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R.皮爾曼 莎拉 C.布里頓《我沒瘋 我只是與你不同》(序)

我們被綁定在了一起,而且知道把我們綁定在一起的這種鐐銬包括遺傳的、經濟的,以及社會的因素,而且是以一種我們10年前無法想象的方式:我們在共享著同一種基因——一種來自於已經隔了許多代的埃塞俄比亞的祖先的基因。自從1997年這本書出版以來,我們所享有的人格的論據已經擴充了許多。我們之間呈現為一種整體文化的相互依賴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在最基本的層面上被聯系在了一起,然而我們卻經常把彼此看做是處於恐懼和戒備狀態的外星人。心理類型的魔力在於,如果能夠被好好地利用,它能夠提供一種在沒有判斷以及對彼此間產生分歧或者被孤立的恐懼的情況下,進入一種對話方式——關於我們之間的相似和不同。

我們可以作一個合理的假設:全世界大多數的個人或文化沖突——在最壞的情況下,表現為戰爭和人類的痛苦——其根本上的誘因是害怕:害怕沒有足夠的資源,害怕我們的理想和信仰遭到攻擊,害怕我們所珍視的生活方式處於被打破的狀態,害怕那些因為個體、社會以及文化方面的不同所導致的以保護我們害怕失去的東西的名義而進行的破壞行為。然而,這個強有力的人格,即心理學類型的理論引發了一次關於充足和可能性,以及關於共有的尊重和友善的潛力的討論。因為這個原因,在過去的10年中,世界範圍內心理類型的運用已經以幾何指數的方式在。

似乎人類對拒絕或者害怕有著一種天生的反應。當今,年輕人不相信老人,反之亦然;不同的種族之間相互猜疑;整個文化似乎都渴望走向戰爭,同那些和他們自己想法不同的人進行鬥爭,這些似乎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習慣。自從這本書的第1版發行以來,已經爆發了數百場戰爭和文化沖突,而且無數的團體和家庭已經被拆散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既沒有從這些事件中吸取教訓,也沒有以一種接受教訓的方式去談論它們。有充分證據表明很多人不但認為其他人是瘋狂的、荒唐的,而且認為他們沒有生存的價值。

在過去的10年中,同心理學和生物學相關的新型研究、人類朝復雜性的發展,以及人們對一種理解世界的知識架構——心理類型——不斷增長的興趣,意味著如果我們要對這種模式的目的保持忠誠,一種改變就變得很有必要了。心理類型為以人類的經驗來理解人類的觀點和判斷之間的體系結構和相互關系提供了一種實用模式。當這種模式被正確地理解和應用的時候,這種體系結構能夠促使那些富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法,在人們的努力下更快地豐富起來,增加讓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變得更加美好的機會。但是,像任何其他工具一樣,如果被不恰當或者在不適合的情況下使用,這種心理類型的效力可能就會喪失,甚至有可能導致傷害。

除非滿足以下3個基本條件,否則在沒有一定的模式和體系,又缺乏對人類感知和判斷的理解的情況下,去了解一個人,是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1、假設他人有著積極的目的。一定存在著這樣一種情況:也許我們看起來可能會有所不同,或過著一種和別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而這些不同在本質上是惡劣的,也不具有對我們產生有害或者無禮的行為的趨勢。

2、寬容以及“假設檢測”的使用。我們一定要停下來聽一聽其他人的看法,而不是帶著一種我們知道最好的方法、最好的實踐經驗,或者有著最好的觀點的篤定去批評他人。假設我們中的任何人都能夠知道另一個人在特定的情況下正在想什麽,這就是一種異常的自負行為。我們應該像科學家那樣多做工作:證據是什麽?可能的含義是什麽?我們能夠怎樣測試或者假設?在團隊工作時我們使用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主動提出你的觀察結果而不是把事實作為你的觀點。一個人掌握不了真理。

3、承諾對話和理解,同情是彼此間令人滿意的關系的基石。同情不意味著同意,而是意味著朝著更充分理解其他人的觀點的方向努力。

《我沒瘋,我只是與你不同》第2版的目標是提供一種觀點和深刻的理解。這種觀點和理解鼓勵你以一種能夠推動上面概述的3個條件的方法和其他人一起工作。我們用這個修訂版邀請你繼續學習新的理論。這些新的理論會幫助你在任何你看到人與人之間或者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沖突的地方,像在家裏、工作場合或者外面的世界中,處理沖突。

心理類型要求我們用我們看到的那種方式,並根據經驗來作出行動。這個模式致力於為全人類提供處理日常問題的方法。


心理類型證實:


·感觀信息用復雜的方式刺激著我們。

·對內臟的刺激反應是被分類登記的。
·用觀察到的方式充當處理每日挑戰的導航儀。
·對事件的預測和想象的運用使我們保持警覺並且生成一種潛力。
·關鍵性的分析報告使我們能夠找到更明確的解決方法。
·深思和關鍵的考慮會促成更明確的解決方法。
·熱情地確認和他人的約定會促使他人生成一種安全感。
·對事件的個人評價會促使產生一種處理已察覺的錯誤的激情。
如果你知道心理類型,你也會知道這8種陳述的類型顯示出一種核心的益處。這種益處體現在我們對於感覺過程(感覺和洞察力)以及判斷方法(思想和感覺)的使用在內向和外向方面是如何明顯起來的。這提醒我們註意在每一章裏都有實用的需要考慮的事情,特別是在本書新加的4個章節中。

第6章:“表面以下有什麽?”解釋了心理類型和情緒智力之間的聯系。在深層次上,我們的情緒和人格是密切相關的。人格類型使我們能夠理解那些引起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的因素,同時為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創造積極的情緒循環提供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第7章:“由此及彼”論述了當我們的職業生涯出現改變,或是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需要處理壓力、加強健康的時候,心理類型影響我們個人效能的方式。幾乎每個人都感到自己在應對日常生活的各種要求時,勉強位於吃水線以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復雜,而我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具有持續性。我們已經無法再期待那種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時的生活;現在我們面對的是7天24小時的主張。我們之間的關系,就像我們通過互聯網來發表自己對於社會的看法一樣,正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我們的生命通常是由我們心理類型的自動導航員操控的。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如何有效地操控我們的心理類型,那麽我們就能更好地使用我們的天賦來把幸福、良好的情感循環,以及更大的滿足帶到我們所做的所有事情當中。

第10章:“怎麽了,老頭”要求我們考慮遺傳因素和心理類型之間的關系。遺傳的價值準則是怎樣影響心理類型的表達式?在心理類型不同的代與代之間是否存在行為方式的不同?換句話說,是一個22歲的ESTJ型人,看起來更像一個50歲的ESTJ型人呢?還是成熟期和發展期使這個界限模糊了?一個成熟期的ESTJ型人會開始看起來像一個ESTJ或者INFP型的人嗎?為什麽這很重要?由於所屬的代和心理類型的不同,這些問題有著不同的答案。

第11章:“在水一方”探究的是文化變量及其是怎樣影響心理類型的表達式的。例如,外向型是關於來自於外部環境的刺激是怎樣引發各種不同行為的。現在我們知道我們在1997年假設的唯一內容——憑經驗來分析,這些表達式很明顯已經被各種不同方式的文化染色了。在中國,一個外向的人在外向性格表達方面,可能會不同於印度、加拿大或者美國人。換句話說,雖然心理類型的進程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卻會因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對於這本書中的其他章節,我們也已經進行了修訂,根據新的研究成果對內容進行了調整。當我們自己的孩子步入成年時,我們的生活也已經發生了變化。而這些新的經歷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領悟。自從《我沒瘋,我只是與你不同》第1次出版以來,我們已經和成千上萬的人一起工作過了,他們為我們心理類型的使用帶來了一些深刻的見解。對此,我們向他們表示感謝。在這個修訂版中,我們會和你們一起來分享這些深刻的見解。

新材料的出現推動了這本書的修訂。為了使你們更容易理解,我們用兩種方式對材料進行了分類:第一,你們中的一些人對於基礎性的東西已經很精通了,渴望學習新的內容。雖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聽到那些經驗很豐富的使用者們說我們的方法新穎、有用,但是有時時間是本質的、很重要的,你們需要新的材料。而它們就在這裏。第二,新的結構會讓你們像使用方便的參考書一樣,更容易地去使用這本書。

這本書是按照下列順序組織的:


第1部分基礎:來自底層的人格類型(第1章和第2章)


這一部分關於人格類型究竟是什麽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太多太多的人都把心理類型和像內向與外向或者思維與情感一樣的術語聯系在了一起。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理解這些進程的根本作用和根本目的。了解內向和外向是怎樣影響我們的日常行為,以及怎樣用好這些建設性的處理個人壓力的能源,是很重要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你需要牢牢地抓住人格類型的建構結構。這一部分的重點在於讓你們完全而徹底地了解人格類型的特性。


第2部分類型的發展:正在發揮作用的人格類型能量系統(第3章、第4章和第5章)


人格類型是關於怎樣理解和管理我們感受的能源的交互式循環的,而不是關於人格的特征和其描述模式的。人格類型是一種關於從最小的選擇到最大的選擇都是怎樣發展的信息和判斷的動力體系。要更多地把這個類型看做成一個同周圍世界之間相互作用著的陀螺。

第3部分你:利用性格類型提高個人辦事效能(第6章和第7章)

總之,你對知識的應用,直接關系到你的效能。這一部分著眼於怎樣以一些個人的方法來應用人格類型。這些方法包括處理情緒和提高個人辦事效能。第6章和第7章的目的在於充實你應用類型的方法。

第4部分心理類型的運用:善用性格類型,增強集體力量(第8章、第9章、第10章和第11章)

“溝通之路”和“重視差異”探究的是人格類型是怎樣用不同於我們自己的人格參數來影響我們交流和評估的結果。因為導致我們對其他人產生誤解的方法是那麽的多,所以人們已經把交流當成一種危險的活動。類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控制我們的信息以便我們能夠傳輸我們想要的信息的模式。顯而易見,人類正努力地在家庭、社會以及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評估著彼此的差異。類型影響著我們對於評估的表達的考慮,以及傳輸信息的方法。

“在水一方”和“怎麽了,老頭”這兩章倡導我們考慮在文化和遺傳因素不同的這個更大的世界中,類型是怎樣受到影響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和關系橫跨了數代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工作場所和社會同過去相比,更加多樣化。盡管亞洲和歐洲大城市裏的人長期經受著種族、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多樣性,但是在北美的我們,正如最近的人口特征顯示的那樣,正在進行著一次在世界歷史上最富有多樣性的向城市的遷徙。此外,任何精明的觀察員都知道我們有著各種不同的同時代的人,用那些不同於先前各時代的人的方法,在一起工作。現在,一個31歲的團隊領袖管理著55歲的團隊成員這種事情是很普遍的。針對這些現象,類型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深刻的見解。

第5部分一個開始:性格類型打通的路徑(第12章)

“超越模式和類型”要求讀者註意在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應用人格類型。這些把我們從指責、判斷、壞榜樣的重復的泥潭中拉出來的價值觀念應該是把我們解放出來,而不是把我們束縛起來。所以,通常當個人讀到這個以行為模式的名義描述“是什麽”的研究時,他把它翻譯為“將會是什麽”,仿佛類型的參數完全能夠預言行為一樣。我們鄭重聲明:還有另一種選擇。這種選擇就是了解一個人的行為的基礎,識別他人的行為基礎。理解和領悟能把我們從不信任中解放出來,允許我們帶著自信去頌揚,而不是帶著恐懼去批評那些差異。

一本書是在讀者的頭腦中被真正完成的。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呈現一種“逼真的”特色,驅動著反應、對話以及重新考慮的繼續。這些是關於我們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詳細內容。用前《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德威特·瓊斯的話來說,這個問題就是“你想成為全世界最好的還是對世界最好的?”只有當你了解自己的頭腦的本質的時候,你才有可能成為對世界最好的。心理類型為這一旅程提供了一個很棒的羅盤。

羅傑·R·皮爾曼,莎拉·C·奧爾布裏頓

溫斯頓—塞勒姆,北卡羅來納州

關於常態的思考


到底什麽是所謂的常態行為?當我們因別人的舉動而陷入困難與驚訝中時,經常會持著或否定或贊同的態度,對之加以評論。比如,“能夠(或者想)那麽做是不正常的,”有時甚至會聽到這樣的評論:“這麽正常反而顯得不正常了!”一些人就是不能成為這個常態遊戲中的勝利者。甚至當我們明明意識到可以有很多正常的生活方式時,我們依舊會拿自己與朋友、鄰居、同事相比,把他們的行為當做自我檢查的標尺,好像在說,“比起那個人來,我簡直是太正常了”。但是,只有當我們把自己置於舒適的環境中時,我們或許才能靜下心來思考,發現自己只因不能理解別人或者不能被別人理解,而正處於分歧的旋渦之中,經歷著失望、迷惑等。

我們每個人對於常態的認識都會遭遇來自他人的抵制與反對,這就導致我們中的許多人會停下來,然後試圖找出到底是什麽造成事情的不對頭。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有時我們會在心中默問:“對於我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合理的請求,可是為什麽他那樣盯著我好像我瘋了一樣?”或者“我只是在試圖讓自己變得有用和體貼,可是為什麽我會突然覺得自己好像犯了一個大錯?”或者“我努力地準備著一份提案,可他們為什麽老是問一些不相關的問題,並且始終遊離於我被要求做的事情範圍之外?” 透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本質上的問題,也是我們永遠都會問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個體系中,什麽樣的行為才是常態的、合理的、可以被接受的?為什麽這種觀念上的分歧會出現?這種分歧是怎樣產生的?這些問題都在困擾著我們。如果真相是可知的,我們真的很想知道到底是不是一個人的觀點比另一個人更正確。

這種對於常態的尋找,廣泛地存在於眾多冠以自我救助的心理學書籍中。這些書通常都是孤立地構築在個體獨立經驗之上,過分誇大了這些自我經驗,並且標榜這些經驗就是人人得以遵守的常態行為,故而適用於你我。甚至那些並不是用名人逸事拼湊的,稍微嚴肅些的心理學書籍,也是建立在少數臨床研究的基礎之上。換句話說,這些被研究,被用來當做全書假設基礎的人們,是因為精神或者心理疾病的困擾而尋求專業幫助的,是不具有普遍性的。

之後,這些好心的心理學家或者精神病學家就基於上述研究寫了一本面向大眾的書,書的內容主要是對那些尋求幫助的人有效果的一些治療方法,然而他們卻經常忽略掉一點,那就是這個讀者是否正在被同樣的問題困擾著,並且像臨床人群一樣尋求專業幫助。從這個角度來看,書中提及的治療方法就不是那麽恰當了。進一步而言,這些作者通常會通過對一些本身就有心理或者精神問題的目標人群進行研究,來提出做針對 “我們這些剩下的大多數人”的假設,這其實是非常不妥當的。而現在市面上這種類似的書籍又是如此之多,導致真正意義上的常態行為並沒有被很好地傳達給受眾。

那麽,哪裏才有針對那些從事著普通工作的民眾的觀點,來幫助他們實現自身、家庭,以及生命的價值呢?哪裏才有針對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的答案?比如,為什麽我的配偶還有孩子會在某件事情上爭執不休?為什麽我不能讓我的上司或者我所工作的團隊中的其他人接受我的想法?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和溝通者?為什麽這個方案是如此地鼓舞人心,而其他的卻讓人灰心喪氣?

我們希望你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答案,或者至少能夠提供一份引導你的較為清晰的指南。一直以來,我們努力去分辨,討論各種關於常態人類行為的理論,而這些理論大多來源於被稱為心理學類別的動態人格理論。這個關於人類行為方式的理論是建立在長達60年的研究與調查基礎上的。

我們關於心理學方面的工作始於1978年,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在我們的專業研究領域,比如,作為職業顧問、治療師、經理、培訓師,還有之後涉入的公司管理顧問專家行業,我們都曾經運用心理學層面的知識來適當地幫助個體克服一些困難,比如職業的選擇,克服個人發展方面的困難,以及如何成為更為優秀的管理者或者團隊成員。在接近20年的時間裏,我們訓練或者共事了成千上萬的個體,這些人通過對心理學知識的了解,更為準確地審視了自我,真正地認同了自我所特有的“常態”。我們在這本書中闡述的觀點都是基於有效的研究(而不是基於搜羅來的名人逸事或者純粹的個人經驗),而且我們保證這些觀點是有益於每一個人的。歷史上很多先人以及他們的研究為我們的努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1921年,瑞士心理學家、人類學家、文學家——卡爾·榮格,寫了《心理類型》這本書。該書是基於他對包括古代、現代等多種文化有了深入的研究之後,才寫成的。書中用了大量篇幅來闡述各種文化如何定義和描述常態人類行為這個概念。榮格展示了所有關於人格的主要學術趨勢和觀點,並對兩個基本問題進行了全新而獨到的解釋。第一個問題是,對於一個正常人而言,他是怎樣接收信息的——他是怎麽知曉事情的?他將人格的這一向度稱為知覺;第二個問題是,人類是怎樣在具體事項上作出決定或者判斷的?他把這個向度叫做判斷力。在上面所述的兩個關於心理機能的核心問題之上,延伸出了第三個問題,這個問題意在解決人類是怎樣獲取和發展他們的能量的。

差不多是在同一時間,凱瑟琳·布裏格斯也在致力於相同類別的問題。凱瑟琳·布裏格斯以及她的女兒伊莎貝爾·梅爾斯·布裏格斯一直在試圖揭秘為什麽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職業領域取得成功抑或失敗,並且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撰寫了許多著作。當她們讀到榮格的著作時,發現這本書的內容涵蓋甚至延展了她們的所有觀點。自此以後,她們投入為之奮鬥了一生的工作中去,那就是將榮格的觀點推廣到日常應用中,使之為公眾所接受。伊莎貝爾·梅爾斯·布裏格斯寫信給她的密友,佛羅裏達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博士瑪麗·麥考利的信中提到,當她在收聽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報道時,腦海中突然閃現出一個念頭,那就是一個類型指標可以幫助人們在戰爭中找到更適合的工作,從而盡快地結束戰爭。 瑪麗·麥考利博士在心理類型協會國際會議上閱讀的一封未發表的信,伊莎貝爾·梅爾斯·布裏格斯,1991年,弗吉尼亞。她開始意識到是否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工具,即能夠幫助人們識別他們傾向的知覺和判斷力模式以及力量源泉的工具。這種後天獲得的頓悟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評價自己和他人。梅爾斯希望,通過這些知識,人們可以擁有更滿意、更成功的教育和職業經歷,以及日益改善的人際關系。正是因為榮格的這些思想的引導,使得她們得以在接下來的20年中發展出了梅爾斯-布裏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職業性格測試,經常簡稱為MBTI。伴隨著知識積累的增加,新的評估方式也相繼出現;這些新的手段在很多地方繼承了梅爾斯的見解,又在類型的分類或測量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改善,使得更多的應用領域被開發出來。

在近30年關於個人幸福與個體有效性的類型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現在致力於對類型有效性和發展做更深層面的理解。在我們看來,這是基於榮格的心理類型學說的發展和這是唯一基於常態人群的心理學理論,並且該學說強調了差異性的建設性運用,而不是將差異簡單地分類定義為類似“好—更好—最好”這種等級,或者“正常—非正常”這種結果。

榮格的觀點是這樣的:不同類型的感知能力、判斷力、力量源泉僅僅局限於“不同”而已,並沒有好壞的差異。其中的一種不會先天比另一種更好或者更糟。社會或許不會允許人人都善待這樣的模式,但我們確實是為這種模式是否是駛向成功的未來的關鍵點而爭執著。對這種信念的執著我們撰寫這部著作的動力所在。因為如果我們——作為個體、家庭、團體還有社會——不能洞察到隱藏於不同觀點中的價值或者來源於其他事情的一些知識,我們肯定會在學術與人生的旅途中迷失。

你可能會問:“為什麽我需要讀這本書?”首先,看看我們周圍的一切,不難發現,人類一直在努力試圖對差異進行評價。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就是關於我們該如何有建設性地、有效益性地對人類的差異進行識別、理解和評價。你越是能理解你自身天生的傾向以及這些傾向如何體現在你的行為當中,你就越容易理解你的人際關系盲點——那些你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或者你以為其他人都會這麽認為的事情。於是你就能夠知道你自身發展的需求,從而避免了那些揮之不去的恐懼感——“我在這一次交流當中忽略了什麽問題?”對各種類型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你對你的人際關系盲點有了一個合理的猜測,從而采取預防措施來彌補漏洞。同時你還可以學會了解其他人,這與了解你自己同樣重要。你可能會認識到每一個個體天生的動力和形態,從而懂得如何真正地欣賞差異的多樣性。

其次,我們堅定地認為你可以在這本書裏面找到有用的信息,這些信息將會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給予幫助,包括工作上、愛情上、為人父母和與人相處等方面。書中包含了許多人的親身經歷,這些故事來自於我們的家庭、工作和經歷。我們認為這些故事能夠很好地闡明一些重要的問題。的確,這些不過是一些趣聞逸事。但是請你努力看到它們內在的精神,這才是它們被提供在你眼前的原因。這些並非是只會發生在特殊人物身上的引人註目的、激動人心的事情,而是一些很溫和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如果你一直開啟著你的“鏡頭”來觀察生活中的類型,你也會註意到你生活中那些類似的事情。然而,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重復:類型並不能(且遠遠不能)解釋一切人類行為和交互作用。但是我們以及其他很多人都發現,類型普遍都很有趣、有益並且通常是可變的。我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你看到這一點。

在我們致力於這些重要的事情之前,決定性的根基已經準備好了。由於我們明顯地從一些書中摘取了別的研究成果的概述,你很可能會對這個研究的本質(這本書的基礎)提出質疑。事實上,研究人類行為是一個引人註目的研究領域。研究者必須保證自己的研究對象能夠代表正常的普通人。正如我們之前討論的那樣,為了回答有關正常的人類行為方面的問題,而去研究精神病院裏面的病人或者需長期受精神治療的人,試圖從中歸納出符合其他人類的結論,這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假如研究中使用的例子都是在普通人當中具有代表性的,那麽研究者就必須保證這些數據的來源和分析方法是正確的。“對於行為的其他影響有沒有被合理地作出解釋?”“這項研究的設定是否不具威脅性和不偏不倚?”在我們對任何一項研究得出結論之前,我們會確保這些問題和其他更多的技術性問題得到適當地解決。研究基礎

我們在此描述的研究成果,采集自全球範圍內的研究。我們研究日常的事情,比如說壓力、經營行為和心理學上的類型。我們在每一個研究對象上都使用一項人格類型的評估工具,以及其他一些行為上的測量工具。當我們發現至少有3項不同的研究對於這個類型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時,我們會在研討會上使用關鍵詞向與會者就這一類型進行介紹。在全美國和加拿大介紹了這些項目之後,我們發現,這些關鍵詞在來自各行各業的各類型的民眾中得到了證實——家庭主婦、辦公室經理、牧師、一線管理人員、顧問和高級管理人員等。

我們對這個研究成果很有信心,而且也已經看到了所有的類型對這些關鍵詞給出了滿意的回應。我們希望你了解到我們的研究素材的來源以及這本書與其他流行的心理學書籍和有關心理類型的書籍有什麽不同,從而使你成為一個眼光更為敏銳的消費者,同時也使你自由地享受這個研究成果而不必擔心它的正確性。這本書帶來的素材,可以被用來探索心理分類理論、動力的類型以及如何使用這些理論來獲得個人和集體的幸福。

這本書的附言是由這個項目的開創者用心寫下的,其中特別強調了使用心理分類方法時所產生的道德問題,我們希望它能夠闡明在使用與詮釋心理分類工具時所蘊涵的倫理觀。如果你正在和一個推銷員就一些服務進行估價或者訂約,這一章節會為你評判這些努力的人提供批判性的意見。


綜上所述,到底誰是“正常”的?從大的標準來看,我們全都是。我們希望在這本書裏面,能洞察自己和其他人的內心,從而使自己有一種勇氣去慶祝我們所有人的各種形式的“正常”。

簡介

《我沒瘋,我只是與你不同》一書於1997年由Davies-Black出版社,一經上市就取得了非常大的反響,先後被十幾個國家引進出版。該書的第二版於2010年由Nicholas Brealey出版社出版,經過多方努力,此書終於被引進國內。《我沒瘋,我只是與你不同》是羅傑 R. 皮爾曼和莎拉 C.奧爾布裏頓兩位心理學家研究成果的結晶。它為讀者打開了一扇尊重、理解、寬容他人的窗戶,書中的16種心理類型和諸多試驗證明:人類的行為是多元化的,人與人之間相似卻不相同,把這種不同當作價值來尊重,可以獲得不可思議的力量,最大化地挖掘個人潛能,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復雜動機,在運用個性類型來控制情緒、提高個人及團隊效率、提高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作者簡介羅傑•R.皮爾曼 莎拉 C.布裏頓

羅傑•R.皮爾曼:教育博士,提供專業人才管理研和發展服務的創始人。羅傑獲獎的圖書均被用於世界各地,以幫助申請個人心理類型和專業的有效性。 莎拉C.布裏頓,MS是副總裁和AvoLead有限責任公司,咨詢公司提供戰略領導在變革管理和組織效率的高級領導人和世界各地的球隊突破的創始人之一。

 

Views: 6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