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社群媒體的寫作帶起表達氛圍
(原文作者為紐約時報作家兼美國中學教師Anderw Simmons。以下以作者第一人稱撰寫。)
「學生沉迷上網,寫作能力低落!」這句話每幾天就有老師或教友跳出來大聲呼喊,我也曾經這樣對自己說過。
幸好大家都錯了。
學生上網會影響寫作?
我是高中英文老師,閱卷無數,可以說明現在「完整的英文句子」已經瀕臨絕種。就算每個學期都在教文法、強調如何寫出完整的段落,等到改考卷時,還是感覺跟沒教一樣。
最近我把那些沒頭沒尾的句子稱作「呢喃文」,意思是整個文章到底段落在哪裡都看不懂。常常看到文章中出現「^.^」這樣的符號,而且每天出現,我都在旁邊畫上一個更大的表情符號,但是用生氣的表情、比較醜的畫法,像以前「吃豆人」(Pac Man)那種風格。
當然也有很多學生會撰寫出一篇好作文,讓讀者不吃力閱讀又能夠融入情境。這場作文的戰鬥對我來說是值得繼續堅持的,不過總是有一股不祥的預感籠罩著我。
FB、Twitter對寫作有益
Facebook和Twitter對寫作的傳統來說有非常大的殺傷力。不過反過來說,這些媒體刺激了寫作當中最重要的元素能完整呈現:個人投射、情感表達。
對比較年輕的高中生和國中生來說,在社群網路有非常多訓練的機會,讓他們能表達內心的想法、情緒。雖然撰寫出來的文章不一定每篇都很好,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他們能夠專注於內心的想法、感受,讓撰寫出來的文字比較貼近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而不會言不及義。
社群媒體可以增加抒發情緒的窗口
很多人說社群媒體只會增加青少年的痛苦,我完全贊同。
社群網路上充斥各種言論,只要戴上面具,凶猛的青少年甚麼話都敢講,羞辱、嘲笑彼此,發表反社會、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的言論,故意張貼各式各樣的連結到朋友的塗鴉牆上,故意攻擊他人。
不過,從正面來看,許多人也因此有了表達和抒發的空間,有許多學生會分享內心的想法,例如缺乏安全感、與女朋友的互動疏遠、希望家人病情好轉等等。
也有人非常緊張的說自己給一個女生電話,但那位女生過17分鐘都沒有來電,接著呼天喊地。有些人也會分享家庭狀況,說父親老是把生活上的不順遂怪到自己身上,有其他學生會回覆:「為什麼?」而這位學生會回:「我也不知道,哥哥要回來了,看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
雖然這些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從比較廣的角度來看,1990年代的青少年根本無從發洩自己的情緒,只能默默的吞下去,而現在有了社群媒體,他們就有更多的選擇和管道來處理生活上或情緒上遇到的難題。
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情緒能幫助人際關係
在社群媒體上抒發情緒,不像以前一樣會被嘲笑,反而會引起很多互動,包括讚、留言、分享,一方面哥兒們會互相給意見,一方面可能現在的青少年女生喜歡看到情緒分享,不吝於點讚,這也讓分享的人願意之後繼續分享。
以往在國高中的公開場合,若有情緒抒發,可能有人會來叫你閉嘴,但在社群媒體上,情緒分享受到肯定。當然,這可能也受到許多饒舌歌手的影響,例如Kanye West把歌曲當作心靈療程一樣,把煩惱全唱進去。
另外,除了缺乏安全感,男生也常分享自己對特定對象的愛慕之情,這種「承認」及「誠實」的分享在朋友之間也容易形成哥兒們的氛圍。
「好兄弟,每次有事你都願意聽」、「就算沒有其他人懂,你還是懂」類似這些話很容易建構起朋友情誼。
不斷練習表達,造就更有組織、更健康的寫作方式
網路上這種「坦誠相見」的文化也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男性的文化正在變動,雖然各種暴力影片、網路問卷、遊戲資訊充斥在中學生的塗鴉牆上,但從許多學生的互動當中,我看到這種文化正在慢慢改善,與過去我身處的中學大不相同。
儘管許多家庭教育還是讓男生從小接受傳統觀念,男人不能哭、家務事就是女人家的事等等,但並非所有男生都能接受這種觀念,所以Facebook便成為很實在的發洩窗口,讓這些青少年能比較穩定的成長,暫時比較不容易因為極度保守的文化而養成扭曲的人格。
學生因此不懼怕表達情緒,勇於表達議題看法
最棒的是,這對教學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學生對於發表意見已經不再陌生。
2013年的現在,我給學生自由發揮的敘述文議題,有學生討論性暴力、貧窮、犯罪的親戚、酗酒的父母、幫派暴力、外國人在美國難以適應當地語言等等,這些議題可能不一定能引起其他人注意,但學生能對這些議題發表看法,才是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教育方向。
寫作是為了個人、也為了他人,學生對於議題能夠用誠實的態度來處理,我注意到他們會因此感到很舒適,像是把心中的怨氣一掃而空一般。有些學生在同一學期內,不斷對同一主題進行分析、探討,並且更新各種近況,例如老師、好朋友、特定的情境等等。
這些學生與全班分享,並獲得回饋,就會慢慢形成一整個對話的脈絡。對現在的男性青少年來說,寫作依然可以讓其他人覺得自己有滿滿的男子氣概,但透過社群媒體,要不要表達男子氣概變成一種選擇,也就是說青少年有選擇的自由。
如果讓這種自由的氛圍帶領青少年坦白、有力的表達想法,對他們來說便是健康的教育,而不是單純貼文以後看有多少讚、有多少留言。(資料來源:The Atlantic,收藏自《商業周刊》)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