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斌:帕斯《弓與琴》中的韻律學問題 4

應該意識到,重疊、對偶正是詩歌中非常依賴的節奏手法,舊詩自不必說,新詩同樣也如此,比如卞之琳的《無題四》:

昨夜付一片輕喟,

今朝收兩朵微笑,

付一支鏡花,收一輪水月……

我為你記下流水帳。[18]

可見詩律只是把日常語言中自發運用的法則上升到自覺的層次而已。

在我們看來,韻律和句法的關係可以簡單概括為:狹義的「句法」,是句子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的規則;而韻律則更多是一種關於聲響的平衡、和諧的規則。句法管的是把話說「通」,而韻律管的是把話說「好(聽)」。句法更多涉及陳述、支配原則,即詞語與詞語之間孰先孰後、誰支配誰的問題;而韻律涉及的更多是詞組、句子的縮減、擴展問題,即話說多長、詞語與詞語之間誰對應誰的問題。[19]狹義的「句法」主要是一個邏輯問題——無怪乎古希臘中,「邏輯」(logos)的原義就是「言語」、「詞組」。[20] 而韻律更多的是感覺的問題,因為「時間」本來就是一種「純直觀」,而且平衡、對稱的感覺實際上滲透於所有語言的骨髓之中,就像前面帕斯所言,「節奏的潛流」實際上隱含在所有語言之中。

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對於語言的同一性與規律性的要求,[21] 這是人的認知本質所要求的,或者說,這是我們最為習慣的一種認知「形式」。漢語,尤其是古漢語,本來就是極富韻律感的語言(其代價是邏輯性的薄弱),正因為如此,諸如賦、駢文、八股文等被認為是「文」的文體,實際上也有很強的韻律特征,非常接近於詩體:它們不僅大量使用駢偶、復沓、排比,也經常押韻,而且其句子長度經常是一樣的(如駢文之「四六」),以形成一種「氣勢」。

但是,正是在這些韻律感佔主導的文體之中,我們看到了帕斯所言的趨勢,即由於節奏的需要,由於同一性的韻律結構(排比、對偶、押韻等)的使用,理性思維讓位於類比與形象思維。所以這類文體一般以感情、氣勢、辭采取勝,很少有邏輯特別清晰、推理特別系統、深入的文章,後者更多是在莊子、孟子等先秦散文中見到,它們相對而言較少受到韻律法則的支配。這里想大膽提出一個假設:韻律法則的過多支配,正是古代中國散文思想性、邏輯性較為薄弱的根源之一,也是傳統中國文學中散文體裁讓位於詩體的標志之一。

可見,節奏(韻律)與邏輯(句法)一直就是語言組織規則的兩大爭奪者,他們會彼此影響,也會此消彼長。認識到這一點,就明白帕斯這個斷言的意義了:「句子的統一性,在散文中是通過道理和意思來實現的,而在詩歌中則是通過節奏來實現的。」(第55頁)因此,「沒有節奏,就不會有詩歌;而僅僅有節奏,也不成其為散文;節奏對於詩歌而言是必要條件,而對於散文而言卻不是本質性的。」(第56頁)

換言之,詩歌語言的首要組織原則是節奏,其次才是語法、語義;而散文語言的首要組織原則是語義、語法,而節奏的作用則處於無意識的、較為隱微的狀態。當然,如前所論,也有不少散文文體(如古代的賦、駢文,現代的詩體散文),把節奏的作用像在詩歌中那樣凸顯出來。那麼,詩歌與散文的節奏有何區別呢? 帕斯回答:「節奏自發地出現在一切語言形式中,但是只有在詩歌中才表現的最完美。」(第56頁)

如果說在其他語言形式中節奏的出現是「自發」(spontaneously)或者「自在」(self-being)的話,那麼,我們可以借用一個黑格爾哲學術語說,詩歌中的節奏則是一種「自為」(self-making),即由潛在到展開,由無意識到有意識;而主動的韻律學(詩律學)的認識則可以稱為「自覺」。「自為」的節奏相對而言更為完美,不過,它同樣也要以日常語言中「自發」形成的語言條件為基礎,不能完全脫離語言條件憑空構建詩律,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

[18]卞之琳:《十年詩草(1930-1939)》(增訂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頁。

[19]另參:艾約瑟:《漢語官話口語語法》,蔡劍峰等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版,第277頁。魏兆惠:《英國傳教士約瑟夫·艾約瑟論漢語的韻律》,《當代修辭學》2016年第3期,第53頁。

[20]保羅·利科:《活的隱喻》,汪堂家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頁。

[21]分析「平衡」、「對稱」為何物即知此點,天平上的東西若要「平衡」,必須兩頭重量相等;而相對稱的兩物,也意味著他們在語義范疇上是同一的,比如「天」與「地」,「生」與「死」,等等。關於「范疇」,讓我們重溫一下康德的看法:「一切感性直觀都從屬於范疇,只有在這些范疇的條件下感性直觀的雜多才能聚集到一個意識中來。」(《純粹理性批判》,第95頁)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