生命力。何況,這種痛苦並非沒有補償。有知識而敏感的人一般生性不愛撒謊,謊言使他們措手不及,尤其因為他們即便很聰明也是生活在由可能性構成的世界里,他們很少反抗,應該說,他們總是生活在某個女人剛剛給他造成的痛苦之中,而不是生活在對這個女人想要什麼,她在做什麼,她愛什麼的清醒認識之中,這種認識是那些意志堅強的人所持有的,他們需要這種認識,為的是防備將來而不是哀嘆過去。所以敏感的知識分子感到自己受了騙,卻又不太清楚自己怎麼受的騙。由此而論,一個平庸的女人(人們奇怪他們竟會愛上這種女人)遠比一個聰穎的女人更能豐富他們的世界。在她的每句話後面,他們覺察到一個謊言;在她自稱去過的每幢房子後面,他們看到另一幢房子;在她的每個行為,她結交的每個人後面,他們看到另一個行為,另一個人。他們可能說不清楚在後面的究竟是什麼,他們沒有精力,甚至也許沒有可能去查個水落石出。一個愛說謊的女人只需要弄一個極其簡單的伎倆,而且用不著費心加以變化,便能蒙騙眾多的人,甚至更可悲的是蒙騙同一個人,而此人本應將她識破。這一切在敏感的知識分子面前創造了一個深邃幽秘的世界,他的妒忌心想去探測這個世界,他的智慧也不得不對它發生興趣。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30, 2024 at 8:38pm

【腦中腫塊】

莫雷爾對絮比安侄女的愛情,後來的冷漠或者說憎惡很可能發自真心。不幸的是,他已經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如此行事,突然「貼上」一個少女,向她發誓永遠愛他,甚至向她出示他隨身攜帶的手槍,說假使他卑鄙殘忍到拋棄她,他就叫自己的腦袋開花。後來他還是拋棄了她,並且感到某種怨恨而不是愧疚。……所以很多少女——忘不了他卻被他忘懷的少女——感到痛苦,比如絮比安的侄女,她仍然痛苦了很久,她在繼續愛著莫雷爾的同時又很蔑視他;她們痛苦,並且凖備在內心苦痛難熬時發洩出來,因為莫雷爾那張堅硬如大理石,俊美如古代藝術品的面容,就像一尊希臘雕像的碎片那樣充塞在她們當中每一個人的腦海之中,還有他那漂亮的頭髮、機智的眼睛、挺直的鼻子——嵌進不該接受它們的頭顱便形成腫塊,而這腫塊又無法開刀。然而,久而久之,這些如此堅硬的碎片終於滑落到一個地方,在那里它已經引不起太大的痛苦,也不動彈;人們再也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那就是遺忘,或者說無足輕重的記憶。

【第三重性格】

……的確,即使是她恨之入骨的人——她兩眼冒著怒火發誓要讓他們名譽掃地,要殺死他們,要讓他們下大獄,哪怕提供假證詞也在所不顧——只要她得知這些人心情悲傷,受到侮辱,她就不再對他們存絲毫惡意,反而凖備為他們排憂解難。因為她本質上並不壞,如果說她深一層的而不是表面的性格與人們起初根據她的體貼入微而作的判斷相反,並不是殷勤和善,而是嫉妒、驕傲,那麼她的第三重也是更深一層的性格則傾向於善良和對他人的愛,這是她真正的本性,不過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而已。人們處於某一種狀況時都渴望改善這種狀況,但由於新的狀況還只是一種意願,她們不明白首要的條件是與前一種狀況決裂——就像神經衰弱症患者或嗜嗎啡者很想治好病,卻又不願除掉嗜好或戒掉嗎啡;又像那些留戀社交生活的篤信宗教者或酷愛藝術的人,他們希望清淨,卻又以為清淨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他們先前的生活——同樣,安德烈願意愛所有的人,但條件是先要做到不把人們想像成得意洋洋的樣子,為此她就必須先輕侮他們。她不懂得,即使對自高自大的人也應該去愛,要用仁愛之心去克服他們的傲氣,而不是用更厲害的傲氣。只是因為她像有些病人,這些人想用來治好疾病的辦法其實正是拖長疾病的辦法。他們喜歡這些辦法,但一旦拋棄了這些辦法,便立即不再喜歡它們了。人就是這樣,想學游泳,卻又想留一隻腳在岸上。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0, 2024 at 3:02pm

微光

無人理會、幽深難解、百轉千回卻義理清晰的詩意 —— 引自第6頁

 一個人乃是其自身的一部歷史,總結了自己的呼吸、思想、行為、原子微粒、創傷、愛情、冷漠與厭惡;同時也包括了自己的種族與國家、滋養自己以及先祖的土地、熟悉之處的石與沙、常年無聲的戰斗與良心的掙扎、女孩的笑容與老婦沉緩的言語、突如其來的意外以及無情律法漸進的行動,這部歷史承載了凡此種種以及其他細節,猶如一道火焰,在大火面前終將俯首稱臣,燃放在此刻,下一刻熄滅,來日再有無數時光,也永遠無法再度大放光亮。

你能見到的,全都是不完美投射出來的影像罷了。 —— 引自第180頁

不在身軀肉體 / 不在火焰光翼 / 不在一行一舉 / 實乃心靈皈依 / 就此罷去 / 最終亦即初始 / 我獨允之 / 安息之藥引 —— 引自第197頁

如今盡頭將至,我再度想起你,心中帶有清澈的愛意。 —— 引自第300頁

(摘自从(Possession,作者: [英] A·S·拜雅特;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出品方: 新經典文化;譯者: 於冬梅 / 宋瑛堂;出版年: 2008-5)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ly 18, 2024 at 10:38pm

[時間尺度]

……以上這一切都改變了我回顧過去時傷感的性質,也改變了我對與她緊密相連的光和香味的印象,充實了我生活過的每一個太陽年,這些年辰的春季、秋季和冬季由於與她的往事無從分割已經夠淒涼的了,何況它們同時又是情感年,情感年的鐘點並不由太陽的位置而是由等待幽會的情況確定;一天的長短或氣溫的增加與否由我的希望是否勃發,我們親密的程度是否有所提高來衡量,由她的臉龐的逐漸變化,她的旅行,她不在時給我寫信的多寡和書信的風格,她見我回家時撲過來的動作緩急來衡量。……甚至在我戀愛的當中,我的精神大氣的多變狀態,我的信仰程度的不斷改變不也是今天把我自己愛情的能見度縮小,明天又把這種能見度無限地擴大,今天把它美化成一抹微笑,明天又把它冷縮成一場風暴的嗎?人們僅僅憑自己佔有的東西而存在,人們又只佔有確實存在於眼前的東西,而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思想卻如此大量地遠離我們自身出外遨遊,使我們的視線捕捉不到它們的蹤影!這一來我們便再也無法把它們包括在我們自身這一整體里了。不過它們仍然可以通過秘密通道重新回到我們身上。於是在某些夜晚,我入睡時幾乎已不再想念阿爾貝蒂娜了——人只能想念他能夠憶起來的東西——醒來時我卻找回了一長串往事,它們來到我最清醒的意識里游弋,使我把它們看得一清二楚。於是我為我看得如此真切的東西而哭泣,而就在昨天這些東西對我來說還是子虛烏有呢。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華語流行歌曲互文性研究的「跨樂」范式

lenggong  Lahad Dato  Tanjung Aru

生產地方符號(惠安美女)

生產地方性·古達樂育學校

詩性空間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16, 2024 at 3:02pm

【魚缸裡的魚】

他們遠離他時說的話,與他想像可以聽到的話,也就是說當他在場時聽到的那些議論的回光返照,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怎麼不令人驚訝?唯有他在場時聽到的那些話,才用綿綿情意的題詞裝點著理想的小樓閣,德·夏呂斯先生不時來此仙閣獨溫美夢……但是,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這種樓閣是對稱的,我們以為是獨一無二的那幢樓閣的對面,還有另一幢,我們一般都看不見,但卻是實在的,與我們認識的那幢適成對稱,但卻截然不同,其裝飾與我們預想要看到的大相徑庭,仿佛是居心叵測的敵意與令人髮指的像徵所構成,令我們驚恐不已。德·夏呂斯先生恐怕要嚇破膽的,假若他由著某種閒言的縱容,進入反向的一幢樓閣,那閒言猶如侍從僕役上下的樓梯,只見樓梯上,房門上,被那些心懷不滿的送貨人和被解雇的僕人亂塗著一些猥褻的字畫!……就這樣,德·夏呂斯先生在受騙上當中生活,就像魚缸裡的魚,它以為它游的水一直延伸到魚缸玻璃的外面去,於是,魚缸給它造成了水的映像,與此同時,它卻沒有看見在它身邊,在暗處,游人正興致勃勃地看它盡情嬉戲,也看不見擁有無限權力的養魚人,在意外的倒霉的時刻,將毫不留情地把它從從它喜歡生活的地方拽出來,又把它扔到另一個地方去。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