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蓓〈論文學情感地理學的可能性及其案例研究〉(3)

地理學的這份情感熱度源於幾乎是同一時期(即1970年代中期)產生且波及整個西方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情感研究的革命」,情感問題一時間受到幾乎所有學科的關注,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文學、政治學乃至經濟學,概莫能免。[12]待其余波持續發酵,終於在本世紀初誕生了情感地理學(Emotional Geographies)。關於情感地理學的定義,西方學者(如地理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學家)出於各自的研究側重而不盡相同,但是「真正的情感地理學不能只聚焦於情感,它必須且應該嘗試去表達客體化語言中所隱藏的一種微妙之物,即人和地方之間的情感聯系。雖然不同領域的學者采用的研究方式和表達模式大相徑庭,但都應致力於上述同一目標。」[13]

學界普遍認為情感地理學的概念源於2001年安德森(Kay Anderson)和史密斯(Susan Smith)發表在《英國地理學會會刊》(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上的社論《情感地理學》(「Editorial: Emotional Geographies」),其呼籲將情感地理學視為一個新領域,通過空間的情感聚焦,深化和拓展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和範疇。2005年,戴維森(Joyce Davidson)、邦迪(Liz Bondi)和史密斯(Mick Smith)主編的《情感地理學》(Emotional Geographies)成為詳盡闡釋情感地理學研究的開拓性著作。2009年,情感地理學專刊《情感、空間和社會》(Emotion, Space and Society)創刊,為情感地理學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平臺[14]。2002年至2018年,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家先後召開了七屆「情感地理學國際跨學科研討會」(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Emotional Geographies)。逐漸壯大的西方情感地理學的理論體系得以初步建構,進入快速發展與完善階段。

情感地理學作為國際前沿研究,國內首見於邱子桐2010年發表的《來自邊緣的抵抗: 作為跨學科領域的情緒地理學[15]初探》。[16]邱子桐初步介紹了跨學科研究領域——情緒地理學的源起、發展、意義和基本主題,借鑒德勒茲和瓜塔裏的「塊莖說」,著重論述了情緒地理所提供的批判空間。

該文在國內迅速引起相關研究者關注,次年浙江大學的邵培仁等人在《時間、空間、社會化:傳播情感地理學研究的三個維度》[17]中指出現有傳播理論研究對於情感和環境要素的「疏離」。通過梳理西方情感地理的發展脈絡和研究主題,邵培仁等人歸納出情感地理研究的矩陣模型,並提煉出傳播情感地理學研究的三個維度,即時間、空間和社會化,嘗試將情感地理納入到傳播學理論的研究視域中。2015年,華南師範大學的朱竑和高權發表《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18]遂引起國內學界對於情感地理學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截至2021年430日,該文在中國知網數據庫的下載頻次高達3,383次、被引用頻次達到64次。朱竑等人將女性主義地理學、人本主義地理學、精神分析地理學和非表征理論視為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的基礎。基於外文數據庫的統計數據,通過對249篇情感地理學相關著作和期刊論文的細致整理與分析,朱竑等人指出西方情感地理學主要議題聚焦於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地方與歸屬感、親密空間、政治、教育、種族與少數人群。值得注意的是,該文最後特別強調中國文化語境下的「情感」具有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歷史淵源和哲學基礎,因此國內情感地理學研究應紮根於中國歷史文化的土壤。

[12]成伯清:《情感的社會學意義》,《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13]Liz Bondi, Joyce Davidson and Mick Smith,「Introduction: Geography』s 『Emotional Turn』,」Emotional Geographies, eds. Joyce Davidson, Liz Bondi and Mick Smith,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vol.1, no.16, 2005, p.2.

[14]《來自邊緣的抵抗:作為跨學科領域的情緒地理初探》(邱子桐,2010)、《時間、空間、社會化:傳播情感地理學的三個維度》(邵培仁、林群,2011)、《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朱竑、高權,2015)和《西方情緒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啟示》(蹇嘉、甄峰等,2016)均對西方情感代理學的起源、發展以及研究主題等問題進行了詳盡論述。

[15]Emotional Geographies在國內學界現有兩種譯法,一是「情緒地理」,另一種是「情感地理」。邱子桐、蹇嘉等人使用第一種譯法,邵培仁、朱竑等人使用後一種譯法。

[16]邱子桐:《來自邊緣的抵抗:作為跨學科領域的情緒地理學初探》,《中國傳媒報告》2010年第4期。

[17]邵培仁、林群:《時間、空間、社會化:傳播情感地理學研究的三個維度》,《中國傳媒報告》2011年第1期。

[18]朱竑、高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地理研究》2015年第7期。



作者:裴蓓;轉自:公眾號 DH數字人文,2021-08-21;作者單位:武漢體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文法藝術學院,原刊《數字人文》2021年第1期)

Views: 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