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義·現代詩接受的審美“離散”(8)

代表作《腹語術》,是選擇從意想不到的“腹部發聲”,戲擬現代人的15種話語方式,讓受眾們第一次赤裸裸“觀看”自身古怪的面目,想必有人神經脆弱會轟然頹地。如果說在處女詩集中,她制造一種怪譎的“幽浮文法”,走街串巷,尚能得到部分理解的同情,第3部詩集采用的“逆毛撫摸”方式,簡直就叫人莫可名狀。她的做法是把此前自己的作品剪切下來,打亂重新粘貼,在非“互文性”的意義上回爐生產。她有意打破文字的音形意傳統,轉向“意義色彩學”,把詩句當作色塊,用色彩組裝“圖像”,造成文字、詩句、詞組身首異處,產生遍野暴斃的效果。她希望受眾讀到的是原文本的漿糊、毛邊、手汗與褶皺的組合,而不是原作的意義。這種徹底決絕文本的意圖,一方面為解除長期固有的思維定勢和文字成規探尋可能,另一方面也可能導入自我禁閉的“單身牢房”,造成接受的巨大迷宮。像這樣支離破碎的後現代編碼,恐怕只能作為實驗室的貢品。

當“迷宮”版的接受遭到普遍拒斥時,接受能否打開一點“通融”縫隙,讓接受本身的關注度稍稍“領先”於審美企圖;當接受好不容易獲得准入證,或者直接取代審美,接受本身的壽命可能意外地與審美一樣長?一些時候,為遷就、為消費,“書寫”把接受語境變成沒有深思熟慮的“詩想”,不需要含蓄、緊致的期待,放棄嚴謹精巧的結構,聽從可有可無的修辭,只剩下散漫的句群、說話的排列……這種接受會更多地聽從快感、娛樂、嬉戲、發泄的召喚;而另一些時候,為驚世駭俗、為標新立異、為遺世獨立,為絕無僅有,“書寫”把接受語境變成自家的後花園,搜奇抉怪、炫技鬥艷、追求光怪陸離,無所不用其極。一旦兩種接受偏離,慢慢演變為新常態,也就慢慢變成見怪不怪。一旦不怎麼叫人“噁心”與“倒胃口”——接受本身可能就取代“審美接受了。


回想中國學術界的“美學”,是20世紀初從日本那邊翻譯過來的,日本學者把“Aesthetics”(感性學)翻譯為“美學”,從此“美”才作為概念,“美學”才作為學科進入中國學界。這樣一來,原本範圍大得多的“感性”,反被限制在“美感”的較小容器里。現在,包括怪誕、荒謬、滑稽、可笑在內的“感性”愈發膨脹起來,自然要衝破審美“牢籠”,恢復“原籍”,連同其它一切非美、非詩性的東西,“重返”原來的感性,自然,也就會與時尚、與流行色、與娛樂狂歡組成廣泛的統一戰線。

一個重要肇因是娛樂精神植入人心。典型案例有烏青《對白雲的贊美》,他只用七個副詞(真、很、非常、特別、極其、簡直)的連續堆砌,提供了在嬉戲和口唇快感後面,一種能指漂浮的復制遊戲,就贏得了數萬粉絲的狂歡。在接受層面的確顯得很好玩,否則,不可能一夜之間爆紅。但在審美層面上,問題就來了。客觀的說,這首詩的效果,完全是“接受”大於 “審美”,“好玩”大於詩意,尤其是好玩引發的一系列復制、灌水,完全淹沒了初衷。在網絡上,類似這樣的案例改頭換面,層出不窮,說明單純的、古典的審美時期漸行漸遠了,浩闊的接受時尚開始“侵吞”我們“狹隘”的審美胃口。身處濫觴之際的我們,是繼續以“萬變不離其宗”的心態歸然不動,抑或從崩裂的石縫,矯正“西經”之途?

(2016年04月27日 來源:文藝爭鳴)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