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援森:手機功能百變 忽忘生活微變

早前電視劇《法網狙擊》有這樣一幕:由甘保祥(保長;許紹雄飾)以手機拍下龐鐵心(陳煒飾)的罪證,結果被龐 鐵心追截,保長最後成為車下亡魂。

劇情反映,今天我們以手機拍片,已是理所當然。回想10年前,3G網絡起步及智能電話整裝待發之時,卻是不一樣的故事。

或許,正因手機已普及得令我們變得麻木,有時我們已忘卻手機最原始的功能原來是話音通話。在現今生活中,手機功能當然不限於通話,或者這種功能已變得可有可無,WhatsApp(即時通訊程式)可能才是主題。

然而,我們身處這個流動新世代,在流行文化特別是電影中,手機早已是情節的關鍵所在,並發揮意想不 到的功能。 

林援森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林援森 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2007年更名為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取得香港新亞研究所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以及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

(Feature Photo: NY's parks & summer by Fadi Asmar,www.facebook.com/FadiAsmarPhoto

號碼變身份 垃圾郵件不問來

手機進入我們的生活領域,帶來多種便利,但同時也令我們對生活領域的界線感到無所適從。以前我們界 定公共和私人的領域,區分十分明顯。

但在網絡世界已變得很困難,甚至無法想像。然而,我們應用手機網絡前,必須預先開啟自己的網絡予公眾,否則一切無法展 開。從此角度而言,公共和私人,不知如何說起。

哲學家維根斯坦(Wittgenstein)曾說,說話方式可改變生活方式,進而改變文化。我們在這個全新社會場景下,生活方式出現巨大變化。

這些變化可從多方面說明,分別是身份、速來客、當下意識、別致且個人的美學觀,以及免費等方面。

學者Andre H. Caron和Letizia Caronia指出,在文明社會裡,我們的身份在盤古初開時,最先以名字分別。

但在流動時代,我們的身份已改變,名字變得不重要,或者說,因為名字作為身 份的真實性和重要性,所以在流動世界中隱藏起來;我們代之以名字者,乃手機號碼、登入姓名(Login Name)和密碼(Password)。

緊接呈現在流動世界者便是速來客。我們身處於流動世界,任何人均可透過網絡接觸到自己,垃圾郵件也算是速來客的副產品;正如上述,我們應用手機前必須開啟自己的網絡予公眾,速來客自然奪門進來。

即時資訊點指親朋

至於當下意識,手機文化跟桌面電腦網絡文化不同者,乃其所謂當下、即時和現在的概念已變得十分立體,手機所提供的即時資訊不僅限於相知相識親朋,而是一個世界。

另外,一般最能展現自我的品味或美學觀者,便是我們的衣著打扮;但手機出現後,似乎更能代表我們的品味,因為手機除外形外,其還可透過顏色和應用程式,甚至品牌,反映出品味的傾向,鈴聲和桌布更是另一種多元的體驗,總總切切均有別於從前世界,也是一種與別不同的美學觀。

大部分“鴨舌”供免費下載

最後一項有趣的手機文化現象便是免費。手機本身當然所費不菲,但大部分應用程式(Apps,又稱“鴨舌”)一般都免費供下載,其跟社會總發展方向配合,“無價”已是一種潮流。

由此可見,手機已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可被理解為另一種身份,甚至成為犯罪破案的關鍵所在。同時,手機文化亦以不同方式呈現在流行文化領域,特別是電影。(基礎級)

隔空連接人生“最後一線”

2004年上畫的電影《駁命來電》(Cellular)(見插圖)可謂最能體驗手機現代意義的電影。該片由伊 利斯(David R. Ellis)導演,並由金碧辛嘉(Kim Basinger)和基斯伊雲斯(Chris Evans)主演。

內容講述5名狂徒綁架謝茜嘉(金碧辛嘉飾),謝茜嘉無意中利用損毀的電話,以速來客身份接駁到一個不知名通訊者。故事便從這個通話開始,並開展一連串不可預料的情節。

香港英皇電影在2008年製作出不錯的香港版,名為《保持通話》,由陳木勝導演,古天樂、徐熙媛及張家輝主演。手機在這 兩部電影中成為犯罪破案的關鍵。

手機除具破案功能外,亦可成為我們別離時的最後一扇窗,縱使不能緊握你的手,也可“隔空遙望”至愛 離開這個人世間。日本手機小說《戀空》便是一個令人動容的例子。(編按:下文有提及電影內容,不想事先知道劇情者請留意)

它由作家美嘉所著,先於2006 年出版付梓成書,翌年改編成漫畫和電影,2008年拍成電視劇。故事講述一對兩情相悅的學生情侶,從熱戀到分離,其後又再相遇的故事。

男主角因為自己患病,決意離開,女主角不明所以,帶著這份不安走上迷惘人生;但在偶然機會下,女方發現男方當天離開的原因,以為可重拾這段失去的感情,詎料重遇了解之際, 他已走上塵世間的最後一段路。

當他彌留之際,一個視像來電接通,女方告知他正拚命趕到醫院;可是,她最終只能透過電話視像來送別一生最愛,男方則在病床上流下一滴別離淚。手機為他們連接起人世間的最後一線,但始終接不通一條陰陽路。(進階級)

“救命符”助盲女逃生

手機作為一種以通訊功能為主的東西,但在電影世界中大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甚至對殘障者來說, 更是千鈞一髮之際的“救命符”。

早前上映的韓片《盲證》便是例子。(編按:下文有提及電影內容,不想事先知道劇情者請留意)《盲證》由韓國女星金荷娜主演。金荷娜飾演一名刑警,但在一次意外喪失至親,甚至視力,要以導盲犬為伴。

其後,她在一次意外中險遭毒手,差點成為變態殺手案中的另一名死者,雖然逃過 一劫,但也成為另一宗兇案的關鍵證人,因而伏下殺機。

殺手為免除後患,擬設局殺害她。某天,當她乘坐地鐵之際,原來自己已危坐於兇手跟前,幸好另一名關鍵證人接通來電,利用電話視像了解地鐵情況,同時以聲音方式指引她逃亡路線,但此際從黑暗中來襲的無力感,相信只有她才能明白,亦只能相信手機是當下唯一的生命線。

因此她一邊冒險逃走,一邊緊接來電,以求逃出生天;可是,當她逃到升降機時,兇手還是趕上,正當命懸一線,兇手卻遭到突如其來的外力拉走,原來拯救她於危難者,卻是其導盲犬,導盲犬拚命咬著兇手,最終她倖存下來,但導盲犬成為兇手的刀下亡魂。

最近一部日劇《彼布利亞古書堂事件手帖》故事講述一家古書店的故事,首集故事從一名賣書者祖母的一 本遺留舊書開始,從而展開並追查有關祖母的一段宿世情緣。

故事透過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作品集中的小說《其後》,並由這首頁上的一個可疑簽名掀起有趣劇情,一 個可疑簽名、一本小說、一段愛情,三者所連結出來的故事,令人動容之餘也傳來陣陣書香,這份黃昏夕陽的隔世感懷,卻不是以強調當下快速作主場的手機所能呈 現出來。

動容故事、陣陣書香,有時需要細水長流的年月日始能感受。手機令新一代過分追求速度,頓然失去歷史 感,以及欣賞細緻美的生活耐性。

手機所呈現者乃一個虛擬世界,人生在世若求不枉此生,必須用心感受周遭微細變動,有些人、有些事,身處其中才能明白,正如 李碧華曾說:天涯只有過來人才明白。(摘星級)

小知識:全球用戶衝破60億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表示,截至2011年底,全球手機用戶已達60億人口。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的資料顯示,2010年本地電訊業產值達231億港元,約佔本地生 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1.4%。

截至2011年12月,香港共有1,490萬名流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210%,其中740萬名為3G及3.5G服務 客戶。部分電訊商更開始提供4G服務。

我們今天以3G制式為主,包括話音、視像及數據等方面的傳輸功能;但在3G尚未普及前,流動通訊已先後走過1G和 2G世代,1G是純話音通訊,而2G則除話音外,亦可有限量地提供數據傳輸服務。

從1G到3G,從話音手機到智能手機,從對話功能到視像數據傳輸,我們社會因流動網絡普及化而呈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一個全新社會場景(New Social Scenario)或思維角度的轉變。這個全新社會場景涉及5方面:

通話不受地域限制

據學者Andre H. Caron和Letizia Caronia在《Moving Cultures》一書提出兩種思考方式,首先是去區域化(Delocalization),其次是多元區域(Multi-localization)。 去區域化意指手機令我們可不限於任何地域,跟身處任何地域的任何人通訊,無論是話音、視像或數據;至於多元區域正是去區域化一幣兩面的體驗,在沒有空間限 制下,同時帶來多元區域的通訊可能。

從區域理解手機對社會的宏觀影響仍不夠。還有3個元素不可或缺,分別是時空觀、個人化,以及公共與私人概念模糊化。由 學者Rich Ling和Scott W. Campbell所編的《The Reconstruction of Space and Time》特別提出在流動時代中,我們的時空觀變得強化、緊張、壓縮起來。

另一方面,手機是一件十分個人化的東西,從用途到款式都流露一種社會越趨個人化 的走向,這亦是啟蒙運動以來所主導獨立思考的走向。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描述近年手機的發展趨勢。

2. 參考上文,舉出手機的五大特點,試舉例加以討論。

3. 分析手機成為電影題材的3個條件,並舉例加以分析。

4. 手機對新一代造成何等程度的影響?試從生活習慣、溝通模式和心理發展三方面,解釋你的答案。

5. 綜合上文並就你所知,你認為手機對社會帶來較多便利或問題?解釋你的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 魏然、梁永熾:《手提電話使用調查分析》,《傳媒透視》,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md9811/nov_06.html

2. Andre H. Caron and Letizia Caronia, Moving Cultures, Lond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7.

3. Rich Ling and Scott W. Campbell, The Reconstruction of Space and Time, U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9.

(收藏自12.3.2013 香港文匯報 / 記者 吳欣欣,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3/12/ED1303120022.htm

Views: 74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