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雪蓮·德莫特·莫蘭: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 5

莫蘭:確實,近年來有許多語言在不斷消逝。每一種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並為世界的豐富文化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相關調查,一些日常生活實踐活動是需要得到保護的。日常生活世界具有其獨特性,也需要得到保護。我們在剛才講座中提到了「前人的世界」(Vorwelt)這一概念。如果說有一個美洲部落只剩下最後一個人說著自己部落的語言,其實這個人並不是單個人,因為他還屬於一個整體、一個共同體。

這個共同體包括了前面已經去世的人,因而所謂的個體並非真正的個體。即使只有一個人在說著本族的語言,這里也存在一種世界的開放性,即只要這個人依然存在,就有新的人可以不斷參與到這個共同體中來的可能性。就像現在有人在做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他們將一些說稀有語言的人拍攝記錄下來,依憑這些記錄就有重構這些語言的可能性。至於只剩下一個個體的情況,其實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文化是會消亡的。如海德格爾就說過很多希臘的神廟已經不存在了,但是我們依然有重構當時所使用的語言的可能性。

問:您昨天談到了「同感」問題,今天談到了「交互主體性」,我想這兩個話題之間是相關的。從自我到他人的路徑適合用來描述同感,但並不能為此提供基礎,請問您今天所談到交互主體性能夠為同感提供基礎,而同感能夠解釋交互主體性嗎?

莫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海德格爾說過同感只能在交互主體性的關係中、一種「共在」的關係中被理解,它基於個體的情感體驗。你所提的問題比較符合海德格爾的想法,即同感需要有奠基,並奠基於被給予我們的生活中的交互主體性。但是對於胡塞爾來說,同感和交互主體性是交織在一起的,很難說哪一個層面是更基礎的或是奠基性的。存在一個更基礎的層面——「我」,這樣一個第一人稱的主體性,是交互主體性的基礎,也是同感的基礎。對胡塞爾而言,同感和交互主體性之間的關係是比較複雜的,但是我們可以深入其中,找到更深層的解答。

問:根據胡塞爾的邏輯理論,究竟是先有意向性後有文化,還是先有文化後有意向性?

莫蘭:這個問題和我討論過的問題相關。就胡塞爾本人的文本和我本人的講座思路來看,是有一條從意向性、具身性、同感到交互主體性和生活世界的思想線路。但是在胡塞爾那里,還存在另一條思想線路,即從文化開始討論精神世界和精神活動,而要對精神進行討論又會回到自我和自我意識。胡塞爾的學生們也據此分為兩派,一是傾向於從文化角度出發,另一則是從自我出發,但是我們很難說在胡塞爾那里究竟哪一個是更基礎的抑或是哪一個才是方法論上的開端。胡塞爾還區分了兩種現象學,一種是構造現象學,另一種則是發生現象學。後一種是在時間和歷史中展開的現象學。梅洛-龐蒂選擇了後一條道路,對兒童早期的發展道路進行討論。從時間上看,兒童的發展階段在成人階段之前,但是如果在討論文化現象時,兒童並非一個成熟的結果,成人才是發展成熟階段的結果。

問:我想接著前面的同學提一個問題。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常常出現這樣一種悖論,即人們認為之所以會有一種價值的存在,是因為有一種人格的獨立或是一種創造性的力量存在。如果主體間性得以成立,這種創造力、力量感、同情感之間似乎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基於這種矛盾,請問您是如何看待主體間性的開放性的?

莫蘭:這個問題很好。我很樂意為你介紹創造性這一概念。我們要區分兩種創造性,一種是藝術上的,一種是科學上的。其中藝術上的創造性並非是胡塞爾所重點關注的,但是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對此十分看重,比如海德格爾就有一篇討論「藝術作品的本源」的文章。而梅洛-龐蒂和薩特對藝術的看重則與法國崇尚人的自由這一文化背景相關,藝術創造可以把新的東西帶入人們的生活中來。涉及到文化的這一部分,明天的講座中也會繼續談論。



(2019-08-03 來源:澎湃新聞)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