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去中國旅遊不敢買當地食品回來當手信,深怕買回來無人問津,搞不好人家還會說自己存心“陷害”。

這種擔憂是對中國食品安全不具信心的反射動作,那片土地上,似乎甚麼東西都可以造假,都被“下了毒”,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抗拒心理。

在對中國有“舌尖上的恐懼”,隨著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火紅,讓我們見識了中國各種博大精深文化中的美食文化,是多麼令人讚嘆。

對於食物, 中國人持的幾近是一種虔誠信仰態度,從尋覓和研究食材,處理、烹製、上桌的儀式,到食用、儲存的方法,我們看到的是,人們得依賴食物而生存,得到能量,首先就必須對供應的來源有所尊重,包括自然界,接著是人如何對待食物,就能看得出其處事待人的態度。

(Feature Photo: Choices by Wing Tsong Pang, http://500px.com/tsong

黑心食品層出不窮,問題就在於現代人糟蹋大自然供應我們源源不絕的食材源,為了牟利,在製造過程中,不再依循程序和自然循環定律。

反過來,台灣藉著精緻的美食文化,讓我們見識到了美食創造出來的“軟實力”,帶給人們在美學和口感上的新視野,並且成了生活品質和品味的代名詞。

但是,一波接一波的食品安全問題,又讓我們從品味生活中驚醒,原來在台灣“美食”的製造過程中,所謂“品牌”、“品質”背後,也有許多不可告人的秘密。目前讓人產生“舌尖上的恐懼”的是,許多口感和彈性,其實是靠“毒澱粉”粉飾而來的。

在這個工業化量產,人們追求口感和味覺,甚至視覺享受,以及講求快速方便的年代,只要供應方在包裝上和修辭上讓人有信心,基本上消費者又豈敢過問真正採用的材料是甚麼?

製作的過程真的是按照既定的標準程序?即使對吃進肚子裡的東西真有疑惑,也會嘗試說服自己,人家畢竟是“百年老字號”,豈會欺客?

有星級和品牌背書的商號已是如此,路邊、夜市攤檔又是如何一種風景,這個更加不用說了。礙於價格上和消費能力的差距,他們用甚麼來餵飽一般中低消費者的肚子,自是沒人過問,而且管制更幾乎是無法可循,無人執法的地步。

我們都愛緬懷古早,認為那時候的人純樸,善良,牟利也會遵照法規和道德,不似現在般淪喪。現在我們要捍衛“舌尖上最後一道防線”,必須在執法上更嚴厲,有嚴刑重罰做後盾,才能有效遏制不肖商人的不法行為。

然而,我們更要積極找回的其實是人性,那已經從美食中遺失的人心。

(收藏自31.5.2013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張立德‧《星洲日報》主筆‧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Views: 1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