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個文化部豈能沒抱負?龍應台:讓文化部變重要部會

台灣文化部五月21日(週一)下午舉行揭牌典禮,總統馬英九和行政院長陳沖見證歷史的一刻,知名作家龍應台成為首任文化部長,她表示,要讓台灣文化“從邊緣組織變身重要部會”。

由新聞局、研考會、教育部等單位和文建會整併的文化部在520成立,週一舉行揭牌典禮。

文化部從文建會轉型,底下設立2個局、7個司,包括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文化資產局、綜合規劃司、文化資源司、文創發展司、人文出版司、影視及流行音樂司、藝術發展司、國際交流司。

而龍應台也成為第一位文化部長,原文建會副主委張雲程和林金田將擔任文化部兩位政務次長,前新聞局副局長許秋煌為文化部常務次長。

龍應台上午舉行文化部所屬首長布達宣誓典禮時表示,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紀團隊,中華民國在第二個一百年的元年成立文化部,表達要讓文化成“國力”。

她早前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她希望文化部可以像經濟部、教育部等重大部會,有很強大的前瞻力,它要往前看卅年,看文化如何滲透進入教育,如何讓人民的幸福指數升高。

她也希望台灣的文化人才發揮磁吸效應,她說:“2008年我曾建議馬總統,台灣要解開法規死結,讓台灣人才發揮磁吸效應。這也會是文化部重點工作之一。”

“放下批判,做牛做馬”

龍應台過去筆鋒犀利,常強調公民社會的責任,鼓勵年輕人走上街頭。成為部長後,她是否繼續針砭時政,或行動表達抗議?

龍應台明確表示不會,“當你進入這個體制,就是放下批判的權力,來換取另外一種權力。如果兩種權力都想要,那才真的是權力的傲慢。”

龍應台說,只要她做政務官的一天,就不會上街頭,“既然進了體制,就表示我放下批判的權力,我是來做牛做馬的。”

她也表示,她不是為了做官而來,也不會為任何政黨站台或背書,當情勢走到違背她的初衷時,她隨時說走就走。

龍應台強調,台灣公民社會的發展一直是她關心的核心,她鼓勵年輕人關心社會,要不吝於、也不懼於用行動來表達,但任何的關心跟行動,一定要以知識為基礎。

龍應台自知日後要面對更多來自學生的期許、社會的抗議與文化界的焦慮,她已做好心理準備面對。

她表示,是自己要透過體制達成任務,“它挑戰我這個本來相當孤僻的作家,要有前所未有的耐性,且還不能說打開原有的死結,或創造新的管道。” (22.5.2012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國際)

Views: 6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Bleach on June 2, 2012 at 6:01pm

據臺灣媒體報導,文化部長龍應臺表示,希望未來文化部能將創意源頭和產業鏈接合。

據報導,龍應臺表示,臺灣文化部的集成是歷史性一刻,即使集成過程不易,需要面臨許多產業沖擊,但只要掌握“橫向集成”和“縱向集成”的原則,就能以多元創意的面貌,形塑出具有台灣特色的文創產業。

龍應臺指出,“橫向集成”是促使原先文建會行政院新聞局等各業務單位接觸、交流,了解彼此工作內容,促使各產業跨界合作,而“縱向集成”則是從創作源頭開始集成所有產業鏈,集成文創產業,營銷至整個華人世界和國際市場。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長朱文清表示,近年來廣播電視、電影和流行音樂產業的外銷金額高達新臺幣400億以上,占台灣地區文創產業的54%,算是發展最成熟的三大產業。

因此,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的首要任務,除了延續新聞局的輔導措施外,并會加強人才培育、產業創新、提升產銷環境,及配合“文化部”的云端計劃,協助影視音樂產品資料數碼化,進而拓展國際市場。

Comment by Bleach on May 24, 2012 at 7:33am

萬眾矚目的文化部日前正式成立,針對首任文化部長龍應台在文化部成立前夕撰文,談到文化部的使命和課題一事,作家張大春批評觀諸其文,通篇全無談及實質政策,想做的太多,執行方式又不夠明確,在關鍵處更大打馬虎眼,讓人不明就裡。

輔仁大學教授馮冠超則持以鼓勵態度,並建議龍應台如想讓文化力真正匯聚成國力。

文化部已於21日揭牌上路,有感肩上將挑起的重擔,龍應台日前在一篇題為《政策中的一路思索–寫在文化部成立前夕》的文章中談到文化部的使命和課題,在面臨國內少子化和超高齡化問題的夾攻下,究竟該創立怎麼樣的環境、制訂那些法規、創造什麼樣的制度,才能帶領台灣在巨變的國際洪流中穩定航行?

然而,對於龍應台的崇高理念,仍有藝文界人士持觀望態度。作家張大春5月22日在媒體發表《官人我要政策》一文中批評,綜觀龍應台全長2200字的文章,通篇全無實質政策的蹤影,只談及當今台灣文化所面臨的挑戰,並花了許多篇幅在闡述既定的事實,諸如文化部成立的目的、服務的對象等等。

此外,張大春認為,該篇文意邏輯嚴重紊亂,忽而協助民間團體建立國際聯繫,忽而擴充藝術家、作家、學者交換平台,甚至還要建立以原住民文化為主體思維的南方眼光。

雖說初衷良好,但想做的太多,執行方式又不夠明確,最後恐怕“賠了夫人又折兵”,無法收到預期效益。

談到兩岸在文化產業談判的進行方式時,張大春更直指龍應台“在關鍵處打馬虎眼”,不僅表示台灣民間社會開放,國家不應過度介入,更闡明政府基於尊重台灣長年累積的素養,應對人民多一點從容和自信,似乎和前文所述多有矛盾。

關於龍應台期許文化部能成為“把國家推出去的翅膀,讓文化力真正匯聚成國力”,輔仁大學應美系所教授馮冠超則報以掌聲,他22日也以《文化力起飛讓經濟振翼》一文投書媒體贊同龍應台的理念,但也點出要想有像樣的文化輸出力、影響力,經濟發展將至關重要。

他以最近熱門的“韓流”為例指出,韓國在經濟起飛之後,即藉著韓劇、韓星的輸出大舉拓市,甚至轉化成時尚性的消費概念,創造無限商機,顯見文化經濟相輔相成的結果的確令人眼睛一亮。

他說,馬斯洛曾提出“需要層次理論”,說明人達到生存、安全等基本需求後,會追求文化及自我實現等的滿足。

但因高級需求更需要物質的投入,所以滿足高級需求的 能力便與經濟實力形成正相關。

馮冠超強調,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是建立文化的手段,決定了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但文化才是最終目的。(原文《張大春撰文,檢驗龍應臺文化部說詞》,轉載自23.5.2012《聯合新聞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