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展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4.71429/5 stars.

Views: 471

Albums: 愛墾欄目
Favorite of 1 person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2, 2024 at 8:27pm

胡鈺·文創理念與文創產業

文創產業是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出現後相互融合形成的新業態,逐漸成為全球范圍內文化發展的時代新景觀。文創產業實踐的蓬勃發展催生了文創理念的興起,這種理念為觀察當代文化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強大的生命力。

文創產業的興起不是偶然的,是文化產業實踐演進的結果。從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發展領先的英國來看,上世紀80年代使用的還是「文化產業」概念,大倫敦市議會提出「文化產業是所有與文化有關的商業活動的通稱」,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英國即宣佈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提出「創意產業」是「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產業。」

從「文化產業」到「創意產業」的演變,是一個實踐的、市場的、自發的演變過程,表明了消費者需求和產業形態的演變,表明了文化產業發展從以文化復制為主轉變為以個體創意為主。上世紀30年代,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學者瓦爾特·本雅明在其著作《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品》中就注意到了以攝影術、電影技術為代表的技術大規模復制藝術品而產生的文化產業現象,盡管他對這種現象是肯定的,但也提出了藝術品「靈韻」凋謝的問題。

「靈韻」凋謝的問題在個性化創作突出的「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得到了有效解決,有個性自然就有了「靈韻」。但凡事過猶不及,當一味突出個體創意而脫離社會文化時,其產品又顯得很單薄而無法引起共鳴。事實上,文化是土壤,創意是種子,文化與創意有機結合才能誕生好的文化產品。由此,出現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形態,這一產業形態強調文化創意化、創意文化化,成為當代文化發展的新趨勢。

今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了題為《文化時代: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總覽》的研究報告,文創產業是全球經濟的支柱產業,對世界經濟和社會就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經濟體,都正在成為國家和地區經濟的戰略性產業。

報告顯示,文創產業為世界各國創造的就業崗位佔世界就業總人口的1%,高於歐洲、日本和美國汽車制造業就業人口的總和。該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無論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文創產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發動機,是發展最快的行業,影響價值創造、社會就業和出口貿易,為世界許多國家創建了美好未來。」

文創產業實踐的飛速發展為推動當代文化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文創理念。文創理念是從創新視角、科技視角、社會視角觀察文化發展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創新與跨界,以一個更廣闊、更多維的視角推動文化發展,實現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6-10-26 )(下續)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2, 2024 at 12:22pm

(續上)從文創理念看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就要不拘於傳統文化形式與內容,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對於傳統文化的「雙創」理念,就要求在當代中國文化建構中對傳統文化從形式到內容上都進行創新,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通俗化、大眾化、時代化。

在文創理念的指導下來推動文博事業,對於博物館的藏品,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文物說話」,讓千百年的歷史藏品轉化成為當代人喜愛的文創品。北京故宮博物院在開發文創產品方面成效顯著,從早期僅僅是文物復制品的書畫系列、瓷器系列等產品,逐漸發展到許多具有故宮特色與實用創意的產品,在提煉故宮的色彩、建築、器物等文化元素的基礎上,開發出「故宮貓」等文創產品8700多種,2015年的營業額超過10億元。這種從「文化復制品」到「文化創意品」的轉變,就體現了鮮活的文創理念,體現了文創產品的歷史性、知識性與實用性、趣味性的有效結合。

從文創理念看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就要不拘於文化的「文」,推動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對文化的傳統理解聚焦在人文色彩濃郁的文學藝術作品上,一談到文化發展就是發展琴棋書畫、戲曲文學,這些內容的確很重要,是中國文化的根與魂,但從數字化生存、新科技革命的時代視角看,僅有這些內容又是遠遠不夠的。

2015年「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有關部門發佈了《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調查顯示,中國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數字化閱讀接觸率為58.1%。盡管後者比前者僅僅多了0.1%,卻有特殊意義:數字媒介閱讀首次超過印刷媒介閱讀。美國學者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曾提出,「某個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對於這個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質重心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當代媒介的變遷對文化與科技融合提出了強烈的需求,人們對數字出版、網絡音樂、動漫游戲等文創產品的需求越來越高。

在當代文創產業的國際競爭中,推動文化產品的科技化已經成為趨勢。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文創產品出口國,其文創產品的科技含量非常高,不論是其科技色彩鮮明的科幻電影還是充滿科技手段的迪士尼主題公園,都成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典范。同樣,中國的一大批文化科技企業也在崛起。比如深圳華強文化科技集團堅持發展「文化科技產業」的目標,開發出特種電影、數字動漫、主題公園等文創產品,環幕立體電影系統及影片進入包括美國、加拿大在內的40多個國家。

從文創理念看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就要不拘於文化的小眾性,推動新的文化業態融入大眾生活。文創產品在社會的需求增長根本上源於中國消費結構的改變,當前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8000美元,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文化消費已經進入以審美、休閒、體驗為主的階段,由此帶來文創產業蓬勃發展,新的文化業態應運而生,這種業態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文化展示。比如深圳,這些年文創產業的年均增長速度接近25%2014年文創產業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9.7%,創意設計、數字音樂、文化旅游等行業在全國領先。

以現在流行的自助型鄉村旅游來說,它的消費地點已經不是景區而是非景區,消費者在旅游中更多的不是觀景而是體驗與參與。這種需求生成了嶄新的鄉村旅游模式,許多鄉村創客也由此產生。這種模式需要與當地的地方文化與產品緊密結合,需要優秀的設計與品牌來支撐,需要開發者對大眾文化品位有准確把握。

文創產業的概念在華人文化圈得到普遍認同,與國外提出的創意產業、版權產業等概念相比,文創產業的概念更加凸顯了文化特質,而華人的文創產品也兼具了精神產品和娛樂產品的雙重屬性。前者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風格,後者適應了消費社會的需求。文創理念是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有效理念,需要在全社會營造濃郁的文創意識與文創生態,加快培育文創人才,形成「文創+」的模式,鼓勵「文創+制造」「文創+農業」「文創+旅游」「文創+建築」「文創+文博」等新業態,以文創助力中國文化復興與經濟轉型升級,提升全社會的文化品位與生活品質。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2, 2024 at 11:07am

陳昌茂·旅遊紀念品景觀

旅遊紀念品,即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購買的精巧便攜、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藝品,有極高的收藏與分享價值。

一物九變:變色、變形、變用途;變怪、變醜、變滑稽。

旅遊紀念品的審美經驗表現為小品詩性。“小品詩性”是借用近年來我國的一種藝術形式“小品”。小品一般從美學上看,可以歸納為審美中的“喜”一類,即“怪”、 “醜”、“滑稽”的類型。

旅遊憶遊夢幻詩性的發生機制——記憶再現

旅遊紀念品的刺激往往是旅遊憶遊發生的契機。

大腦存儲的信息隨時間的延長而產生丟失現像。離奇的夢幻覺,是由這些不完整的信息組合而成的,信息以混合無序的方式傳遞給腦神經系統並組合成無意識狀態下的虛擬時空夢幻鏡像。

旅遊紀念品體現為一種情趣,一種情趣的具像化,一種小品詩性。----短小精悍,幽默風趣,滑稽可笑,雅俗共賞,題材廣泛,造型新穎,感染力強,使遊人感受到創生出來的、以另一種「旅遊美」的樣式表現出來的美感經驗。

當旅遊紀念品出現時,遊客又回憶重現旅遊情景,另一種旅遊美便呈現出來了。信息的刺激強度越高,記憶細胞的電位值就越大,就越容易對腦部中樞神經產生刺激作用。輔助功能的神經系統作用下形成無序混亂的傳導並形成虛擬時空幻覺,此時其它弱小的信息則會被自動屏蔽。 人腦的形成的記憶方式是整體的時空概念。不論是視頻圖像還是聲音,都可構建成時空信息模擬量的記憶。它可將人一生的社會生活軌跡全部的記錄下來,每一秒、每一分鐘的生活經歷都可存放於不同的存儲單元中。

旅遊憶遊夢幻詩性的審美結構——回憶結構

人們常說,旅遊就是購買一段美好的回憶。所以如此,是因為旅遊美發生於活動之中,使人們得到了美感;存在於「記憶」之中,影響人的一生。通過回憶,打開記憶之門,美便再現出來。從這里說,旅遊美與藝術美的不同之處在於,藝術美發生於靈感湧出時,儲存於作品中,復活於閱讀時。如一部小說,作家在靈感的驅動下創作,其美便儲存於小說作品中了,閱讀時藝術美又呈現出來了。

旅遊憶遊夢幻詩性是儲存於記憶中的意像,通過回憶而再生。我們把審美主客體的這種meeting形式界定為回憶結構。

陳昌茂,2021《旅遊美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延續閱讀:

TikTok年代:刷亮華團品牌路徑圖

地方文化營銷·符號消費IP


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ne 22, 2024 at 10:35am

于悠悠·文化创意产品意义附加的维度思忖(上)

創意經濟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經濟形態,以文化積累和創意營造為本的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創意經濟浪潮中的支柱型產業,其產品的創新加速、創意加值、意義加增成為文創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對于技術迭代火速、花樣日趨繁雜的文化創意產品而言,其高附加價的賦予是文化產業鏈的投入核心。因此,如何為文創產品的附加生命、增加價值、添加意義值得我們思考。

一、文化創意產品的附加價值

(一)文化創意產品的屬性與特征

文化創意產品同時具有經濟屬性和文化屬性,其經濟屬性決定了文創產品以其有形資本或者無形資本為內驅力,創造經濟效益,實現經濟轉型升級,而文化屬性又要求文創產品不能將「文化只做無聲無息的經濟催化劑,而是隨著經濟、社會與科技快速發展的腳步,讓文化自身成為一種在全球市場可以買賣流通的商品或服務」,成為不僅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無形力量,也是民族文化傳播的創意名片。

文化創意產品的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使得創意生產者需要在符號價值和商品價值之間尋求平衡,從施振榮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線」中不難看出,在產品研發、制造、營銷的過程中,應更多關注能產生高附加值的最左端—研發設計,以及最右端—品牌營銷,而處于中間的制造環節附加值最低,由此可有效提升產品價值。可見,「創意」充溢著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鏈環節,無論是研發內容的意義賦予、制造過程的故事添增,還是營銷手段的情境打造,都關乎全面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二)文化創意產品的意義附加與價值附加

功能價值是文化消費者對文化創意產品的基礎考量,「文化產品產品如果要提高競爭力,也需要在功能價值基礎上增加像徵價值」,添加內在意義,使其超越物質載體的純使用價值,而更多訴諸于對于藝術元素的萃取、審美體驗的重構、文化基因的溯源和生活理念的接引,進而從功能價值越遷到具備普通商品所不及和無法復制的符號價值。在科技革新、設計巧妙、制作精良等外部表征的創造性更迭下,使產品所賦予的人文情懷、情感內蘊、信仰觀念等內在價值得以生發,最終實現持續穩定的經濟價值。

二、文化創意產品意義附加的維度思考

文化創意產品是功能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體驗價值、情感價值等多元雜糅,其軟性維度的深化能推動創意產品由「外觀創新」逐步轉向「概念創新」,最終實現隱性價值和附加意義的增疊。從文化創意產品意義增添的視域,可歸納為如下五個關鍵詞:藝術、文化、生活、情感、信仰。

(一)文創產品意義附加的五大緯度

1. 藝術審美的浸潤

藝術的加工和審美的陶染是文創產品意義增添的基礎路徑。一般商品到創意產品的躍遷首先便是其對藝術的萃取與應用。從外觀的藝術設計創作,到內容的藝術語匯創新,文化創意產品給消費者營造出藝術化的審美體驗。無論是對色彩、形狀、線條、質感等藝術語言的把握,還是對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元素的汲取,抑或是想象與聯想、意識與無意識、形象與抽象等藝術思維的融通,人們對美的需求、對藝術的崇尚和對新奇的藝術審美體驗的期待,都使得文化創意產品的附加意義,在藝術和美學的浸潤中得以綿延。正如丹麥頂級生活創意產品MENU以「柔極簡」為其美學理念,在每一件創意生活品中融入中西方視覺藝術設計元素,瓷盤的雲紋、瓶頸的雕花、燭台的造型……在使用價值上附加了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單單放著都是很好看的藝術品。


本文作者:于悠悠;單位:北京舞蹈學院,見:2017-02-07 搜狐;版權申明:來源:本文刊發于《北京文化創意》雜志,歡迎分享。【文創前沿】微信公眾號將會為讀者更多地推送文章和資訊,更及時地傳遞相關政策,追蹤業界動態,解析創意案例,分享理論成果,弘揚人文精神,旨在助推文化繁榮、文創發展!感謝伙伴們傾情關注!【歡迎投稿】;微信公眾號:【文創前沿】;投稿或合作郵箱:bjcc0820@163.com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ne 21, 2024 at 1:24pm

于悠悠·文化創意產品意義附加的維度思忖(下)

2. 文化底蘊的積淀

文化資源是創意產品內在意義深化的源泉。無論是自然文化遺留給創作者所帶來的靈感,或是人類歷史文化所沉淀下的物質或非物質文化財富,文化元素的汲取和文化內涵的捕捉都給創作者積累下厚重的文化底蘊,拓展了產品精神創新層面的廣度和深度,故而,文化的注入是創意產品附加價提升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特色的符號提取,傳統社會歷史的元素凝練,都能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滲入文創產品,實現產品內容價值和文化意義的不斷增值。例如以光緒國書為原型的聖旨筆記本,以西周毛公鼎為設計元素的飾品……都是通過文化供給和創意營造,用文化像徵提升商品的內在價值,透射出產品對于中國傳統價值觀和民族優秀文化的秉承,其無形而深遠的文化意義得到承續和深化。從文化符號的創意轉換,實現消費者對于文創產品文化觀念的認同和文化價值的想象延伸。

3. 生活情懷的滋養

生活情懷的注入為創意產品帶來觀念素材和高附加意義。情懷是含有某種特殊情感的心境,是對某類生活方式的追逐或認可。生活中林林總總的情愫供給都給創意產品固化記憶、物化心境提供主題,例如基于鄉土情結的鄉村旅游衍生產品開發,或是基于懷舊情懷的童年產品體驗營銷,主打民族情懷的中國風創意物件制造,以及倡導小資情懷的精致創意居家用品設計……都是以某種潛意識追尋的個人情結或某類普適性的生活觀念為熱點,在產品中賦予其像徵意義,通過創意體驗、服務或制造的形式,觸動著某一類人群心底塵封的情結。正如以慢生活為賣點的798「熊貓慢遞」店,設計創意信箋供消費者在未來幾年後慢遞而出。誠然,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下,情懷也常被濫用,成為產品的噱頭,越來越少人為品牌架空的情懷主義買單。

4. 情感共鳴的喚醒

情感是創造者、文化創意產品和消費者之間天然連結的橋梁。特殊寓意的寄托、感情信息的注入和背後故事的挖掘,都能引起消費者與創造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建構消費者與產品「對話」的語境,喚醒其感性的消費動機,使其對產品的功能性依附升華到情感性依附。創意產品的文化符號、藝術靈感、生活像徵和情感基因,通過故事導入的方式發生化合作用,並與消費者的情感串聯,讓情感的釋放在文化創意產品上得以落腳與回歸。故事驅動往往能使產品故事化、擬人化,由無生命的「物」變成飽含情感的「生命體」,觸碰到消費者內心柔軟的一隅,使其為之感動、留戀、欣慰,並將情感轉移在產品上,為文創產品增添更多的符號價值和更有溫度的情感意義。

5. 信仰理念的追尋

信仰是產品深層意義的最後探尋,也是產品理念的驅動和品牌發展的圭臬。文化創意產品對于信仰理念的樹立,能與消費者向往的某種特質發生精神層面的關聯,滿足消費者自我價值的彰顯。從傳遞快樂信仰的可口可樂,到以超越極限的信仰的紅牛,抑或是以品質為准則、以完美為信仰的蘋果,不同產品對不同理念的追逐,都契合著一類消費者的內在沖動,同時,文化創意產品與人類更高層次心理需求的對接,也為其增添了靈動的精神價值。

(二)五維融合的「車輪模型」

藝術、文化、生活、情感、信仰這五個關鍵詞可大致作為創意產品價值疊加的視角,通過藝術價值、文化價值、觀念價值、情感價值、精神價值的價值遞進,實現產品的創意增值和意義附加。在創意產品意義增加的維度劃分中,以「藝術審美的浸潤」和「文化底蘊的積淀」為基礎,文化稟賦的藝術化包裝是絕大多數產品創意再造的首要途徑,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的重塑也是增進產品意義的基礎。「藝術審美的浸潤」帶來「藝術價值」,使人在感知產品「藝術價值」之間產生「審美共振」;「文化底蘊的積淀」使人對產品生發的「文化價值」產生「文化認同」。「生活情懷的滋養」和「情感共鳴的喚醒」是意義創新的更高級別迭進。這個界域內以觀念價值和情感價值為觸發點,不拘囿于消費者對外在形式、服務的嘗鮮性體驗,而更關注產品在情懷關照和情感培養下的潛在意義。「生活情懷的滋養」使文化消費者選擇與之「品味契合」的產品,以彰顯個人與產品「觀念價值」的一致;「情感共鳴的喚醒」以「情感價值」締連,激發人們的「感性接受」。「信仰理念的追尋」是創意產品意義附加對精神價值的求索。

文化創意產品的意義添加使其深入地完成個體符號價值、像徵意義的迭進。因此,文化創意產品應該更多地關注藝術、關照文化、觸摸情感、觸碰情懷、觸發信仰,使消費者與其產生審美共振、文化認同、品位契合、感性接受、精神對位,從而不斷地涵養價值、增賦意義、生發內涵。



本文作者:于悠悠;單位:北京舞蹈學院,見:2017-02-07 搜狐;版權申明:來源:本文刊發于《北京文化創意》雜志,歡迎分享。【文創前沿】微信公眾號將會為讀者更多地推送文章和資訊,更及時地傳遞相關政策,追蹤業界動態,解析創意案例,分享理論成果,弘揚人文精神,旨在助推文化繁榮、文創發展!感謝伙伴們傾情關注!【歡迎投稿】;微信公眾號:【文創前沿】;投稿或合作郵箱:bjcc0820@163.com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ne 19, 2024 at 4:01pm

《急轉彎IP》

《急轉彎IP》戰略正全面推進的文創組織,都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優勢,進一步疊加和放大IP的價值。致力於拓展IP跨界合作模式,構建IP矩陣,打造協同產業鏈,推動IP商業化的不斷升級。

影視系列IP核心業務涵蓋影視與動畫、周邊授權及衍生品銷售。

數字內容龍頭企業也將《IP急轉彎》作為長期戰略,持續在IP衍生及運營領域發力。依托公司豐富的數字內容資源,通過對優質網絡文學進行全方位開發,包括音頻、動漫、動態漫、中短劇和影視等形式,升級IP衍生孵化鏈條,將豐富的數字內容資源轉化為多樣化的IP產品矩陣。

動漫產品從漫畫、影劇、大電影到各種衍生物,憑借成熟的IP運營及開發經驗,持續提升其價值。

形象版權授權業務范圍廣泛,可涵蓋服飾、手游、卡片、飲料、香水、壁紙等多個領域,並通過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方式生產周邊商品,在線上線下渠道進行銷售。

若在電商領域展開布局,電商渠道的優勢也將助力IP衍生品的銷售。

延續閱讀:

〈TikTok年代:刷亮華團品牌路徑圖〉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ne 15, 2024 at 10:02pm

布爾迪厄·文化貴族

文化貴族的定義是一場斗爭的賭注……佔統治地位的合法佔有文化和藝術作品的方式的定義,甚至在學校領域,都有利於那些有教養家庭裡的人,他們很早就在學校教育科目之外接觸到合法文化;其實,這個定義為了贊揚直接的經驗和單純的愉悅,將知識和博學的闡釋貶低為「書呆子的」,甚至是「賣弄學問的」。—— 引自第2頁

在社會空間結構裡的每一個人,都會依其自己主觀習得的標準對人進行分類,而且每次都是暫時地以不同分類標準再不斷進行著。那麼,如果以某種科學的方法(如統計法),或以社會經驗凝聚的「刻板印象」(如門當戶對的匹配)加以分析,將大家的對人分類方式收集起來,我們可以獲得一個社會在某一個時間點上,對人分類客觀化的結果。

諸如職業雖然某種社會道德要我們知道「職業無貴賤」,但這恰恰最能說明人們最常以職業作為第一個主要分類的方式。各種職業中,有些社會評價較高,如醫生或企業主管的CEO等。不管哪種社會大致都會分成「人上人」的有閒階级和「死老百姓」的一般人這兩類。

而隨著社會的分工越細就會有越多的所謂中間的中產階殺。嚴格來說,沒有所謂的「中產階級」, 因為他們是一批永遠意圖想要成為上層階級,卻在實際上爬不上去或被既有上層菁英排斥,但又不甘於自認向下沉淪與大眾階級為伍。於是他們永港還處在上不去,卻不願下來的尴尬位置,所開「有為青年」是也。

在文化上或生活風格的消费上會追求上層菁英文化擁有的文化產品,以支配階級的上流文化(culture legitime)馬首是瞻,也藉此擺脱大眾階极的粗俗文化,但實傺上的收入卻不見得比黑手,水電工或工頭領班多。

當然随著中產階殺人口日益状大,為他們設計的文化產品也越來越成為市場的主流,從十九世紀中期後的言情小說,偵探小說或歷史小說等,到二十世紀以波普的藝術民主化(就高极藝術普及化而言),中產階級不但有其自己的文化,更能反嗆將原本低俗或甚至通俗的文化物件變成市場可熱的商品(諸如十九世紀的鄉村風格到二十一世紀的「台客」或文創均屬之)。


階級的分類系統,除了是對人的社會分類外,也是針對物件或活動實踐的社會分類,亦即所有具有社會價值的事與物。 這也就是布赫迪厄對品味的最經典也最醚樣的注腳:被結構的結構會再結構化(structure structuree structurant),被分類的類别會主動去分類別人(classe classee classant)

透過社會生存條件的制約而養成的慣習,上述被結構的結構(或被分類的類别)的對人、事,物的認知與欣賞系統的社會分類,會以文化產品、文化實踐的偏好選擇或者品味判斷的形式,再結構化(或主動分類)所遭遇的人事物。
(引自台灣版 導讀邱德亮)

(摘自:布爾迪厄的《區分副標題: 判斷力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副標題: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作者: Pierre Bourdieu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年-2002年];出版年: 2010-04-23;出版社: Routledge;頁數: 640;中文版譯者: 劉暉;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年: 2015-10頁數: 943)

延續閱讀 》陳明發談布爾迪厄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12, 2024 at 9:11am


陈明发·文物馆

说真的,这绝对是件好事。国内近年文物馆林立,说明我们这族群,尊重历史、不忘来时路。

既然展现的,是“文”“物”,除了老东西、旧照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不是更有趣吗?

抱歉地说,许多“文物馆”,其实是杂物馆。

很多人把家里觉得是“鸡肋”的“老东西”

送到了馆里去,好像“遗产”得到了“保护”

问起这是什么?答曰:

以前的碗啊、以前的锅头啊、以前的日历啊......

说一声"以前",就算是“历史”了,加上一声“啊”,加重语气,也算是“极有价值了”。

有些人在开馆日去走了一轮,馆长说要提倡地方旅游,请大家告诉大家多来“亲近历史”、“走入传统”。

男男女女回答说:好的好的,我刚才拍了很多照片,已经分享出去了。

不一会,男男女女回答说:网友回复我了——说他们在别的馆也拍过很多很多这样的东西......


他们还说,他们不明白,这些东西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12.4.2024)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28, 2024 at 8:14am


ELP and Local NGOs

By: Dr. Tan Beng Huat
Founder, www.iconada.tv

At www.iconada.tv, we're all about spreading the wonderful philosophy of ELP (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 or 乡产学 in Chinese). It's our little way of helping blend local enterprise experiences, learning programs, and homegrown innovation initiatives. And you know what? One of the coolest ways to live out this philosophy is by championing home-based tourism.

Take Kum Eng Tiong, for example. He took his buddies from the B-G Guild on a tour to the Klang Palace and the Selangor Royal Gallery. These spots might be intimate landmarks for us Klangites, but believe it or not, many folks in our city aren't familiar with these hidden gems. Imagine if more of us knew about these places – we could become even better hosts or volunteer ambassadors, enticing more friends to come and explore Klang with us.

There's so much wisdom right under our noses, from our cultural heritage to our historical treasures. But oftentimes, we don't fully appreciate their value until we learn their stories. Plus, sharing narratives that resonate with everyone brings us closer together and strengthens our social bonds – which, let's face it, is the bedrock of our community's progress.

We're really excited about Kum's leadership and can't wait to see more ELP programs come to life, making Selangor's tourism scene even more vibrant and inviting. Cheers to that!

New Agenda for Nation Building

www.iconada.tv has published Kum Eng Tiong's photos and stories with two objectives:

1. To explore which scout experiences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for pioneering local social progress.

2. To investigate whether NGOs like Scouts and YMM (many of us used to have double memberships, which are both recognized by the Malaysian Youth Council) can serve as vehicles for promoti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3R topics to prevent unnecessary disputes.

This form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creative ELP (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 such as Selangor in general, and Klang in particular).

No action is needed at this juncture, but there's no harm in thinking about it and strategizing.

Everyone can play a role.

 (Photo Credit: Kum Eng Tiong)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26, 2024 at 8:57pm


陈明发博士〈想去侏罗纪公园激流探险?先试试泛舟巴生河〉

世界上极大部分令人眷念不已的地方,都和大江长河有关。闭上眼,你会想到上海黄浦江;伦敦泰姆斯河;巴黎塞纳河;维也纳多瑙河;布拉格伏尔塔瓦河......。

银幕上除了可以常看见这些迷人河流,也可以看见令人充满复杂情感的电影场景:《印第安纳琼斯》(夺宝奇兵系列)、《神鬼奇航》(加勒比海盗系列)、《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系列)等的丛林水域惊险奇观。

这些银幕胜地,一点都不虚幻,还实实在在进入了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等着人们活生生乘上丛林巡航或急流胶艇,或缓或急开向充满惊吓的水上探险之旅。

在我们的大自然里,也有不少让参与者惊呼不已的怒水湍流,是考验团队精神、身心协作的天然生态。


主题乐园虽有意想不到的人工设置重重迭迭,但毕竟事先做了万千般的安全考量。

天然大河的急流泛舟,考验的不止是胆子;许多突如其来的演变,挑战往往更惊险。

若来一趟长时间的河上泛舟,而那顺流或逆流的工具只是木筏,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若干年前,在现实生活里,就曾有一群乐行童军(Rover Scout),为数二十二人,分乘九排木筏,在吉隆坡古晋路旁的峇都河(Sungai Batu,意为“石头河”)下水,直朝巴生港口的方向航行。

天色暗了,前路难测,他们就上岸扎营生火烧饭。天乍亮,继续漂流。


四天三夜,当中有人的木筏在第三天就沉没了,唯有含泪放弃。最后,唯有10人分乘5个木筏,完成了这趟创意冒险。

这样的体验设计,不管是否如愿抵步终点,对个人身心与团队合作,都是极致的磨练。难怪许多人至今还是津津乐道。

說到底,如是的“疯事”,一生能有几回?


它更有深一层的意义:拉近了人们对他所居城市的认识与情感。

就像漫步使人熟悉有关城里的种种细节。不仅仅有关那人那事物,还有其温度与气息的领会。

和我们平时赶捷运或堵车子所感受到的,很不一样的真实经历。

巴生谷人口数百万,有几个人漂游过巴生河庞大的网络?它起源于雪彭边界的吉冷水库石英岩山脊,流经鹅唛、峇都、十五碑、孟沙、班台谷、旧巴生路、蒲种、八打灵、梳邦、布特拉高原、莎亚兰……最后进入巴生港口所在的马六甲海峡。


它其实还有把安邦、克拉容、古腰、白沙罗与本查拉等河道包括进来的替代方案。

事情发生在许多年前,这些河域两岸的城镇现在多数是繁华地段,但在那群年轻男女玩河上乐行时,很多地方还是极朴实、原始的风景。

有心者要设计现在的类似巴生河划舟活动,不妨向主题乐园偷师,采集沿途地点的传说、事件等叙事,在特定景点来个打卡点、登岸体验项目或酌量感官刺激的安排。


记录在案,十余年前,有新政权的大臣提过复活巴生的全盘愿景,我还兴致勃勃安排了一众商团领导去聆听大计。现在,其人不但不在位,也不在世了。与“生态城市”建造无关的其他愿景,有谁还记得?
(26.3.2024 原创)


甘荣仲·当童军成为粗旷的罗浮 When Boy Scouts Become Rugged Rovers

(Photo Credit: Kum Eng Tiong)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