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法則:改變你一生的關鍵 (Mindfulness)

用心也要有方法!

不管是工作、學業、或創作,老一輩的人總是告誡我們要用心,多用點心。
但到底要怎麼用心? 不用心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本書作者南格博士在心理學領域縱橫多年,她將藉這本書來告訴我們,用心的益處與如何用心的方法。

不用心常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情形。飛機的機長只因在飛行前忽略了他們飛的路線跟平時不同,少開防動裝置而造成74人死亡;你會因為別人看起來很急,或是用命令語氣要求你,而無緣無故放下手上正在影印的東西,自願讓給他用。不用心不只會被罵,還會讓自己的生活處處受限;因為不留意細節,在工作上手腳無法伸展,整個人烏煙瘴氣。

而用心,對我們生活各個面向,包括工作、學業、創作、老化,甚至健康都有很大的幫助。讓住在養老院的老人家照顧植物,能意外地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多留意身旁的環境,你會發現或許你痛恨冬天,追根究底不是天氣太冷,而是厚重的大衣壓得你透不過氣來,換件大衣就可以改善。為了該不該裝冷氣而吵架的情侶,一個覺得不裝很悶熱,一個覺得裝了容易感冒(因為他在辦公室常吹冷氣感冒),但他們沒發覺或許在辦公室容易感冒是太乾燥,或許悶熱裝個強力抽風扇就可以解決。這些不必要的爭執,只要用心也可避免。

序·導論

我不喜歡單一主題的概念。我偏愛萬花筒式的展現:只要輕輕敲打,那五彩繽紛的小玻璃碎片就能構成一個新的圖案。──羅蘭.巴特,《聲音的顆粒》(Roland Barthes, The Grain of the Voice)

某天,在康乃狄克州的一所養護之家裡,每一位年長的居民都可選擇一種居家植物來照顧,並且要決定每天要做哪些例行事務。一年半之後,與同一機構裡另一些沒有這些選擇與責任的人比起來,前者不僅更爽朗、更有活力、更靈活,而且還有更多的人依然健在。事實上,在這個需要做決策、照顧植物的群體中,死亡的人數比起其他群體中的死亡人數要少了一半以上。這個有著驚人結果的實驗,開始於十年前一個有著強大作用的研究,我和我同事們稱之為「用心」(Mindfulness),以及與此相似、同樣強烈,但卻有破壞性的「不用心」(Mindlessness)。

詭異奇特的「意識變化狀態」我們讀過很多,但相對的,不用心與用心卻是如此的普通,以至於很少有人重視它們的重要性,或是利用它們來改變我們的人生。這本書將告訴我們,時常不用心會付出心理與生理上的代價;更重要的,這本書將告訴我們,透過用心,我們將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掌控、更多元的選擇、與超越極限。

雖然這個實驗結果已發表在一系列的學術文章中,但我很早以前就想將其中蘊含的深意呈現給更廣大的群眾。對我而言,用心所帶來的好處實在太有價值了,我無法坐視它被埋沒在社會心理學的檔案櫃中。每次當我收到企業主管或新聞記者的要求,希望能轉載某篇期刊上的文章時,我都恨不得能將那篇文章送進一台可即時翻譯的機器,去除掉難懂的專業術語與統計數值,揭露出隱藏在結論之中的實際意含。寫這本書花了很久,顯然遠遠的稱不上是「即時快速」,但它確解讀了超過五十個實驗,並且,不管是以文字或在日常生活中,這本書都試圖將隱藏在實驗室中的意義呈現出來。

我第一個因為不用心而造成重大危機的經驗,發生在我就讀研究所的時候。我祖母向她的醫生抱怨有條蛇在她的頭蓋骨下爬行,而引發她頭痛。她把她的頭痛描述地栩栩如生,一點也不制式僵化,一如她平常慣有的說話方式。但是負責照顧她的幾位年輕醫生卻不怎麼留意這個來自不同文化的老婦人所告訴他們的話。他們將之診斷為一般的衰老現象。畢竟,因為年紀大了就容易糊塗、容易胡言亂語。當我祖母越來越感到困惑且不快樂時,他們建議為我祖母施行電擊療法(shock treatment),並說服我母親同意。

直到我祖母死後驗屍時,大家才知道她腦中長了一個瘤。我分擔了我母親的痛苦與罪惡感。但我們憑什麼去質疑醫生呢?在這之後,我不斷想起有關於醫生對我祖母的抱怨所做的反應,還有我們對醫生的反應。他們雖然有做診斷,但卻沒有留心他們所聽到的;是「將年邁衰老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干擾了他們。我們沒有質疑醫生;是「將專家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阻礙了我們。最後,隨著我繼續研究社會心理學,我看到了造成錯誤的某些原因,而這些原因引導了我,在日後更進一步的探究不用心行為。

社會心理學家通常會尋求造成某種行為的脈絡與前後關係。然而,當不用心時,人們看待資訊的態度,就宛如該資訊是完全獨立於脈絡之外(context-free)、就宛如該資訊是永遠正確而和週遭環境無關一樣。舉個例子來說:「海洛因是危險的」。但是,對一個痛苦難當的瀕死病人來說是不是真的危險呢?

一旦察覺到了不用心所可能帶來的危險、以及因為更用心的生活態度而產生的種種可能(例如前面提到過的養護之家實驗),我開始在工作中以各種不同的情境看待這個一刀兩面的現象。例如,讓我們好好檢視一下造成了七十四名乘客死亡的一九八二年佛羅里達航空班機墜毀事件的原因。那是一個由經驗豐富的機組人員所執勤,從華盛頓特區飛到佛羅里達州的例行航班。機長與副機長的健康狀況都非常良好。既不是太過勞累、壓力大,也不是受到不良的影響。到底哪裡出了差錯?一場大規模的檢測指向了機組人員在起飛前的檢查狀況。當副機長逐一說出清單上的控制項目時,機長確認了所有的開關都在適當的位置。在這些控制項中,有一個是防凍裝置。在那一天,機長與副機長像從前一樣逐項檢查了每一個控制裝置。他們照著例行進度檢查,檢查到防凍裝置時確認它是「關閉」的狀態。然而,這一次的航班跟他們以往飛行過的不一樣。這次他們不是飛在溫暖的南方天氣中,而是一片冰天雪地。

當他們如同以往一樣的逐項查看所有的控制項目時,看起來好像有在思考,但其實不然。起飛前的例行檢查對機長與副機長來說,就跟空服員向雙眼茫然的乘客示範那些冗長又索然無味的安全措施一樣。當我們盲目的遵循例行事務,或是不經意地接收無意義的命令,我們的行為就像機器人一樣,但此時卻隱藏著足以影響我們自己及他人的嚴重後果。

我們並非都是會允許自己變成不用心的人。有些鋼琴演奏家不利用鍵盤來記住曲調,以避免最後出現只有手指「記得」曲調、但自己卻不記得曲調的尷尬情況。關鍵在於,這些專家為了他們的演奏而小心翼翼。在沒有琴鍵的狀況下,他們就不能將表演視為理所當然之事。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闡述不用心是如何及為何產生,並且說明在各種不同的生活型態中,我們該如何謹慎小心的找到適當的方位。第二章檢測了不用心的本質以及它與「習慣」、「無意識」這些相似概念的關聯性。第三章探究了不用心的原因,包括前後脈絡的重要性、以及早期教育的本質。第四章概括說明了不用心的後果,以及它如何限制我們的技能、期望、與潛能。在第五章中,我將討論用心的本質,並清楚地將它與東方哲學中的觀念區分開來。第六章到第十章是有關於用心在平凡生活中的五個主要範疇:老化、創造力、工作、偏見、以及健康。

在我的研究中,我特別感到興趣的包括處理工作場所的突發狀況,以及不用心與身心二元論之間的連結,這些在適當的章節中都有提到,例如,各別在第八章與第十章講到有關工作與健康。然而,本書中還有很多地方,對其它眾多領域也都有涵蓋。改述依利希(Ivan Illich)的話(當他解釋為何他要在對科技與去除權力的評論中,把教育、運輸與醫藥專業獨立出來討論的原因時說的話):我還不如選擇寫關於郵局的事(或者說是政治)1。

不知變通的遵守規則和處處謹慎小心這兩件事,在定義上是不相容的,因此,本書將不會提出解決方案。很多在稍早的階段讀到原稿的人,或是與我共同研究的人都跟我一樣,發現到對「用心」與「不用心」的思考和剖析,已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觀點。有些人發現,承擔風險並迎向改變變得比較容易,或者說,他們不再那麼害怕失敗;有些人覺得,他們能掌握以前曾感到無助的地方,或是覺得曾被禁錮的自己已經被釋放了。我希望讀者能享受於一窺我們的研究,用心地質疑它的結論,並且將它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作者簡介

艾倫·南格(Ellen J. Langer)博士是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

她是社會心理學計劃的主席,以及哈佛醫學院的老年醫學部門成員之一。南格博士曾獲得古根漢藝術基金獎,並在學術領域中發表了超過七十五篇的期刊文章。她的其他著作包括《學習,本來就是一種享受》(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水瓶文化出版),與卡蘿?德威克合著之《個人政治》(Personal Politics),以及《自制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Control)。在西元一九八八年,並榮獲美國心理學聯合會公共基金的心理學傑出貢獻獎。

譯者簡介

謝伯讓,國立台灣大學植物系(生命科學系)學士,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碩士,現於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攻讀認知心理學博士。

高薏涵,國立政治大學資管系學士,現旅居美國專事翻譯工作。


用心法則:改變你一生的關鍵 (Mindfulness)
作者: 艾倫.南格

原文作者:Ellen J. Langer
譯者:謝伯讓、高薏涵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07/12/05
語言:繁體中文

Views: 19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