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Icon的意思是:圖標、圖符、偶像、圖像、符號、象征、聖像、崇拜對象、圖示、插圖。符號或偶像品牌能應政治或文化沖突而起。文化政治沖突是這樣產生的:每個國家都有她建國的指導哲學、理想。這些哲學原則不是自然存在像陽光、空氣、水那樣的東西,而是國民共同建構學習的結果。所以,一個人誕生於一個國家,未必就自然而然接受、信仰並生活出那思想意識。
國家理想是一個主流體制。然而建構或學習卻發生在個人身上。整個國家的教育或體系,可以動用所有的資源去發展國民的思想意識。不過,學習只可能發生在個人的腦子裏。而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碰上現實際遇,符合或違反國家所要推廣的東西。要推廣某些東西的,有時包括主流社會思潮。個人認知與主流想法出現差距時,緊張矛盾便出現。這種緊張、矛盾關系,在個體身上轉化成焦慮;焦慮背後是一種期望。
從社會蛻轉的角度來看,這種焦慮期望是一故文化動力,發展得當,它可能是個人生命轉化的契機。當足夠的人都向往此一方向的轉化,社會往往也起了變化。而從事群眾工作者,如媒體、政黨、企業、思想家、研究人等等,莫不關註此現象。從探測、挖掘這些緊張矛盾;焦慮期望開始出現。然後各方推敲找出答案啟發文化動力。
答案可能是新的。它總不敢赤裸裸跑出來見人。總要穿上象樣的衣服。
譬如說,某汽油公司春節的電視廣告,以這樣的故事來表達“孝道”、“常伴我身畔”的主題,以應對今天孩子有成就,老人家卻孤獨在家的矛盾與焦慮。數老人在聊天,老人甲講她的孩子在搞網絡公司,收入多好;婦人丙的孩子則在外國當外科手術醫生,很受人尊敬。老人乙說她的孩子與香港的劉德華合作拍電影,生活很忙碌………。老人丁的孩子只是普通人,可是能體貼開車來接媽媽回家,卻只有這似乎一般的兒子,其他的老媽媽只能寂寞又羨慕地望著他們乘車回家。這家土產汽油公司雖然不像其他公司“耀眼”,但常在我身旁。但成功有另一種詮釋,是這種“既渴盼世俗認可的成就感”,又希望“實際照顧到日常起居的我們”之間不同的認同。
“世俗”屬於民眾,屬於每一個人,大家都習慣,不會太抗拒,熟悉了便有親切感。所以任何原創的東西,都希望穿上這安全的降落傘,免得太前衛了。太讓人看死是標新立意、嘩眾取寵、驚世駭俗。就算是前衛藝術、思想家,除了少數甘於永遠在地下、邊緣發展(這也是一種抉擇,沒有絕對道德判斷的成分),一般想立足於社會,總要找到世俗的根據地。不是討好媚俗,而是在世間可能接近、接受的情況下出現。
李安拍斷背山>>這部同性戀電影,也是納入“愛情”、“人與環境”的語境中來開展故事,在可能獲得同性戀者的支持的同時,也能獲得一些中立者的賞識。這不是妥協,完全是成熟地探討現象的必要條件。
中國小說家阿城在閑話閑說>>一書中,探討了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的關系。他說,“世俗裏的‘俗’,實在是大;世俗之大裏的‘俗’,又是花樣百出。”何謂世俗?讀完本書,我得到這樣的一個印象:世俗關系到一個社會的慣常話語。他所謂的“一套話”;“一個系統的‘說法’”。
解決個體與集體的緊張關系,針對個體的焦慮而提倡的答案,要順著或至少不刻意挑戰現有話語系統,以大家覺得喜歡或還能聽聽的世俗觀點呈現出來,原因有幾點:原因一,“世俗角度是民間角度”,不是從上通過權勢、威迫利誘而形成的。它是大眾自動自願集體自然體現的精神結晶。
原因二:民間自動自發的努力,出於真正符合公益、共同想法的價值,不含商業或政治動機。原因三:就算明知道牽涉到消費行為,民間也希望它的重點不是物質或金錢上的意義上,而是其他更高的價值。例如,球隊表現了團隊與體育精神,而不只是獎金;演唱會表現了藝術與歡樂,而不是入場券的價格。
世俗觀點提供了舞臺,不是戲的主題。內容、主題與情節來自於誕生於現實矛盾沖突的“解決方案”、“結果”。沖突越大,人們越不安,結果或建議、暗示也就越強烈。所呈現的故事越來越可能變成神話。由於它的根基是世俗社會,人們會覺得“這是有根據的”,不是“發白日夢”;“很有可能”;不是“癡人說夢”。所以接受它、信仰它,實踐它,在情在理來說都是可以想象的、可靠的。
故事情節越是符合世俗做法,越被認為是出於人的興致、興致而不是利益而已,也離得權利中心越遠。出於自願的選擇,而不是當政者的強迫。
當時代變化越快,國家、官方或主流的標準思維,和一般人的想法,出入更大,適應更慢。在僵硬的文化體制裏,調整往往是多少個“五年計劃”來對應的,個人卻可能受到日益迅速、豐富的資訊來源而日新又新。矛盾難免日益尖銳,從事群體思維工作者,有必要提出轉移、超越或變革的建議。這信息便寄寓於具體行動、產品或服務有關的故事中。行動產品或服務是實質的,可是,鼓勵這參與支持或消費的活動項目、事件,卻必須是符合一般民眾、世俗能明白、感動的抽象符號中。
磨擦帶來需要,需要帶來行動(抗爭、消費、參與、行動)。其間的建議又不能打明說是政治的、商業的利益。而要讓顧客看見更符合自身信仰的,更高期盼的未來,故事內容變成需要。故事更可能讓人看見別的角度,問題因而變得不一樣,可能不再是問題;可能是一個機會;也可能真正的問題是另一個。或借某個途徑的行動,或某個產品或服務的消費,就算是真正的頭痛也能解決。
我們總以為大眾或流行文化,是經濟議題,對關系人的思想意識的文化議題,重要性不大。電子遊戲、電影、電臺清談、電視、政黨活動、社團活動、音樂、體育、報刊、書籍,全是文化載體。其出現在人們面前的面貌,雖然符合世俗的情趣,顯得輕、軟,緊跟著當今發生的東西、事件與新聞。但是記得雅俗共賞,可以做到從俗到雅,也可以雅為俗尚,也記得世俗只是舞臺,一切的現實沖突、焦慮、仰望、追求,也只是從數據資訊提煉而來的知識,進一步凈化到洞察,營造成故事,還需搬演出來。演得好,成了大家共鳴的東西,它便成了一種品牌。品牌成了大家信仰的東西,它便是文化符號(Cultural Iocn),其價值、理念、意義與消費者或行動者日常生活融成一體。將它從碰上的問題中、磨擦中釋放出來。
這豈不是消費主義,消費是一種行動,不是所有的行動都是消費,我們只是要怎樣善用世俗舞臺,提高我們有意義有、效果的地面對日益變更、矛盾日益的現世。打造可能的品牌,更進一步的文化符號,成為提高社會的工具,以凝聚大家的信賴與敬意。
我們使用電腦,熟悉Iocn這個詞。當你用滑鼠所控制的光標,指向(Signifier?)顯示器熒光屏上的Icon(圖像),點擊兩下,便能開出我們所要使用的軟體程序,或處理有關檔案。一個符號或圖標代表一整套復雜的電腦運作程序,或我們所期望的內容。
Iocn的另一個意義是偶像、符號或象征。關系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則有文化偶像。文化關系到我們的生活、意識、抉擇、身份認同等方式。文化偶像於是為我們的這種種方式,提供了參考、敬重甚至跟隨、認可的對象。這對象可能是人、是事是物,體現了某種需求的意義、精神、感情、行動等。它也可以是組織。
打造此文化偶像CulturalIocn的另一的過程叫“文化品牌定位”。它是牛津大學行銷學教授賀特(Douglas Holt)從文化與社會學方面的研究發現出來的。它是一整套完整的法則及策略,以協助品牌成為文化符號。賀特的研究顯示,具有身份辨識或認同的價值的品牌,稱著認許多時候,建國發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事,可以加強、加速或削弱、妨礙這建構與學習的過程。認同品牌(Identity Brand)的,能協助一位顧客表達其自我。比較成功的認同品牌能發展成符號品牌,具有偶像般被景仰的信賴、推崇的文化價值。符號品牌體現於文化符號這可以透過文化品牌營造而達致。文化品牌營造的首要工具是神話故事,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抗拒或超越社會沖突的有利因素。(陳明發參考Douglas B. Holt, 2004, How Brands Become Icon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