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际或沟通的工具,不过,它跟人一样有灵魂、有感情、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
可以神采奕奕,可以品貌俱佳。语言的风情与姿采显现在语言的运用之中。
最近,笔者在阅读《语言的风采》这本语言小品集时,看到作者汪惠迪正是通过大华语社区的一个个语言应用的实例,将语言的熠熠风采展现得通透尽致。
读罢细想,全书突出了三个观点,令人击节。
(Photo Appreciation: Red Girl by Barb Hauxwell, https://www.facebook.com/barb.hauxwell)
突出全球华语观
“华语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由于地理位置、生活环境、政治制度、文化因素等等的不同,华语在全世界各个华人社区产生了各具特色 的变体。
自从进入网络世纪后,语言的用户再也不能只看到自己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华语了,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视野拓展到全球华语社区,以便与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无障碍地交流、沟通。
而语言工作者则须以全球华语即大华语为视角来观察、描述、探索、研究华语。
可是,有些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业人士却依然“关门搞规范”。例如“唐人街”,一部中国大陆出版的大型辞书的解释是“外国有些城市中,华侨聚居的街或区”,其他工具书的解释大同小异。
不过,《语言的风采》的作者联系马新两国国情指出了这种释义的瑕疵。
新加坡的华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6.8%,“新加坡华人的身分不是华侨,而是新加坡人”;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也有外人所谓的“唐人街”,“可是,当地华人并不认同,因为吉隆坡至少有70%的人口是华人”。(《语言的风采》第321页)
所以,若以“华侨聚居”为“唐人街”的特征,那么,新加坡和吉隆坡岂不是整个儿地就是“唐人街”了?
因此,作者呼吁:“我们要放眼台湾地区和港澳特区,要放眼东南亚华人社区,要放眼欧美和大洋洲华人社区。”(第217 页)这种观点是值得从事语言规划或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语文工作者考虑的。
突出与时俱进观
与时俱进就是对语言现象进行评述时,例如某个词语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要紧贴时代脉搏,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否则就可能“走火伤词”。
例如用 “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语例,近年来一到夏季,在中国大陆的媒体上就呈高频之势;报刊上批评误用“七月流火”的文章连篇累牍,结果呢,“你批你的,我用我的”。(第218页)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本义是预示天气转凉,不过,自从采用公历纪年以后,对“七月流火”的理解渐渐改变为从字面意思理解,于是转而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便很常见了。
可是,不少批评者不顾语言运用事实,不管时代发展,一味地非要把大家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规范”到古代纪年习惯。与时俱进的语言观则告诉我们:“既然‘七月流火’颇受语言用户欢迎,风头甚劲,此时不用,更待何时?在语用中趋新求异,何错之有?”
(轉載自 2012-07-05南洋商報言論版)
Comment
龍應台籲寬容:莫言是用幽默救自己
針對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莫言獲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10月12日說,她跟莫言是老朋友,“我覺得他是用幽默在救自己”。
對於莫言因為擁有官方身分得獎卻引發爭議,龍應台則說,每個人選擇對政治制度表態的方式很多,她呼籲各界應該 “更寬容點,看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去反對或是擁抱”。
龍應台說,她非常高興莫言得獎,“因為同樣是用華語、漢語寫作的得獎,比今天用匈牙利或波蘭語得獎更高興”。
龍應台說,莫言是一個非常幽默的人,“我覺得他是用幽默在救自己,生活在那麼多約束環境,有人用憤怒、抗議或是沉默的方式,他是用幽默去跟他那個社會相處的人,他大概是很早的時候就知道他的社會是什麼樣環境”。
對於莫言飽受批評,龍應台則說,任何一個人得獎都有不同的爭議,“每個人選擇對政治制度表態的方式很多,有到天安門前去自焚、有人用憤怒、有的人是一輩子用文字抗議,他(莫言)說他自己是關在房裡用他的方式去面對世界,更寬容點,看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去反對或是擁抱”。
(轉載自台灣今日新聞網)
好了,整個中國大陸都雀躍若狂,我是說,中國本身真正出了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200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雖是華人,但不算中國人,他的國籍是法國;對中國來說又是異議份子;去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唉,更不好提了。
唯莫言,在政治上是正確的,全國上下可以大書特書。
由於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最後候選人,大熱門是日本的村上春樹對中國的莫言,現在莫言贏了,中國的議論便扯到釣魚台爭端上,說中國和日本的泛對決中,中國贏了,中國真正崛起了。
莫言說誰,文學造詣為何得獎,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贏了日本這回事,讓大家的優越感又挺高三級。
讓文學歸文學學吧,文學上的莫言是偉大的,但不至於偉大到扛得起整個民族對決另一個民族的重擔。
還是回到中文在世界的軟實力這回子事來吧。
莫言得獎,中文的價值、大陸鄉土的敘事吸引力進一步受到肯定,這才是值得我們開心的事。可是,回想一下,中華民族那麼豐富的文學與敘事財富,怎樣更好地告訴全世界?總不成一直在靠有心的外國友人的翻譯啊。
中文的翻譯人才呢?
有專家指出,目前中國外語能力遠不能滿足國家快速發展的需求,主要表現在外語語種數量不足;外語資源質量不高;高端外語人才缺乏;對現有外語資源的掌控和開發利用程度不夠。
據中國教育部的統計,截至2009年底,中國有語言翻譯服務企業15039家,翻譯和本地化業務年産值約120億元人民幣;語言培訓市場規模2013 年預計將達400多億元。
而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已在海內外累計發行4億余冊,堪稱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辭書。據透露,中國將在“十二五”期間出版 《全球華語大詞典》。
這看起來像是中文前景一片大好,若是中國在語言、文學與文化對世界沒有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獨有政治與經濟崛起, 仍無法贏得更多國際友人衷心的欣賞與尊重。
研究顯示,中國基礎教育語文和數學、物理、化學教材總用字多達5100字。其中,語文教材用字多達5070個。
有專家表示,中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重,與教材用字較多有一定關係。此前有研究稱,掌握千余漢字即可讀書看報併進行正常人際交流。
調查顯示,數學教材用字2391個,物理教材用字2425個,化學教材用字2053個,三科總用字3014個,其中共用字1610個。
據介紹,數理化三科獨用的86個字中,氯、鉀、鎂、氖等多數是化學元素或化合物的漢字。
(Photo Appreciation: Beijing by Juan Hidalgo )
基礎教育語文教材一共用詞50670個,數理化三科共有的17537個詞中,與語文教材共用的有10413個,占其總數的59.38%;獨用詞有7124個,占40.62%。
其中絶大部分是學科詞語,3269個詞只出現一次,表明學科用詞數量多,復現率低。
數學、物理、化學三科教材所使用的字詞與語文課形成互補。這些課程不僅傳授自然科學知識,還和語文課一起承擔著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
對教材用字過多加重學生負擔問題,中國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教材對5000多字的掌握要求不同,不要求所有的字都要會寫。
中學階段一般需掌握 3500字,初中需掌握2500常用字即可。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長田立新表示,今後會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基礎教育階段用字、用詞數量,但只 會減少不會增加,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商務印書館有關專家表示,現在國際上編寫教材提倡使用“源語言”,即基本用字用詞,以前我國在教材編寫方面沒有很好控制,今後語文等學科教材用字會逐步減少。
(2012年05月29日《北京日報》本報記者 王東亮)
柔性相对于刚性而言,柔性是可以变化或通融的。柔性规范观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构建和谐语 文生活的语言观。
例如在《定音用锤还是槌?》一文中作者说,
“辞书大多以‘一锤定音’做主条,注明也作‘槌’”,但是“就生活真实而言,法官、拍卖师和会议主席用的都是木槌”,“在法庭上,在拍卖场上,在荧屏上,人们看到的是同一把‘槌’,听到的是同一个音,只有到书面上才有‘锤’‘槌’之别,这又怎能教使用者非听你的,用‘锤’不可呢” ?(第166-167页)
(Photo Appreciation: Hand characters by Arne Keller, http://www.arnekeller.com/)
从柔性规范观出发,中国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在2001年12月19日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将“一锤定音”列为推荐性规范词 形,作者对此表示赞成:“选定的词形是推荐词形,推荐嘛,没有强人所难的意思吧?”(第167页)
作为语言工作者,作者文笔清新,用词精到,言简意赅,饶有情趣。
例如在《瓜》一文中作者说: “新加坡有部解释本土词语的词典说,‘瓜’指坏人,似欠准确,会一竹竿打翻一船‘瓜’的。”(第1页)
又如《咸鱼大翻身》一文,作者从广东话的 “咸鱼翻生” 到如何演化出大陆、台湾地区、新马华文媒体都在使用的“咸鱼翻身”,论述得有条有理,丝丝入扣。
文末作者诙谐地说:“收录 ‘咸鱼翻身’ 最好交代一下与 ‘咸鱼翻生’ 的关系,不要 ‘翻身’ 了就忘本”,令人忍俊不禁。
看到靓丽语言景观
此外,《语言的风采》更注重实用价值,是 “挖墙脚” 还是 “挖墙角”?是 “大排档” 还是 “大牌档” ?“夫妻店”与“夫妻档”有何其别?
“大闸蟹”为何称“大闸蟹”?“周日”是什么日子?如此等等,均可从书中得到详实而令人信服的解释。
如此有用的语言学文章,实在应该大力提倡。
《语言的风采》的作者汪惠迪先生,大马的朋友对他可能并不陌生,笔者认为最难得的是作者虽年逾古稀,却依然活力四射,没丝毫暮气,全书散发着浓郁的青春气息。
读《语言的风采》犹如站在语言的观察站上,放眼汉字文化圈,我们看到了一道道靓丽的语言景观,看到了语言的千种风情、万般姿采。
唐雪凝 (作者唐雪凝教授是中国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
(轉載自 2012-07-06南洋商報言論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