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研創]嫣然:「事件」的雙重顯現·從事件視界到海德格爾的 Ereignis(下)

三、Ereignis:存在的事件與歸屬的發生

在海德格爾的後期思想中,Ereignis 一詞被用來取代傳統的「存在」(Sein)概念。它意指一種「歸屬的事件」(das Ereignis des Zueignens)——人與存在在此互相召喚、互相顯現。

Ereignis 並非某件「發生的事」,而是一種「使發生成為可能的發生」:

「存在自身的顯現即是一種事件。」(Heidegger,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1938)

在此意義上,事件不再是時間中的點,而是顯現的契機。它標誌著存在如何透過「遮蔽」而顯現,正如黑洞事件視界之於宇宙:

黑洞以其不可見之形,成為顯現之象。

 

四、遮蔽與顯現:物理與哲學的共鳴

海德格爾指出,存在之所以能被顯現,乃因其同時也在遮蔽(Verborgenheit)之中。存在的「真理」(aletheia)是一種「不隱蔽」(Unverborgenheit),但這種不隱蔽的條件恰恰來自於遮蔽的可能。

黑洞的事件視界恰好具體化了這一結構:

  • 它是可見與不可見的臨界;
  • 它揭示了「光的界限」;
  • 它以遮蔽的方式顯現存在。

因此,可以說:

黑洞的事件視界是宇宙版的 Ereignis——存在以遮蔽的方式顯現自身的事件。

 

五、技術時代的觀看與「存在的召喚」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的誕生,標誌著人類觀看方式的轉變。它不是單一的儀器,而是一個全球性的「技術網絡」。EHT 將分佈於地球各地的望遠鏡信號整合為一個「地球規模的眼睛」,使人類首次看見黑洞的「影子」。

海德格爾在《技術的追問》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中指出,技術的本質並非工具性,而是一種「揭示存在的方式」(eine Weise des Entbergens)。EHT 正是這種揭示方式的具體化——它使宇宙以影像的形式向人類開顯自身。

然而,這種開顯同時也是遮蔽:我們所「看見」的,仍是事件視界之外的表象。技術的觀看在揭示的同時,也框定了能被看見的界限。這正是海德格爾所謂 Gestell(座架)之危險:人類在控制中同時喪失對存在的感受力。

 

六、結論:從事件到存在的臨界

科學中的「事件視界」與哲學中的「Ereignis」同樣指向一種臨界的狀態:

  • 在物理層面,它是時空結構的極限;
  • 在哲學層面,它是存在顯現的極限。

兩者皆以「邊界」為契機,展現出存在的雙重結構:遮蔽中有顯現,顯現即遮蔽。
黑洞之於宇宙,如同 Ereignis 之於存在——它們都提醒人類:我們所能「看見」的世界,永遠伴隨著一個不可見的深淵;而正是在這個深淵之中,存在發生、世界顯現。

 

參考文獻

  1. Einstein, A. (1916). Die Grundlage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ätstheorie. Annalen der Physik, 49(7), 769–822.
  2. Heidegger, M. (1938/1989).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Frankfurt am Main: Klostermann.
  3. Heidegger, M. (1954). 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 In Vorträge und Aufsätze. Pfullingen: Neske.
  4. Thorne, K. (1994). Black Holes and Time Warps: Einstein’s Outrageous Legacy. New York: W. W. Norton.
  5.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2019). First M87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Result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875(1).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