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廣文: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敘事結構(10)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是政黨認同的核心要素。中國共產黨致力於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契合。近代的民族屈辱使中國被迫開啟了現代化進程,「師夷長技以制夷」不僅表明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態度,更宣誓了中國人抵抗西方的民族決心。屈辱的民族傷痛使我們始終處於既學習西方技術和制度又反叛西方本體文化的矛盾當中。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國人發現了一種既批判西方文化精神、又能指導中華民族實現現代性文化構建的理論樣態——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文化精神既契合了中國人集體本位的價值情愫,又規避了中國在「西化」現代性選擇中的矛盾心理,進而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一段全新的現代性啟蒙敘事。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的構建路徑

文化認同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敘事結構中的根基性作用,但這種文化認同不會從精神文化理念內部自發實現,因此,努力從經濟、政治、文化層面去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就成為中華民族文化構建的歷史課題。這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首先,推進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互利,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的物質利益基礎。隨著民族存亡危機的消解,和平時期人民所關注的重心已經轉移到謀求各民族的發展上來,各民族都期盼著在獲得實際利益基礎上改變自己的歷史命運。各民族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根本在於對「以人民為中心」和實現共同富裕文化理想的深度認同。在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的歷史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忠實履行「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第197頁)的莊嚴承諾,所有民族地區貧困縣全部摘帽,連片特困地區全部摘帽,中國現行標準下全部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中國脫貧攻堅的勝利不僅從物質層面實現了各民族利益共享,而且極大地改變了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在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的未來實踐中,我們應繼續根據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實際狀況,聚焦「相對貧困」的重點,有序打開相對封閉的民族文化圈,特別是推動農村少數民族群眾融入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為落後地區人民融入改革開放大局創造條件。要充分發揮中華文化的融合凝聚與互養相成效應,加強民族文化交流來搭建經濟合作平臺,形成經濟與文化的良性互促效應,引導少數民族在對中華文化深度認同中實現經濟的互惠互利,保證各族人民在共同體的旗幟下走向共同富裕。

其次,強化各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政治意識,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的政治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有機統一的共同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彰顯的人民性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政治認同的文化基礎;中國共產黨在歷史選擇中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和代表者,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的政治依托。各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政治意識的培育和強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和文化敘事的價值延展具有重要作用。從國內角度看,要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妥善處理各民族間的文化關係。正視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平等參與和民主共治實踐中激發各民族對國家和社會主義的認同意識,實現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自覺歸屬。從國際角度看,應警惕民族宗教極端勢力與反華勢力的相互勾結,引導各族人民自覺抵制民族分裂行為,樹立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共同體意識,自覺塑造正確的民族國家觀和世界歷史觀,增強各族幹部群眾的國家政治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