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44

Albums: 藝頻道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Saturday

從「錢學森之問」到科研「民粹主義」

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針對一些媒體報道科學成果時偏好用「重磅」「諾獎級成果」「革命性突破」等詞句,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尖銳指出,此類新聞吸引眼球卻不符合實際,除了誤導公眾,編造盲目樂觀情緒,與科研工作應有的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氛圍不匹配,還可能破壞學術風氣和科學發展的正常秩序,助長浮躁風氣。

媒體的「嗨」與一段時期以來科研領域少數人員和機構的自「嗨」同根同源,既有利益驅動,也存在體制機制的種種誘因。此前針對科技工作者狀況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參與調查者認為,科研學術領域急功近利、學風浮躁問題比較嚴重。

事實上,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突破性、原創性成果還很缺乏。中國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要行高致遠,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政府部門、相關機構、市場主體以及公眾,都必須力戒浮誇浮躁之心,媒體更不能為了迎合社會心理及收割流量,助長科研「民粹主義」的不良風氣。

科研界需要風清氣正的環境氛圍。科研是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科技報道乃至科研領域的浮誇風氣,再次敲響「錢學森之問」的警鐘。

在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任何其表虛浮、其心不安的躁動,都不利於研究人員攻堅克難和攀登科技高峰。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只會扼殺科研和創新的內生動力,把真正的科學家給毀了,把可能出現的突破性攻關成果給毀了。

科技演進的歷史一再表明,科學研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需要從相關機制保障善待科學研究、尊重科學家,也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不斷鞏固和呵護好科技人員探索真理的好奇心。

中國科技事業近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與廣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緊密相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依靠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我們尤其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進一步引導科研人員沉下心來搞研究、心無旁騖搞創新。

為引導和激勵廣大科研人員樹立正確的成果觀,真正做到厚積薄發而不是拔苗助長,2019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反對盲目追逐熱點、隨意變換研究方向。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科學家受社會風氣影響,也影響社會風氣。科學家應受全社會尊重,也應該符合社會期待。某種程度上,進入科研的象牙塔,科研人員就選擇了淡泊名利、醉心學問的生活方式。

其實,心境淡泊,不僅是對科學研究者的要求。正如有論者所說,浮躁是時下社會很多領域的弊病,不能單單擇出科學家來求全責備。確實,我們必須看到科技「浮誇風」背後的問題。

比如,過去一段時間,為便於考核績效,許多科研機構習慣於「以數字論英雄」,拿論文和項目數量統計科研人員的貢獻。這種績效考核忽視了科學研究的規律。不少業內人士呼籲,要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研人員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

「科學,無盡的前沿」。前沿和未來的奧秘在哪裡,我們並不知道。探索未知世界,我們需要更多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真理、崇尚務實的良好氛圍下,堅定地向著未知領域邁進。

(原題:科研浮誇風讓關於「錢學森之問」的思考愈發沉重;作者:方大豐;2022年03月15日;來源:工人日報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Friday

為21世紀再設計課程——四維教育白皮書

摘要:21世紀人類正面對社會、經濟和個人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面向21世紀,學生應該做好什麼樣的准備?課程再設計中心提出了由聚焦知識、技能、品格和元學習構成的四維教育框架,以便課程能夠應對當前的世界和在不確定的未來中站穩腳跟。適應21世紀需求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教育的每一個維度和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引言

21 世紀人類正面對社會(氣候變化和金融波動)、經濟(全球化和創新)和個人(就業能力和幸福感)等多方面嚴峻挑戰。技術的迅猛增長加劇了問題的複雜性,例如自動化和任務外包等正產生嚴重的社會矛盾。因為教育沉迷於工業革命中產生的那一套,已經嚴重滯後於技術的進步。①

課程的最後一次巨大變革產生於19世紀末,②是響應當時在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方面需求劇增的結果。21世紀世界已經發生巨大變化,與過去歷史並沒有什麼相似之處。課程早應該完成一次重視深度和多樣性之再設計。當然,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對課程進行了一些調整,有些調整的幅度還很大。但是,涉及知識、技能、品格和元學習四個教育維度的深度課程再設計並未真正實現。適應21世紀需求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每個教育維度和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參見圖1)

二、知識——理解新知的本領

知識是傳統課程觀和內容觀最強調的教育維度。但是,目前課程未能緊跟上知識總量的增長。當前的課程改革經常與學生無關(反映在學生缺少學習動力和熱情上),同時也未能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因此,課程改革需要從更深層次重新思考「教什麼」的重要性和適用性,同時需要思考如何達成理論和實踐的平衡。

傳統學科當然仍舊是有必要的(例如數學、科學、母語和外語、社會研究和藝術等),但必須針對削減哪些部分以留給更加合適的內容做出艱難的抉擇(例如在數學學科減少三角,增加統計和概率)。課程調整的不斷深入,也必將滋養教育其他三個維度(技能、品格和元學習)。同時,技術和工程、傳媒、創業與經商、個人理財、健康和社會體制等現代課程直接響應當前和未來需要,必須成為課程構成中的基本部分,不能僅僅作為輔修或者選修課程。交叉學科是傳統學科和現代學科直接結合的重要機制。學科交叉具有影響技能、品格和元學習的潛力,同時也對知識遷移產生重要影響。知識建構的跨學科方法有助於學習者在概念之間建立聯系,進而推進更深層次的學習。

當代重要主題應該貫穿所有學科,無論是傳統學科還是現代學科都與這些主題產生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這些主題知識涉及培養全球素養、環境素養、信息素養、數字素養、系統思維和設計思維等多種核心素養。

為了做好課程再設計的艱難決策,每門課程均需要思考以下三個方面內容(以數學為例):1.概念(如變化率)和元概念(如證明),這些概念通常可以被遷移到其他學科;2.過程(如形成一個數學問題)、方法(如比例推理)和工具(如乘法表);3.分支學科(如離散數學)、科目(博弈論)和主題(如囚徒困境)。

每個學科都有三種價值:

實踐價值——這個學科應該對學生每天的生活有益,也對完成未來的項目化工作有益。實踐價值需要通過以上提及的概念得到強化。

認知價值——掌握每個學科的知識都應該可以有效提高學習者技能、品格和元學習。這個假設通常是一個學科設置課程內容的重要驅動力(例如我們常常認為數學具有提高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這些基本的學習模式需要得到不同學科及其能力的實踐檢驗,課程安排必須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

情感價值——每一門學科都具有幫助學習者認識世界的能力,並具有其內在的學科優勢,這體現了人類發展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可以作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有人認為學科教學中只要獲取了實踐價值和認知價值就可以了,這個想法不可取。

實踐、認知和情感三個方面價值都必須同時貫穿整個學校教育。

(作者:[ 美]查爾斯·菲德爾/著,單位:課程再設計中心,美國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02130;譯者:徐海英,淮陰師范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盛群力,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28;關鍵詞:四維教育;再設計課程;21世紀素養; 收稿日期:2017-01-30;基金項目:教育部「十三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學習科學視域下教學設計理論發展研究——促進高階能力的學習環境設計」[16YJA880033])

作者/譯者簡介:查爾斯·菲德爾,美國課程再設計中心(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CCR)創始人和主席,21世紀素養研究專家,國際著名教育改革思考者,著有21st Century Skills(2009,Trilling,B. & Fadel,C.)(伯尼·特裡林,查爾斯·菲德爾著,洪友譯:《21世紀技能:為我們所生存的時代而學習》,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年版)和Four-Dimensional Education: The Competencies Learners Need to Succeed(Fadel, C. Bialik,M. and Trilling,B., 2015)( 查爾斯·菲德爾,瑪雅·比亞利克,伯尼·特里林著,羅德紅譯:《四個維度的教育——學習者邁向成功的必備素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徐海英(1971— ),江蘇宿遷人,博士,淮陰師范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人文地理與地理教育;盛群力(1957— ),上海崇明人,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專長為教學理論與設計。

① GOLDIN C.& KATZ L.The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② 不同的國家有時也采用「standards」「programmes」等術語。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Friday

三、技能①——運用新知的本領

高階技能對於深度學習知識以及通過學業表現來展示理解能力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如「4C」——創造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被稱為「21世紀能力」)。①② 然而,目前的課程承載過多內容,直接導致學生不堪重負,教師也難以為繼。另外,教育者在尋求更強大的教學方法和更深入的學習體驗,以彌補整合知識和技能方面所提供支持的明顯不足。

① 像「skills」這些術語在不同國家的語言中意思並不完全相同,可能包括了「competencies」「savoir-faire」「proficiencies」等


但是,在什麼是技能以及不同教學方法(如項目學習)如何影響技能獲取等方面,全球已經形成了更廣泛的理性共識。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Friday

四、品格——投身實踐的本領

在世界范圍內,超越知識和技能,獲得更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在不斷提升。常被提及的品格教育的廣泛目標包括:

1.為終身學習打基礎;

2.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家庭、社區和職場人際關系;

3.利於培養良好個人價值觀和美德,以利於持續融入全球化的世界。

關於品格(character),在不同領域出現很多差異性較大很難統一的術語。品格與很多詞匯有關,例如力量、態度、行為、信仰、性格、觀念、個性、氣質、價值觀、社會和情感技能、非認知技能和軟技能等。 雖然有時候品格被質疑具有非教育特性,卻是被所有文化認可的一個簡明的和包容的詞匯。

CCR(美國課程再設計中心)綜合了超過32個框架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和反饋,⑤最終形成六個品格特質,即睿智、好奇心、勇氣、修復力、德行和領導 力(mindfulness,curiosity,courage,resilience, ethics,and leadership),這 6個詞匯是指首要素養(top qualities),基本涵蓋了所有品格相關術語。品格學習也可以發生在學校之外的環境,例如強調挑戰的體育運動、童子軍活動和冒險旅行等。


五、元學習——反思調節的本領


元學習是CCR框架第四個維度,也是最後一個維度。元學習依賴於其他三個維度的達成,它關注反思和調節學習的過程。具體既包括了「元認知」(預測、監控和評估個體的學習),也涉及反映個體能力的「成長心向」(growth mindset)之內化。

元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提高其他三維度學習以及確保實現學習遷移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最優秀的學生常常能進行富有成效的反思和調節,形成自己的元學習循環圈。明確激勵學習者不斷反思和調節,對於他們的職業生涯,乃至他們整個人生都大有裨益。在一個世界需要不斷的和越來越快的適應時,凸顯元學習這個維度,而不是將其納入其中卻束之高閣,顯得尤為重要。

① TRILLING B. & FADEL C. 21st Century Skills[M].San Francisco, CA: Wiley.2009.

 ② The Conference Board(2006).Are They Really Ready To Work ? Employers' Perspectives on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Applied Skills of New Entrants to the 21st Century U.S. Workforce [R]. ;AMA (2012) Critical Skills Survey:Employers Need a Highly Skilled Workforce to Keep Upwith the Fast Pace of Change in Business Today[R].

uploaded/2012-Critical-Skills-Survey.pdf; PIAACprogram (OECD) etc.

③ OECD(2012)Literacy,Numeracy and Problem Solving in Technology-Rich Environments Framework for the OECD Survey of Adult Skills[R].

④ 後兩個術語不宜采用,容易引起歧義。

⑤ 包括了500多名教師。


六、結語


從政策層面看,歷史慣性是迄今為止影響課程設計的最重要因素。大多數國家都會面對政策生命周期的不穩定性,因而常傾向於不對政策系統做顛覆性改變。這樣,政策慣性一般情況下會阻止擯棄一些過時的東西。從人類發展動態角度看,某個主題相關決策往往是該領域專家做出的。這些專家常常與真實的境況相對隔絕,或脫離學科知識的真正使用者,他們常常傾向於采取片斷零散的(和過度合議)的方法。

CCR隱含著更深層次的價值內涵:它獨立於地方政治,並避免注意偏向、教條和「群體思維」。

世界范圍內大多數教育轉型努力都關注「如何教育」,這是值得贊揚的。但是很少關注「教什麼」的問題。

教育非常需要一種創新課程去適應21世紀的學習者和社會:教育契合21世紀需要嗎?在一個挑戰日益加劇的世界裡,我們是否在教育學習者成為多才多藝的人?

CCR關注一個基本的問題,即21世紀的學生應該學什麼,並在世界范圍內公開宣傳其建議和框架。

CCR匯集了非政府組織、地區、學術機構、企業、非營利性組織和基金會。請加入我們這個令人興奮的旅程!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June 6, 2024 at 5:48pm

創意創業團隊

《第三波》作者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 4,10,1928 – 27,6,2016)在出版了新書《革命性財富》 (Revolutionary Wealth,2006)後,接受台灣《天下雜志》(16.8.2006, 第352期,52頁)訪談時這麼表示:「農業時代人們沒有職業(Jobs),但他們工作。職業存在,始於工業時代的分工。我們踏進資訊社會,這種形態一定會改。未來更多人會工作,但職業會減少。未來需要知識統合,因此每個人會暫時擁有工作,或某種專業技能,一個團隊集合起來,完成某項成果後,團隊成員解散,轉往另一個團隊,施展另一種專業技能。

延續閱讀:

好萊塢式團隊

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76 》:網路好萊塢遊擊隊

虛話閃開,讓作品替你說你是誰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June 4, 2024 at 10:50am

陈明发博士·马中建交50週年纪念·行家看东盟培训市场契机

(本文作者:丝路文化智库创办人 陈明发博士)

上星期,双威会展中心有个教育展,由于智库合作伙伴是他们考察的大学单位之一,我到会场细细去看了一圈,并有机会与我的文创研究与培训有关科系的几位中国师长谈谈。

這項2024《留学广西国际教育展》,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马来西亚国际文化艺术商务促进会、宗乡华团总商会联盟、福建总商会、东盟中国教育交流协会、拉曼大学与新纪元大学等组织携手打造,并获得双威集团藩斯里爵士夫人谢淑珍博士支持。

中国参展者这回行程匆匆,不少人在撤展后便回去了。其中一位知道我的工作性质,回去后电邮我做了这样坦诚的反馈:他们发现马来西亚在旅游服务某些方面,与国内旅游城市的水平比较起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虽然来去匆匆,行家一眼便看出我们的某些不足。

过去我也培训过商场、餐饮业人员,生涯下半场虽往文创研究发展领域睡下去,但服务体验设计一直是我的重心之一。

我除了告诉他们,马来西亚服务体验领域目前所面对的挑战,具体地说在商场、餐饮业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绝大部分服务人员都是外劳、钟点工人。基本上是没有特别专业培训。

有培训与没培训最大的分别,要举个案,“海底捞”近年的海外奇迹,足以说明这一切。

中国友人这回虽然是来招本科生为主,不过,他们毕竟也察觉到了,从他们崛起后所深厚累积的“文化资本”角度来看,除了教育本科大学生,也可以将之重新设计成富有海外学习体验价值的培训配套;当然,作为培训行业先行者的马来西亚,业者们也有机会往中国走。

顺便提提,全球的培训市场规模是惊人的,若加上文创产业、文旅产业的市场规模,更足以让我们看见中国+马来西亚携手开拓的庞大新机。

图说:马中建交5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广西省高等院校教育展)

网上随手找来的数据:Global Corporate Training Market size was valued at USD 151.75 billion in 2019 and is poised to grow from USD 163.58 billion in 2023 to USD 487.3 billion by 2031, growing at a CAGR of 8% in the forecast period (2024-2031) (Google)

延續閱讀:

意大利都靈聖卡羅廣場 尼采的惊悚

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May 28, 2024 at 12:30pm

《三體》掀熱話 Netflix勢成串流股王者?

(原載:https://hk.finance.yahoo.com 更新日期: 2024年4月1日)

《三體》是內地著名科幻小說,今次再掀全球熱話主要是由於串流平台Netflix (NFLX)將其改編為劇集。

由小說改編做網劇的《三體》成為了網絡熱話,而且因有不同版本引起討論,在這股熱潮下,串流股有無機會再炒高?

《三體》Netflix版熱播

《三體》是內地著名科幻小說,今次再掀全球熱話主要是由於串流平台Netflix(NFLX)將其改編為劇集,而去年1月已有一套騰訊版的《三體》登場,所以在中港兩地就引起了對兩個版本的比較,看哪個更貼近原著,並附以不同角度分析。雖然Netflix版被指有不少重要情節被大改動,但作為劇集看對其他地方的人依然有吸引力,所以《三體》在Netflix多個地區的播放榜都擠身前幾位。

一套具話題性的熱門劇集的確可以幫助平台上客,而付費會員數目是平台增長的關鍵。作為契機,串流平台股會否再次彈起?

Netflix 股價接近歷史高位

要數追劇熱的受惠者自然是播《三體》的平台Netflix。實際上,Netflix重新攀登上2021年近701美元的歷史高位頂峰只是差很短距離,上周五(29日)收報607.3美元,即只要再升約15.4%左右就到。Netflix近兩年股價表現也有力回升,2023年升65.1%,2024年年初至今則升了24.7%,跑贏了標普500指數今年一成的升幅。

(编註: 21.5.2024 每股640 美元。)

Netflix股價之所以有表現,主要是因為用戶再有增長,而且管理層定下的策略也兌現,所以支持股價上揚。去年第四季業績,收入88.33億美元,按年增長12.5%,超預期的87.2億美元;純利9.38億美元,每股盈利2.11美元。在用戶增長方面,按年增12.8%,按季增5.3%。2023財年的營運利潤率達21%,超過20%目標。自由現金流達69億美元。此外,公司預期透過加價等方法,今年首季業績都傾向樂觀,收入按年增長13.2%,較去年第四季加速。營運利潤率為26.2%,亦保持擴張。Netflix下次在4月18日就會派成績表,所以打算買都要考慮業績因素。

Netflix股價之所以有表現,主要是因為用戶再有增長,而且管理層定下的策略也兌現,所以支持股價上揚。

Disney+ 有Taylor Swift

在Netflix外,另一隻具潛力的串流股要數迪士尼(DIS),公司2024年年初至今升幅達35.5%。去年第四季,迪士尼收入按年大致持平,達235.5億美元,稍稍低於237.1億美元。經調整每股盈利按年升23%至1.22美元,遠高於市場預期的0.99美元。迪士尼的收入增長雖然欠動力,但在削減成本及提高效率支持下,盈利能力提升。

Disney+現正熱播Taylor Swift 的熱門演唱會電影《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 Taylor's Version》。

包括Disney+、Disney+Hotstar及Hulu的串流業務是關注重點,上季收入按年升15%至55.5億美元,而營運虧損由9.84億美元按年大幅收窄至1.38億美元,主要受惠加價,而且廣告費也有增長。管理層目標在2024財年結束前串流業務開始能有盈利,如能實現相信能刺激迪士尼股價走勢。

不過,要留意4月3日迪士尼會舉行股東會投票,維權投資者Trian Fund Management想提名Nelson Peltz及另一人為董事(編註:已贁北),另Blackwells都想提名3人為董事。董事局潛在變動對公司是一項變數,因此短綫不妨等投票後作部署。

愛墾编註:

創意有價:國際市場更有價;而國際市場少不了跨界(包括跨國)的視野與創造力。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May 24, 2024 at 10:48am

2020年4月:後疫情時代線上經濟的機遇與挑戰1.中國互聯網普及率61.2%;網民規模9.54億;2.連中石化等傳統行業的巨頭也橫跨賽道加入賣菜行列;3.2003年SARS變相推動了互聯網商品與人的連接;4.2020年新冠肺炎期間,互聯網解決了禁足市民買藥、買菜與看病等大事;5.消費往網絡模式轉變, 打通娛樂、辦公、醫療、生鮮、教育等領域;6、遠程復工復學後,數億臺手機、電腦設備同時在線,1億多學生集體線上聽課,2億人線上同期辦公;7、各種App在疫情後正在想方設法鞏固中。http://www.cinic.org.cn)

2003年的SARS而帶起了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這一輪,會把5G網絡生活提早10年,形勢所逼下,網上教育與辦公等變成新需要。有些國際組織已經預測這可能是百年一見的“新契機”(雖然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像,西方許多大學都要宣布破產了,連800年歷史的劍橋也已經決定,在未來一年要在線上上課。真的是很多新空間。

年輕的學生們不再那麽衝動動。一開始他們認為在線授課是對教育的妥協和降級,這一認識在他們開始網課時得到改變。年輕的教授在上課或與學生視頻交流時,而無人看管的孩子卻在身邊尖叫和哭鬧。一頭是工作,一頭是生活,學生們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感動,他們察覺原來私人生活和職業生活的界限曾經太過涇渭分明。現在,已不像是象牙塔那样的不着邊際。


每个行业都‘在綫更新’一遍,发展潜力将充分释放。也许再过10年看,会冒出一批新的行业领袖来。”

2020年4:月疫情初期的美國小鎮—
1、美國康州紐黑文縣,對于紐約長島日常生活除了應遵循“居家令”,還須保持“6英尺的社交距離”;2、樂齡擧措: “Stop & Shop”超市,自新冠肺炎在美國暴發以來,多家超市在第一時間制定了一項特殊政策:在早晨正式對外開門營業前提供一個特殊時段,專門為60歲以上和身體羸弱的人群服務;3、在海外華人圈方面,鄰鎮華人組織了一批批捐贈給各級醫護人員手中。https://zhuanlan.zhihu.com)


延續閱讀:

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疫情文創

愛墾網特寫·新冠肺炎:人文景觀

陳明發《2019新冠肺炎 觀察紀事》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May 23, 2024 at 4:34pm

天下雜誌:學習「現場精神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看看遍處的幼苗,如何沈默地奮力生長。

我不和你談論社會,不和你談論那些痛徹心肺的爭奪,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探望一群一群的農人,如何沈默地揮汗耕作。」

~~ 吳晟〈我不和你談論〉

一九八○年後的國中生,都認識吳晟的詩,教育部編訂的國中國文課本有他的〈負荷〉。

彰化溪州的農夫詩人吳晟,堅持親近土地、親近現場的呼喊,此刻聽來更有深意。

近年,臺灣的千億企業大老闆,最滾燙的心頭火,除了訂單,就是學校畢業的人才,離現場、現實愈來愈遠,也愈來愈不合用。

「全球產業都需要創新,但現在的教育方法,可以教出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嗎?」廣達董事長林百裏認為,臺灣孩子從小到大都在補習,但考好大學、有好分數,卻不見得是好人才。(能力劄根)

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也向教育部抱怨,「學校距離社會太遠了,就像個孤島,」企業得花大功夫重新訓練。

廣告業巨擘余湘更指出,最近在媒體炒作下,社會充滿負面情緒:未來薪資凍結、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等,讓年輕人心生恐懼。

「但我覺得這些都是假議題,」她說,「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總機小妹,不只要接電話、接待客人,還要做剪報。但任何事情,我都全力以赴。之後,再也沒遞過履歷,都是工作自己找上門。」培養好的能力,才是工作荒、人才荒的正解。(出國打工是好事!)

培養好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勇於碰觸現場。

《天下》要求年輕記者到新聞現場。去年加入的記者周原,在這次以巴戰爭前,到以色列專訪,看到他們對敵人的「不客氣」,也見證他們用創新、創業,爭取在國際生存的空間。(血與火淬鍊的創新王國)

加入不到半年的記者劉光瑩,也跟總主筆何榮幸到彰化,遍訪官員、企業、人民,追蹤中科四期的調查報導。(中科四期 還有未來嗎?)

「我們到彰化採訪吳晟時,他說,土地跟動物都不會說話,我們這些能說、會寫的人,應該想辦法讓更多人知道,臺灣有些荒謬的事情,一直不斷在發生,」她說,「聽到這番話,讓我覺得更有責任把故事說出來,也希望能發揮更多影響力。」

十一月底,《天下》三月封面故事、由蕭富元、林倖妃製作的「一塊牛排背後的祕密」,奪得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這個環繞全省、追蹤一塊牛排的報導,再次證明:不誇張、不驚悚的現場報導,才能發揮實質、長遠的積極影響力。(2012/11/28,收藏自台灣 《天下雜誌》

延續閱讀: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

Comment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May 15, 2024 at 5:03pm


格局:《有小小的快樂就滿足的「少年JUMP」世代》


自己的能力應該由自己判斷。自己想做的事,應該根據自己的判斷,由自己來決定。但是日本的孩子卻受偏差值管制下的世界,度過了訓練自己判斷能力最重要的時期。也就是說,日本的孩子們失去了靠自己的力量判斷自我的能力,而且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偏差值來決定自己想做的事。」(248頁)「調教就是透過填鴨方式,把老師所教的東西背起來,考試的時候,只要把背起來的東西再正確的吐出來,偏差值就能高高在上。」
(250頁)(大前研一《低IQ年代》,2010,台北商周出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