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中國和東盟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親。今年是中國和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中國和東盟關系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方高度重視印尼在東盟的地位和影響,願同印尼和其他東盟國家共同努力,使雙方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雙方和本地區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此,我們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堅持講信修睦。人與人交往在於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中國願同東盟國家真誠相待、友好相處,不斷鞏固政治和戰略互信。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勇於變革創新,不斷開拓進取,探索和開辟順應時代潮流、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開了廣闊前景。我們應該尊重彼此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尊重各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和實踐,堅定對對方戰略走向的信心,在對方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牢牢把握中國—東盟戰略合作的大方向。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商談締結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共同繪就睦鄰友好的美好藍圖。中國將一如既往支持東盟發展壯大,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


第二,堅持合作共贏。“計利當計天下利。”中國願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對東盟國家開放,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東盟國家。中國願提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水平,爭取使2020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中國致力於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中國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願支持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包括東盟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願通過擴大同東盟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同東盟國家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第三,堅持守望相助。中國和東盟國家唇齒相依,肩負著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責任。歷史上,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在掌握民族命運的鬥爭中曾經並肩戰鬥、風雨同舟。近年來,從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從抗擊印度洋海嘯到抗擊中國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我們各國人民肩並著肩、手挽著手,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應該摒棄冷戰思維,堅持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理念,共同維護本地區和平穩定。我們應該深化在防災救災、網絡安全、打擊跨國犯罪、聯合執法等方面的合作,為本地區人民營造更加和平、更加安寧、更加溫馨的地區家園。中國願同東盟國家進一步完善中國—東盟防長會議機制,就地區安全問題定期舉行對話。對中國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存在的分歧和爭議,雙方要始終堅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平等對話和友好協商妥善處理,維護雙方關系和地區穩定大局。


第四,堅持心心相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保持中國—東盟友誼之樹常青,必須夯實雙方關系的社會土壤。去年,中國和東盟國家人員往來達1500萬人次,每周有1000多個航班往返於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交往多了,感情深了,心與心才能貼得更近。我們要促進青年、智庫、議會、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的友好交流,為中國—東盟關系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撐,增進人民了解和友誼。中國願向東盟派出更多志願者,支持東盟國家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等領域事業發展。中國倡議將2014年確定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今後3到5年,中國將向東盟國家提供1.5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


第五,堅持開放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享譽世界的輝煌文明。這裏是充滿多樣性的區域,各種文明在相互影響中融合演進,為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礎。我們要積極借鑒其他地區發展經驗,歡迎域外國家為本地區發展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同時,域外國家也應該尊重本地區的多樣性,多做有利於本地區發展穩定的事情。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和東盟共同體、東亞共同體息息相關,應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多元共生、包容共進,共同造福於本地區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一個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符合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時代潮流,符合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廣闊發展空間和巨大發展潛力。(北京時間10月3日11時,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攝影:蔡靖骉)

further reading:

Speech b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o Indonesian Parliament

Views: 409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CERI on June 4, 2015 at 5:33pm

講好絲路故事·記錄融合共振——媒體聚焦“一帶一路”

3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標誌著“一帶一路”倡議已從概念議題的討論進入有具體指導的初始操作新階段。為進一步做好“一帶一路”報道,全國新聞媒體在4月9日-13日期間,相繼啟動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采訪活動,組織記者赴國內有關地方和沿線國家開展采訪報道,結合各自特色和定位開設專欄、專版,報道形式涉及文字、圖片、視頻及新媒體等,並兼顧對內對外,為講好“一帶一路”故事而不斷深入一線。

中央媒體傳信號 互利共贏是根本

千百年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進入21世紀,在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新時代,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精神更能顯現出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4月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指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已有一年多,這期間已經加入了數十個“好友”。中國發布消息,他們積極點贊、評論;中國伸出合作的橄欖枝,他們熱情相迎。通過“一帶一路”朋友圈,讓讀者們看到了合作共贏的含金量,看到了其中巨大的潛力,更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朋友圈”因“一帶一路”越來越大,中國的好朋友、好夥伴越來越多。從4月13日起,《人民日報》推出《共建“一帶一路”》專欄,更是從不同視角,以多種形式闡述了“一帶一路”的理念、意義、舉措和成果,直擊“一帶一路”建設進程,全方位展示了這一重大倡議的宏偉圖景。

邁向共同體,迎接新未來。如今,中國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行動,譜寫共建“一帶一路”新篇章。為此,新華社推出《“一帶一路”新觀察》欄目,派出多路記者圍繞海內外對於“一帶一路”的關切加強聯動報道。用綜述、特寫、記者手記等多種報道體裁深層次剖析了“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新機遇、新作為,報道了“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舉措和進展,增強了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發展的信心。

同時,為了讓“一帶一路”沿線各地、各界、各業共商、共建、共享的聲音和故事傳向世界各地,中新社也啟動了“聚焦‘一帶一路’”大型采訪報道,以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為主線,向國際社會傳遞出中國願與“絲路”沿線國家彼此取長補短、共同繁榮的信號。本輪報道,中新社欲以“十個一”為依托介紹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願景與內涵,包括開辟一個《聚焦“一帶一路”》通稿專欄,采訪一批權威人士,走訪一些沿線國家,邀請一批海外媒體老總到國內參訪,向海外提供一批專版專電,制作一批視頻節目,策劃一系列多媒體報道,與沿線媒體共建一個多語種傳播平臺,舉辦一個圍繞“一帶一路”建設與華文媒體作用的論壇,形成一種共同發展、釋疑解惑的合力。

《光明日報》也派出記者、編輯奔赴“一帶一路”相關地區采訪,並推出《“一帶一路”·大戰略新圖景》專欄,連日刊登來自一線的鮮活新聞。為了加強對“一帶一路”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該報還開設了《絲路文化專家談》《行走在絲路》《圖說世界·“一帶一路”》等專欄,約請文化學者、藝術家、旅行者等,以專訪、口述、繪畫等形式,深入挖掘“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內涵,展現“一帶一路”戰略的現實意義。如何以長效機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光明日報》還從“一帶一路”建設賦予古老絲綢之路嶄新的時代內涵,“集體大合唱”有望“歌聲嘹亮”,國內區域經濟新布局前瞻等方面予以解讀,強調了創新多邊合作方式、對接重大規劃和項目、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等重要性。

《經濟日報》也在一版顯著位置開辟《“一帶一路”在行動》專欄,集中報道有關地區落實“一帶一路”的進展。還在《環球》版推出系列訪談,專訪沿線國家駐華大使,暢談雙方合作前景。連日來的持續發文,就如何齊心共築絲路夢,如何對接“一帶一路”,開拓發展新空間等熱點話題一一予以關註。該報在全面呈現“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新進展新成果的同時,更生動講述著願景變成現實的精彩故事。


地方媒體重解讀 建言地方願景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不僅給沿線各國合作發展提供了機遇,也為國內各地區合作發展提供了機遇。在中央主要媒體開專欄、辟專版加大“一帶一路”報道的同時,各地方媒體也積極響應,針對各地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報道。

隨著時間的推移,令人矚目的“一帶一路”建設藍圖已逐漸清晰。廣東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如何將優勢化為動力?《廣州日報》發表的《“一帶一路” 助粵騰飛》等文章,有至情至理、侃侃而談;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有煮酒論劍、指點江山。從廣東千年商脈、貿易發達,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改革開放、制勝法寶等優勢,到對航運軟硬件兩手抓、人才交流用好華僑資源等支點進行了系統梳理與建言獻策。

而作為國內舉足輕重的外貿大省,身處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發地,浙江將如何運用先發優勢接入“一帶一路”?現有的外貿版圖又是否會因此而重構?從4月15日起,《杭州日報》記者便兵分幾路奔赴湖州、杭州、舟山等地,探訪“一帶一路”為各地帶來的發展新機遇。雖然“一帶一路”看起來高大上,但實際上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大眾日報》刊文《將被“一帶一路”影響的生活》指出,其實,“一帶一路”給我國和沿線國家百姓帶來的不僅是收入增加、就業增加,還有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旅遊、教育、文化、購物、醫療等領域都影響著百姓的生活,可以給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大眾日報》結合山東省內各地方實際情況,從不同側面連日給予了解讀。

在海南,打造中國的旅遊特區,是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新時代背景下海南的重大抉擇。為此,《海南日報》以社科界專家學者齊聚當代海南論壇2015春季峰會為契機,開辟專版,圍繞海南助力“一帶一路”戰略與推動旅遊特區建設,就如何打造“一帶一路”戰略帶上的璀璨明珠獻計獻策。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加快,新疆也逐漸在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中發揮著主重要作用。為此,《新疆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新時代的絲綢之路正煥發出蓬勃的朝氣,寄托著人們共同的追求與夢想。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謀劃工作,改革開放的發展之路就會越走越寬廣,這也是適應在更高目標下激發更大活力的迫切要求,是體現新疆主動適應新常態,緊扣經濟發展脈搏的戰略部署。

“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支持鄭州、西安等內陸城市建設航空港、國際陸港,加強內陸口岸與沿海、沿邊口岸通關合作,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種種利好西安、利好陜西的政令性表述,使得陜西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在這一過程中,西安的各大開發區將如何搶抓這一歷史機遇?如何在“一帶一路”上釋放自身的發展潛力?對此,《三秦都市報》以“西安開發區如何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為切入點,展示和描繪了各開發區的發展優勢和願景。而甘肅與上海,作為我國東西戰略高地和區域中心,如何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充分認識戰略優勢,全面理解戰略大局,為“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努力作貢獻?為此,《甘肅日報》的理論文章《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推進隴滬合作發展》闡釋了甘肅與上海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互補優勢,以及推進隴滬戰略合作的具體建議,解讀和建言再次將“一帶一路”建設的報道推向了高潮。

新媒體齊聚發力 多方式回應關切

傳統媒體在持續報道“一帶一路”建設的同時,也紛紛加大新媒體報道力度。其中,除了中央及地方媒體紛紛在各自網站開辟專題進行全媒體報道呈現外,《人民日報》還通過微博、微信、客戶端全方位參與報道。人民網更是推出9種外文報道,邀請政界、學界、業界等權威人士進行在線訪談,談願景、話共贏。海外網、“海客”客戶端也適時推出《合作共贏,文明互鑒》專欄,刊發系列報道和評論。

當然,別覺得“一帶一路”只是地圖上的概念,其實它與我們息息相關,人民網主辦的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便為網民做了一一解讀。從共建“一帶一路”的思想脈絡、“一帶一路”的總體思路,到給你我生活帶來的那些福利,從交通、商貿、旅遊、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一一列舉解讀,到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西南地區、沿海和港澳臺地區等區域進行分析,讓國家層面的“一帶一路”一下子與普通百姓的生活走得更近,貼得更緊。

新華網國際部與數據新聞部也及時推出《願景·行動——“一帶一路”改變生活》板塊,包括交通方面,陸路以後選鐵路、走高速到歐洲將更加方便,海路船票好買了,時間也縮短了,空中往來也將更加方便;商貿方面,咱們進口商品要比以前更便宜,品種更豐富,與沿線國家做生意更方便快捷;留學方面,可以去沿線國家交流學習,增長見識。此外,還包括金融、旅遊、文化交往等方面,受眾關心的話題均有涉及,讓人看後不但對“一帶一路”有了深入認識,更對今後個人的願景與行動有了新的規劃。而新華社融合報道平臺推出的《一圖讀懂:“一帶一路”是什麼?怎麼建?》也在網民中廣為流轉,將“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中的“幹貨”一一羅列呈現。同時,“新華社發布”“新華國際”等客戶端,“新華視點”“我報道”等微博、微信,“New China”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等平臺也對“一帶一路”予以展示。在加強國內外聯動報道的同時,也在新形勢下更好地傳播了中國聲音,積極回應了國際社會關切。

其實,通過媒體報道,讓受眾深深地感受到絲路夢是中國夢也是世界夢。“一帶一路”建設的願景與行動文件已經制定,絲路基金已順利啟動,一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給我國各地註入巨大發展能量的同時,也必將給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相信隨著合作共贏的不斷深入,媒體也將努力講好絲路故事,媒體人更會去記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融合共振的偉大時代,成為實實在在助推沿線融合、傳遞中國聲音的參與者。(2015年05月05日 中國新聞出版網)

Comment by CERI on June 4, 2015 at 5:14pm

重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2015年5月,“一帶一路”建設與網絡媒體責任論壇在重慶舉行。我們,中央新聞網站,省級重點新聞網站,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和地市級新聞網站代表齊聚重慶,共商“一帶一路”建設,共話網絡媒體責任。“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在“互聯網+”時代,發揮新媒體的傳播特色和優勢,講好新故事,促進新合作,發展新模式,完成新使命,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並促進網絡產業健康發展,是每一家網絡媒體的重要職責。為此,我們倡議:

一、講好故事,奏響“一帶一路”合作共贏最強音。要履行新時代網絡媒體的職責使命,積極運用新媒體、新業態、新技術,以多元化、跨平臺、立體式的傳播方式,深入宣傳“一帶一路”建設的願景與行動。要讓每一位采編人員成為建設的記錄者、闡釋者、參與者,報道好“一帶一路”建設的新亮點和沿線國家共贏發展的新成就,真實準確、客觀公正地講好“一帶一路”上的“區域故事”、“中國故事”和“世界故事”,促進沿線各國的交流合作與繁榮發展。

二、塑造共識,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建言獻策。要發揮網絡信息傳播全球性、廣泛性、快速性的優勢,緊貼“一帶一路”建設進程,圍繞政策性、前瞻性問題及早開展研究。為問題預警,為障礙建言,致力於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智力支持,進行正確引導,推動沿線各國政策溝通,以更好地為“一帶一路”建設塑造共識,增進國際互信與民心相通。

三、文明開放,以網絡促進沿線國際文化交流。在網絡空間倡導文明寬容,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尊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要積極利用網絡平臺,結合沿線國家和地區民眾關心和關註的熱點,做好信息服務,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帶動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要運用新媒體工具,消除知識和信息壁壘,營造友好和諧的社會氛圍,消融沿線國家間的文化差異和心理隔膜;要加強文化傳媒的國際交流合作,加強沿線國家網絡媒體間、采編人員間的交流,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在“一帶一路”上塑造文明包容的文化生態和輿論環境。

四、搭建平臺,提升國內新聞傳播合作水平。建立以“一帶一路”18省市及重要節點城市新聞網站為主、中央新聞網站共同參與的“一帶一路”網絡聯盟,搭建“一帶一路”網絡媒體合作平臺,實現跨區域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定期組織“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共同開發相關的APP、微博微信公眾號、專業網站及頻道等互聯網新聞信息產品;設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網絡媒體傳播獎,每年定期舉辦評獎活動;不定期組織采編、經營、技術、管理類的經驗和資訊交流,不斷提高地區新聞業務領域交流合作的層次和水平。

五、推動發展,探索“互聯網+”產業合作新模式。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做“互聯網+”產業模式拓展的先行者。積極推動媒體與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沿線區域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網絡產業方面的合作,推動相關新興產業“走出去,請進來”;重點在“一帶一路”區域性招商引資、城市營銷、旅遊宣傳、信息化發展等方面深化合作,探索“網絡媒體+沿線地區傳統產業”、“網絡媒體+沿線地區政府合作”、“網絡媒體+沿線地區行業企業”等新模式,實現共贏,多贏。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副局長侯雲灝:

網絡媒體應率先吹響“一帶一路”建設號角

網絡媒體應率先吹響“一帶一路”建設號角。5月2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副局長侯雲灝在“一帶一路”建設與網絡媒體責任論壇開幕式上表示,這對“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推進,展示和樹立中國良好的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侯雲灝說,網絡媒體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應做到四點。

首先是要把“一帶一路”戰略宣傳好、報道好、闡述好。網絡媒體要通過加強重點議題策劃、開設立體化專欄等方式,深入闡述“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理念和重大舉措,推動該戰略的實施。

其次,要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好信息服務。網絡媒體要利用網絡互聯、信息互通為沿線國家、人口提供好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資訊,把網絡媒體打造成“一帶一路”建設的信息樞紐。

第三,要成為“一帶一路”的積極踐行者。網絡媒體要積極參與並投身於“一帶一路”建設,包括互聯網經濟、電子商務等,為實現共創共享的新時代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四,要用互聯網思維創新“一帶一路”建設。網絡媒體應發揮互聯網+的創新精神,用互聯網思維創造性地踐行“一帶一路”戰略,為其出謀劃策,提供源頭活水,讓該戰略插上互聯網創新的翅膀。

他還表示,本次論壇的舉辦,將有益於“一帶一路”建設,也會促進全國網絡媒體的進一步協作與發展。

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志強: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重慶機遇與挑戰並存

“一帶一路”有利於重慶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強化區位優勢。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王誌強認為,重慶將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努力將重慶建設成為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戰略支撐、長江經濟帶西部中心樞紐和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王誌強介紹,重慶處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接點上,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獨特區位優勢,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產業腹地、長江經濟帶的西部中心樞紐。

貫徹落實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是重慶發展的重大新機遇。”王誌強介紹,一方面,這將有利於強化重慶區位優勢和樞紐功能,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形成“鐵、公、水、空、管道”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另一方面,這將為重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了機遇,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中與長江中下遊地區攜手並進,構建起布局合理、上下遊聯動、物流效高費省的現代產業體系。

在迎來機遇的同時,重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也面臨新的挑戰。從外部看,世界經濟增長格局的新變化、國際投資貿易競爭加劇的新趨勢,都需要盡快適應。從內部看,重慶對外開放大通道不足,運輸能力難以滿足“一帶一路”建設需求;高速公路網仍存在“斷頭路”等問題,整體效能沒有充分發揮;開放平臺功能還不完善,對外開放的高度、深度和廣度需要進一步提升。

“今後,我們將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共建共享中發揮積極作用。”王誌強介紹,重慶將圍繞擴大向東向西對內對外開放,推進交通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著力構建以鐵路、水運為骨幹,公路為基礎,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的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從而增強要素集散能力。

同時,重慶還將提速建設對外鐵路大通道、高速公路骨幹通道,提升普通公路等級和覆蓋水平;豐富和完善空中航線網絡,盡快形成“一大四小”民用機場布局,完善覆蓋世界五大洲主要樞紐城市的國際航線網絡;加強長江黃金水道航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油氣管網建設。

此外,重慶將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物聯網、機器人、新能源及智能汽車、頁巖氣、環保裝備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並推動汽車和電子信息產業持續放量,通過整機訂單帶動本地零部件企業同步發展。

新疆網總編輯邵平:

沿線新聞網站應跨區域合作 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新疆網總編輯邵平倡議,“一帶一路”沿線的新聞網站應堅持跨區域合作,共同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是新疆在‘一帶一路’中的定位。”邵平介紹,新疆已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規劃,將以新亞歐大陸橋,和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為紐帶,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戰略制定目標。

“新聞網站的跨區域合作是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一個前提。”邵平說,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是一項包容互利共盈的事業,因此必須跳出新疆,從全球的視野去審視新疆的發展穩定,大膽吸收和借鑒國內外的先進模式,“因此不僅新疆的新聞網站,沿線的新聞網站都有責任全程合作,共同推進。”

邵平強調,願意與“一帶一路”沿線的新聞網站,以推動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目標,以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為重點,引領“一帶一路”戰略和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宣傳主旋律。

東方網總裁、總編輯徐世平:

地方新聞網站要強化“用戶”觀念

東方網總裁、總編輯徐世平認為,本地化定位、技術引領、資本運作以及分配制度改革,可能是推動地方新聞網站長足進步的“四駕馬車”。

在徐世平看來,地方新聞網站的定位至少包括三個要素,第一,我是誰;第二,我想提供哪些產品和服務;第三,我主要為誰服務。在此定位下,地方新聞網站應該能夠提供形態多樣的產品和服務,同時要全心全意站在用戶視角,以滿足用戶需求。

針對地方新聞網站普遍存在的技術難題,徐世平認為,首先管理者要知道這一波的互聯網創新浪潮,是以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為標誌的技術創新來推動的;第二,要對技術實現難度有基本的判斷,在原則問題上“不妥協”;第三,在解決技術難題時“眼睛向外”,可以外包,可以收購團隊,也可以合作;第四,技術團隊不能搞人海戰術,要用高、精、尖人才。

在談到網站資本運作時,系統、長遠的資本運作規劃是決定網站轉型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地方新聞網站一定要充分利用資本杠桿、資本紐帶和資本手段,嫁接市場資源,迅速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及時參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時代的市場競爭,努力避免邊緣化。

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徐世平建議,地方新聞網站可以在提供上升空間、進行股權激勵等方面著手。

華龍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斌:

“互聯網+”時代新聞門戶網站應實現轉型

在“互聯網+”時代,新聞門戶網站如何突破自身發展模式的局限和“瓶頸”,實現轉型發展?華龍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斌認為,必須順應網絡新聞的發展趨勢,必須適應互聯網技術發展,必須響應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需要。

在他看來,在當前形式下,新聞門戶網站有五方面的困難,即原有定位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產業布局不能滿足生存發展的需要、發展空間受到雙重擠壓、網絡生態使之成為“打工者”、缺失真正的新媒體思維。

他提出,應給新聞門戶網站新定位:“新聞”就是堅持新聞立網,做好輿論引導,通過融合發展打造全媒體雲平臺;“門戶”就是用創新服務和技術集成為本地政府搭建政府與百姓之間網絡服務雲平臺;“網站”即互聯網和物聯網,將新聞網站凝聚的各種資源,通過各種商業模式進行優勢配置,形成“互聯網+”產業集群。

具體來講,一是融合發展“新聞”,將傳統媒體新聞內容和互聯網有機結合,多渠道布局,搶占、構建宣傳輿論陣地。二是創新發展“門戶”,通過政府智慧政務建設,完善政府新媒體應用,不斷提升本地政府政務服務能力、推進公共事業服務的網絡化應用。三是“網站”要實現布局多終端、移動互聯網,並以市民生活服務與企業互聯網服務為核心、以互聯網思維導向實現企業經濟效益。

龍虎網總經理朱妮:

發展O2O門戶網站轉型升級方向

目前,依托移動終端已成為人們進入互聯網最常見的方式,在此大環境下,傳統門戶網站的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龍虎網總經理朱妮提出,門戶網站可發展O2O,迎合時代做好服務,以此實行轉型升級。

“以流量和信息為生的傳統門戶網站必須轉型。”朱妮認為,其中一個轉型方向則是發展O2O。她以龍虎網為例談到,從去年開始,該網站便改變自身定位,從傳統網站變為家庭O2O服務提供商,目前在整個公司內部非常推崇服務的概念。

她認為,現在互聯網誰最討用戶歡心,誰才是王,一些權威媒體雖也在嘗試做落地,“但是它們沒法深入到市場神經末梢,這就給我們這種傳統門戶留下了發展空間。”這也是未來很多門戶網站想要實現轉型升級可以考慮的方向。

她表示,就已開始發展O2O的龍虎網而言,將會把產品“上門”做到極致,“包括上門洗衣,上門維修、洗車,還有一些電子商務的商品送上門。”

今日頭條副總裁、總編輯夏勇:

將內容以個性化方式呈現 有助於用戶的聚集

在新聞“碎片化”的今天,各類新聞APP讓用戶眼花繚亂。如何在這“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今日頭條副總裁、總編輯夏勇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個性化推薦。

“每天我們平臺上跑5萬條稿子,未來我們會跑10萬條,甚至更多。如此大的新聞量在裏面,如何把它做好?”夏勇表示,不同的用戶,不同的年齡層,其閱讀興趣不一樣,通過對不同用戶日常關註內容這一數據的收集、整理到最後的推送,可以充分實現用戶在閱讀時的個性化選擇,滿足其閱讀需要的同時,也節省了時間,非常適合當前新聞“碎片化”的趨勢。

他認為,這樣的個性化有助於用戶的聚集,形成一個小的社區。通過數據分析和推送,將對某一話題感興趣的人邀請到一起進行討論,不僅增加用戶的活躍度,也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加入其中。(本版稿件均由記者楊駿、楊藝,實習生熊穎穎、陶路露采寫 圖片由記者張錦輝攝)(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 2015-05-25)

Comment by CERI on June 4, 2015 at 4:13pm

陳勇·習近平重走萬隆路,中國展現軟實力

4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萬隆出席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與出席紀念活動的各國領導人,由薩沃爾─霍曼飯店,步行至萬隆會議舊址,重演60年前亞非領袖的「歷史性步行」,重申60年前萬隆會議定下的「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的萬隆精神。筆者認為,習近平重走萬隆路,並不是一次歷史上簡單的重覆,而是在中國和平崛起,走向復興的大背景下,要開啟一個新的外交格局,展現出中國寬容宏大的 軟實力。

在「加強南南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繁榮」的主題下,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於4月22日至24日在印尼雅加達和萬隆舉行,來自約一百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或代表出席。會議通過三個成果文件,分別是《2015萬隆公報》、《重振亞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宣言》和《巴勒斯坦問題宣言》。在會議通過的三個成果文件中,部分嚮應了習近平的倡議,包括中國未來5年為亞非發展中國家提供十萬個培訓 名額、邀請2000名亞非青年到中國參加亞非青年聯歡節,及成立中國亞非合作中心等等。

在1995年萬隆會議後的60年內,是西方中心論盛行的60年,美國和歐洲等主要國家,在過去的60年中,主導了世界政治、軍事和經濟格局的發展,而亞洲和非洲的國家,普遍存在發展滯後,國力不足,處於西方中心論下不公平國際關係狀態下的問題。但是,經過60年的發展,世界秩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中一個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穩步崛起,成為世界經濟總量最強的第二大國家,60年前,亞非會議參加國合起來佔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不足四分之一,今日,它們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超過百分之50,中國和印度等國已是「20國集團」成員,成為全球經濟中的重要力量。

未來的全球經濟發展走勢,中國和印度等國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南亞和非洲也將是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他們的力量已今非昔比。

過去60年,中國,以及亞洲和非洲的聲音往往被忽略而不受重視,這些國家在全球政治和經濟中所具有的地位,以及他們扮演的角色,與他們擁有的人口數量,以及經濟貢獻,極不相稱。

在萬隆會議60年之際,中國與亞非國家隆重紀念這個日子,並且重申萬隆精神,就是要打破過去多年來,一直以西方中心論為主導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希望能開創出一條新的國際關係的路,改變由少數超級霸權國家控制之下的國家關係,發展出一條和平共處及互利共贏的新道路。

中國的發展一直受到西方強權國家的干擾和圍堵,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中國威脅論等 論調不絕於耳,一些西方國家不斷地用妖魔化中國的方式,慫恿中國周邊國家圍堵中國,人為地製造糾紛和衝突,意圖阻止中國的發展。西方強權國家又透過制定國際規則,搶佔話語權等方式,使中國以亞非等發展中國家,處於一種不公平的國際合作環境中,發展的路走得較為艱辛。

面對西方強權的干擾和圍堵,中國若是走上與周邊國對抗、衝突之路,未必會有好的結果,反而,走和平、互利,共同發展之路,更能顯出中國的軟實力。這次習近平出席紀念萬隆會議60周年的活動,有媒體將習近平與亞非領導人重走60年前的步行稱為「 歷史性散步」。筆者認為,這是具有預見性的評判,中國在習近平的帶領下,重走60年前萬隆會議精神指引下的國際道路,將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拓展出一條全新的國際關 係的康莊大道,使中國得以和平崛起,與亞非等第三世界國家一同,走上和平發展之路,這將是一次歷史性的起步點。(2015年05月04日 東網

Comment by CERI on June 2, 2015 at 5:41pm

今年文博會首設的“創客展區”亮點多多

今年文博會上,創客風暴來襲。展會首設了“創客展區”,展示豐富精彩的深圳創客文化。無論是在校學生的創意產品、用於展會服務的機器人產品、甚至於著眼培養下一代創客的長遠規劃,都在展會上得到交流和展示,迸發出“文化+創客”的創意能量。

深港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揭幕

1號館與2號館的中間通道,一排集裝箱分外引人註目,這就是本次展會上特設的大學生創客展區。這一展區以集裝箱的形式,為深圳大學、深職院、深圳大學城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學生提供創意展示。

在深圳大學創客展區,就展示了深圳大學“美術部落、設計部落、傳媒部落、建築部落、演藝部落、影視部落、旅遊部落”等創意集群,各種學生原創的服裝設計作品、繪畫作品和手工藝作品讓觀者流連忘返,而現場充滿青春活力的大學生們更是創客精神的最好寫照。

“深港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也在創客展區的現場揭牌,據深圳大學文產院劉懿萱介紹,這一基地的建成,將對學生創業園進行轉型升級,從而建設成為一個匯集深港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創客培育、初創企業孵化、創業加速、企業集群創新的生態平臺,聚集創客、創意、創新、項目、資本、產業鏈和市場,整合創業教育、創業實訓、創業孵化、創企融資、股權眾籌、創客空間等功能,為深港大學生創客創業團隊提供一站式創新服務的“眾創空間”。

與替身機器人來個趣味互動

在深圳報業集團展區門口,一臺真人大小的機器人吸引了參觀者的註意。“你好,能跟你握個手嗎?”有人好奇地詢問,機器人馬上熱情地伸出手掌,並與體驗者進行對話。

由中智物聯集團提供的這個替身機器人與另外兩臺巡檢機器人此次在文博會上亮相,為展會的安保、客服提供幫助。中智物聯機器人技術中心主任林天麟博士介紹,替身機器人可以成為你的替身,足不出戶而能置身千裏之外。使用者通過互聯網遠程控制它自由走動、巡察並與人進行聲話和動作的互動。“這個機器人可以用在會展中心、大型商場、地鐵、機場、高鐵等公共事業場所作為客服助手,甚至還可以代替記者進行采訪。”

而另外兩臺巡檢機器人則能夠協助展館內的巡查工作,這一智能機器人能夠實現環境自主探測、自主避障及自主充電功能,以單機或群組方式協助工作人員完成固定、隨機路線巡檢及重點部位監控等任務。

發展創客,青少年是關鍵

有趣的魔方機器人、足球機器人也亮相在報業集團展位。只要把魔方放入魔方機器人,不到3分鐘,它就能將魔方還原成功,引得觀者嘖嘖稱奇。

這些由學生們拼裝的小機器人來自於搭搭樂樂公司,這家致力於青少年創新教育的企業正在與深圳報業集團打造的青少年創客孵化基地開展合作,希望能夠為“學生創客”提供幫助。

“現在都在談創客,但這種熱潮很有可能是一種‘虛假繁榮’,如何在青少年教育中融入創客教育,才是創客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搭搭樂樂公司董事長嶽亞明介紹,他認為,深圳報業集團打造的青少年創客孵化基地,將提供一個權威的第三方平臺,給予學生創客們更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基地可能將美國FRC青少年機器人比賽引入中國,讓更多的人關註、支持國內的青少年機器人創客。(2015年05月15日 星期五,深圳特區報)

Comment by CERI on June 2, 2015 at 4:47pm

海絲路深圳:拿出實招硬招,為年輕人創業“搭把手”

有心創業的年輕人,在市場大潮面前顯得稚嫩,在“互聯網+”的風口雖然激情爆棚但也會因忐忑而抖瑟,為他們“搭把手”就相當於添加了一件溫暖的衣衫

有心創業的年輕人,在市場大潮面前顯得稚嫩,在“互聯網+”的風口雖然激情爆棚但也會因忐忑而抖瑟,為他們“搭把手”就相當於添加了一件溫暖的衣衫。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正有此意。

年輕人創業,乃時代趨勢。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除了改造傳統引擎,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外,更需打造新引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年輕人思維活躍,靈感頻現,崇尚新異,最適合登上創新的舞臺,成為引領潮流的創客。

互聯網大佬馬化騰,至今仍是一名國際標準“45歲以下”的青年;占據全球民用小型無人機大半市場的深圳大疆公司創始人汪滔,是“80後”;福布斯中文版發布的“2015年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榜單”中,最年輕的是雲視鏈技術創始人金證濟蒼,1993年生。年輕的朋友,只要你有有趣、好玩的點子,盡可以“炫”出來,還能夠“變現”——轉化成產品、服務和可觀的收入。

年輕人創業也有劣勢,比如管理營銷專業知識有限、合作經營經驗不足、因缺少社會閱歷和談判經驗而遭遇融資困惑等等。這些短板固然可以通過邊幹邊學來彌補,但如果能早日得到名師指點,就能少走彎路,增加創業成功概率。《意見》應運而生,就是為了消解年輕創客的迷惘,助大家創業之路走得更平順。

《意見》明確的9個方面任務,可謂招招實、招招硬。觀《意見》可知,創新創業教育已被列入高校教學任務,並有明確標準用於“質檢”;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要求本身也閃現著創新精神,多方及國際合作,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等新機制亦納入其中;要求提供實打實扶持,一要開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二要給錢、籌錢。不得不說的是,允許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設置合理的創新創業學分等靈活措施,對教育改革和創新創業而言都是大膽而可貴的創舉。

讓高校成為青年創新創業的“加油站”,還需要做好延伸工作。對學生創客的項目和企業,即使在他們畢業後,高校也可提供商業定位、發展規劃、法律咨詢、投融資等深度咨詢服務。此外,對學子的創業服務應當延展到政府部門。高校提供的創業扶持,本質上是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對此,政府部門理當大力襄助,和高校一起為學生創新創業開辟綠色通道,並清障排堵,積極促成,讓學生創新創業結出喜人碩果,成為“新引擎”的重要一極。(2015年05月14日,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Comment by CERI on June 1, 2015 at 2:49pm

祖芙·一帶一路六大重磅規劃曝光,國開行投資近萬億美元

中國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規劃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建設。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將為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5月27日,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對話會在重慶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

張高麗表示,互聯互通是時代潮流,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需要。推進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要加強政策溝通,凝聚共識,實現各國互聯互通產業發展戰略的對接。要加強設施聯通,完善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的硬件支撐,積極推動國際產能合作。要加強貿易暢通,構建有利於均衡增長、利益融合的亞歐經貿開放大市場。要加強資金融通,努力消除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的瓶頸制約。要加強民心相通,推動科技和智力在兩大洲的交流互動,鼓勵教育、就業、旅遊、人才等市場相互開放,夯實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的社會根基。

此次對話會主題是“創新引領行動,推進亞歐互聯互通”,來自多個亞歐國家的領導人和代表參加對話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市委書記孫政才出席會議開幕式。

實現亞歐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的關鍵環節。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曹紅輝認為,“一帶一路”的建設主要是通過兩大領域來實施,一是項目合作;二是促進人文、文化交流。

國開行的投資明細

根據會議透露的信息,中國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規劃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建設。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將為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中國開發性金融機構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也正在“一帶一路”中發揮“更充分”的作用。據其副行長李吉平透露,該行已建立涉及60個國家總量超過900個的項目“一帶一路”的項目儲備庫,涉及投資資金超過8900億美元。

而在已簽署的近50份協議中,涵蓋的領域包括煤氣、礦產、電力、電信、基礎設施、農業等。已實施的項目數為22個,累計貸款余額超過100億美元。

李吉平表示,優先推進的重點領域為“設施聯通”,支持中國企業通過設備出口、工程承包、投資等方式參與相關國家的設施建設,實施中國-東亞油氣融資合作、中俄石油融資合作等項目的打造和建設。

他同時建議增進高鐵、電力、通信、鋼鐵、有色等條件成熟的示範項目落地實施。

“軟聯通”受關注

對“硬聯通”來說,涉及項目、資金、技術。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總經理肖鳳桐認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是互聯互通範疇中最重要的領域之一,其中涵蓋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方式的互通和國際多次聯運。

他建議,可確定一些優先發展的項目,在關鍵點上切入所需要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建立地區性資本市場;讓私營戶參與到基礎設施建設中來,“東盟制訂總體規劃的做法值得參照。”

“軟聯通”在此次對話會上受到更多關注。

肖鳳桐的感受是,對項目前期貸款融資、項目資本金、風險管控和分攤各個方面給以切實的優惠和制度保障,必將大規模推進項目推進的速度和互聯互通的進度。

承接了塔中公路、馬來西亞檳城跨海大橋等眾多工程的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孫子宇認為,“軟聯通”包含了技術標準和金融體系的對接以及人才培養的交流。他亦引用數據: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公路運輸成本是耗費在邊境通關上。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提到,“基礎設施建設”外延或可拓展,“不光是修橋修路,還應包括政府可以為企業提供什麽樣的服務。”

鄭永年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只有少數發達國家,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其中有好的機會,但亦有風險需要規避。第一層次是價值觀的問題,有的NGO對經濟發展的看法或有不同;第二層次的問題是需要進行風險評估,在不同國家的法治環境和政府環境下,如何保證投資的安全性。

會議透露:在亞洲,東盟正積極實施《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泛亞公路、鐵路網正在從規劃逐步走向現實,一張縱橫交錯、貫通四方的交通網即將成形。

在歐洲,歐盟公布了泛歐鐵路網優先建設發展規劃,提出歐元投資計劃。這些建設發展規劃,都為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描繪了光明的前景。(2015-05-28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Comment by CERI on June 1, 2015 at 2:26pm

趙可金·“一帶一路”要堅持科學方法論

當前,“一帶一路”帶領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任何一項改革措施都會觸動現有利益格局,利益固化和思想僵化成為推進“一帶一路”構想的最大障礙。在此種情況下,長期以來指導過去中國改革開放的“摸著石頭過河”策略已經不足以突破利益固化和思想僵化的問題。因此,如何通過科學方法,打破制約一切社會活力迸發的思想僵化和利益固化藩籬,徹底解決“號令不出中南海”的問題,成為中央“一帶一路”建設領導小組有效工作的關鍵。

一、頂層設計與基層設計相結合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表明,基層是最具活力的改革主體。所謂“摸著石頭過河”,首先是省級以下機構“摸石頭”,通過鼓勵設立經濟特區,進行政策試點,然後總結經驗,在面上推開。然而,“摸著石頭過河”有一個根本的假設,那就是相信在河床上有路可走,有石頭可摸。隨著中國改革發展進入深水區,河床上已經沒有路可走,沒有石頭可摸。尤其對於“一帶一路”這樣的世紀構想,基本上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盡管在歷史上存在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這樣的實踐,但現在的情況已經今非昔比。

當今的中國已經和歷史上的中國不可同日而語,一旦中國決定重走“絲綢之路”,就意味著13億人口和10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一齊湧向前去,“摸著石頭過河”已經不能滿足超十萬億美元規模經濟體發展的需要,一旦億萬大軍湧入古絲綢之路,如果不能提前規劃設計好基礎設施、政策協調、貿易通道、金融網絡、人文交流的互聯互通,就會陷入自相踩踏和惡性競爭的泥淖。目前,每逢假日期間,全國旅遊線路交通緊張、服務滯後、各種糾紛層出不窮的事例比比皆是,中國早已深受此種傳統思維方式之苦。


因此,“一帶一路”構想首先要重視頂層設計,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做好前期的論證、規劃和行動設計。在實踐中,不僅要通過發改委等綜合部門的規劃設計實現在國內規劃上的科學論證,而且還要通過外交部、商務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中聯部、教育部、文化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涉外部門與沿線國家的對口部門進行溝通協調,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在這一中國自身頂層設計和中國與沿線國家相互之間的頂層設計沒有到位的情況下,地方各級政府、各領域和各部門必須明確“一帶一路”的頂層設計紅線,確保有組織、有秩序地參與“一帶一路”,既不要“搶跑”,也不可“拖沓”。


“一帶一路”必須在方法論上強調頂層設計,並不是否定基層設計。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科學的頂層設計,必須根基於堅實的基層設計。歐美國家在市縣級有多樣化的制度設計,美國的縣、郡就存在著1000多種制度,“一帶一路”推進首先要鼓勵縣制改革,強調縣處一級黨委政府和部門是基層設計的主體,鼓勵多樣化的制度設計,在不違反頂層設計原則的前提下,大膽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一切以是否有利於釋放社會發展活力為基準。在國家關於“一帶一路”的頂層設計出臺後,各部門、各級政府和非政府行為體要積極對接“一帶一路”的頂層設計,從各自優勢出發,制定具體的規劃設計和行動計劃,在國家頂層設計引導下,通過創造性的基層設計呼應和壯大“一帶一路”的戰略影響力。


頂層設計和基層設計各有側重點,各具特色和優勢。頂層設計應強調原則統一、規則簡單、機制高效,基層設計應強調實事求是、區域特色和切實可行。同時,基層設計不再是傳統上的“摸著石頭過河”,而是在頂層設計引導下進行的創新性探索,在實踐中要通過頂層設計引領基層設計,通過基層設計為頂層設計奠定堅實基礎,通過“抓兩頭,帶中間”,激發上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共同推進“一帶一路”的偉大事業。


二、點、線、面相結合


“一帶一路”是點、線、面的綜合體。“一帶一路”建設過程要做好點、線、面相結合,做好了改革的“點”,就要把“點”串聯成“線”;只有將“點”串聯成“線”,協調聯動,才可以突破到“面”的規模限制,才能將改革在“面”上落實好,在地區並最終到整體全面推進。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表明,以點帶面是積極穩妥的改革戰略。鄧小平主導的廣東改革、江澤民主導的浦東開放開發、胡錦濤和溫家寶主導的濱海開發,都取得了巨大的改革效應。因此,“一帶一路”建設仍需堅持以點連線,以線帶面戰略路徑,實現點線面的有機互動,協調並進。


所謂“點”就是著力點、落腳點、示範點。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構想,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地方作為龍頭,發揮“龍頭帶動”效應。目前,中央提出建設福建和新疆兩個經濟帶核心區,就是希望以兩省區為龍頭,確立“綜合改革試驗區”,高標準規劃和設計,打造地區經濟增長極,打通走向鏈接東中西部的戰略大通道,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勝利會師。對此,兩省區必須拿出敢為天下先的氣魄,勇當“一帶一路”建設的“開路先鋒”,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魄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敢立軍令狀,敢挑千斤擔,為全國開好頭,帶好路。在這一過程中,要有一點敢於打破禁忌的勇氣,要學習當年習仲勛在廣東、項南在福建的銳意改革氣魄,讓全國人民看到那麽一點精氣神,看到“一帶一路”建設的希望。


所謂線,就是將“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加一大於二的協作效應。“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核心就是強調經濟走廊、經濟帶的“連線效應”,通過打通經濟走廊,實現歐洲經濟圈與亞洲經濟圈的互聯互通,塑造規模效應和協作效應。目前,中國已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需要穩定的原料供應和銷售市場,需要新的投資渠道。隨著西方發達經濟體受金融危機和復蘇乏力的影響,市場需求不振,發展空間有限,已經極大制約了中國先進產能的釋放空間。在此情勢下,恢復傳統貿易線路,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需求,中國就能團結更適應中國模式的非西方周邊國家,在東西兩個方向同時開啟兩個新的一體化進程。復興絲綢之路,有利於我國加快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拓展戰略回旋空間,而且是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緩解產能過剩矛盾的良好選擇,是黨和國家促進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戰略選擇。


有了“點”、“線”的基礎,“面”上的規模效應自然水到渠成。要通過依托“一帶一路”沿線中心城市的“示範”、“引導”、“服務”和“帶動”效應,努力實現突破一條線、帶動一大片的發展效應。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區域經濟由於覆蓋面廣,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中堅的力量,粵港澳經濟圈、上三角經濟圈和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經濟圈等重要區域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我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增長。在新的歷史時期,通過“一帶一路”規劃建設,將國內眾多區域經濟圈之間的鏈接紐帶打通,並打通中國國內經濟圈和周邊若幹經濟副中心以及歐洲、非洲、中東、亞太經濟圈的聯系,讓其與投資、消費、出口等並駕齊驅,成為未來中國與世界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動力,這將是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重大貢獻。


因此,在“一帶一路”總體規劃指導下,其他各省區、各部門和各單位也要相互呼應,形成大眾合唱。特別是要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區位和要素優勢,形成特色,加強協調配合,極力避免自我競爭,盲目亂幹的傾向。此外,“一帶一路”涉及60多個國家,各省區要放寬視野,在中央指導下,點面結合,廣泛開展與沿線國家的合作,真正向世界展示協調有序的“中國範兒”。


三、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


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是我們黨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作為一種創新性的實驗,“一帶一路”既是由一個個的具體項目所組成的世紀工程,又是涉及制度創新、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相結合,既強調從某一關鍵領域打開突破口,也重視整體推進和鞏固“一帶一路”的收獲果實。


重點突破是一種以小搏大的低成本、非正規作戰方式,通過在某一關鍵領域實現突破,進而為大規模整體推進創造條件,具有高度的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和群眾性。在抗日戰爭年代,面對復雜的戰爭任務,毛主席提出了“遊擊戰”重要策略思想,就是一種重點突破的思路,它通過派遣武工隊和小分隊在運動中襲擾敵人,創造突破的機會,不斷擴大根據地的影響,為抗戰勝利做好準備。中國的改革從一開始也采取了“遊擊戰”的策略,無論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的探索,還是深圳從小漁村至大都市的轉變,無論是以國有大中型企業制度改革實踐,還是先經濟改革後政治改革的前進道路,中國改革的歷史進程一直遵循的是先小後大、先易後難、逐步積累的“遊擊戰”路線,它的優點是穩步推進、不搶跑、不懈怠,條件成熟的先改革,條件不成熟的後啟動。


“遊擊戰”的策略方法完全可以為“一帶一路”所用,並可以推陳出新。“一帶一路”涉及眾多領域,包括基礎設施、產業合作、經貿交流、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等,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更不能妄想著四面出擊,全面開花,應該選擇若幹領域集中資源實現重點突破。從中國的資源優勢和“一帶一路”構想的性質來看,重點突破的一個主要著力點就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包括公路、鐵路、港口和機場等在內的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實現區域聯動發展和共同繁榮的動力和活力源泉。絲綢之路首先得要有路,有路才能人暢其行、物暢其流,疏通經絡、暢通血脈,打通制約經濟發展的諸多瓶頸,“一帶一路”才能活起來、動起來。根據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發布的願景和行動規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已經成為“一帶一路”的先導工程,包括中吉烏鐵路、中塔公路、匈塞鐵路、中歐陸海快線、中泰鐵路等項目建設,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民航航線和貨運航線建設等基礎設施項目正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重點領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夥伴關系對話機制已經啟動,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點突破已經拉開了序幕,一系列後續合作倡議也會相應跟上。


同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只是解決了“一帶一路”的“硬件載體”問題,沒有解決其“軟件服務”問題。互聯互通是個寬泛的概念,它不僅包括交通基礎設施的硬件聯通,也需要包括規章制度、標準、政策等“軟件聯通”,只有軟硬件匹配,才能真正發揮帶動效應。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在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同時,也要將以民間友好互信和文化交流為主要內容的人文聯通擺到突出位置,強調人文交流為先導,通過大量的前期交流、溝通、對話,逐步積累基礎,積聚信任,為全方位的“大會戰”奠定基礎。


整體推進是一種著眼於全局的總體規劃,強調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通過集中主力實現整體引領和全面推進的策略。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遊擊戰”在農村、經濟特區管理、國有企業改革、外匯儲備、先進產能等領域已經打好了堅實的基礎,為“一帶一路”的整體推進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一帶一路”是一個系統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民心相通的同時,要註重全局性和整體性的謀劃和推進,面對躲不開、繞不過的種種矛盾和問題,不允許畏首畏尾、貽誤時機,否則利益固化的藩籬無法突破,“一帶一路”就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甚至導致在互聯互通和人文交流上的重點突破成果因後援不足而功敗垂成。


目前,中央已經成立“一帶一路“建設領導小組,該領導小組就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總前委”,要充分發揮“總前委”的統籌各方優勢,“逢山開路、遇河架橋”,“殺出一條血路來”,集中優勢資源在一定階段內組織改革“大會戰”,整體推進“一帶一路”的規劃。尤其是在教、科、文、衛等領域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滯後的領域,也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薄弱環節,要以“走出去促改革”,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中推進教科文衛等領域的改革,大膽探索在教、科、文、衛領域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釋放知識、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的活力,鼓勵高科技人才、知識分子、文化名人、醫學專業人士自主創業,大力發展創意經濟和知識經濟,提升中國經濟品質,實現中國發展與沿線國家的互利共贏,真正讓“一帶一路”的命運共同體精神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


總之,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要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突破口,以人文交流為著力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整體推進政治互信、經濟合作、人文友好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建設,穩步建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全球夥伴關系網絡,這是“一帶一路”的最終目標所在,也是各方的共同追求。


四、漸進式改革與跨越式發展相結合


長期以來,中國改革所習慣的方法是漸進式的發展,比如“摸著石頭過河”、“分步走”、逐步展開。從外圍增量改革突破,逐步向核心地帶穩步推進存量改革,是中國漸進式改革戰略的核心。漸進式發展是分步走策略,每走一步所遇到的阻力較小,耗費的摩擦成本較小。“一帶一路”是世紀工程,且面對的情況更復雜,深層的矛盾和風險更多,必須長期打算,不能急於一時,漸進式發展是一個可行的發展方法。


漸進式發展的方法強調走一步看一步,積小變成大變,先在低風險的領域著手,逐步將改革引向深入。從整個“一帶一路”建設過程看,漸進式發展方法面臨的總的摩擦成本較小,強調先從不大敏感的基礎設施、跨境合作區、產業合作、海上補給點等領域著手,匯集各方面的正能量,塑造共同的合作願望和預期,不急於推進敏感領域的合作。尤其是對於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方的中國來說,漸進式發展是一種比較合適的方法,它要求中國必須妥善回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能的猜忌和疑慮,更多從其他國家地區希望開展的合作項目入手,不要事事都想著賺錢,也不要時時都看重戰略利益,而是更看重贏得信任,獲得民心。中國有句古話,“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國要吸取一些國家倚強淩弱、以大壓小等霸道做法的教訓,更注重換位思考,在平等互信中推進合作共贏,在包容互鑒中贏得他國尊敬。


在重視漸進式發展的同時,跨越式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跨越式發展是“一攬子的”、“一步走”、全面推行的發展方法,改革措施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到位。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決查處腐敗案件,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建設法治中國,就是跨越式改革的典型。跨越式改革屬於“壯士斷腕”,以重手攻堅克難,意在改變體制革新的瓶頸,摧毀特殊利益集團,社會阻力大,摩擦成本較高。“一帶一路”構想的最終目標是超越現有的地緣政治、利益沖突和文明隔閡的種種障礙,建立政治互信、經濟合作和人文友好的命運共同體。因此,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依托各種雙邊、多邊和區域平臺,通過外交關系升格、合作機制創新、區域合作平臺構建等多種方式,實現“一帶一路”建設水平的跨越式發展。


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跨越式發展與漸進式發展都是推進“一帶一路”的科學方法,兩者並無絕對優劣之分,各有利弊。我們要用動態的眼光看待兩者之間的互動,針對具體問題和具體情況合理搭配兩類發展方法,積極穩妥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進程。


五、改革家精神與實幹家精神相結合


“一帶一路”戰略能否成功,歸根到底取決於能否鍛煉和培養出一大批有著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的高素質領導人才、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隊伍。“一帶一路”是一項全新的改革試驗,改革創新是這一事業持續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習近平同志告誡全黨,如果不思進取,那麽不僅黨和人民事業難以向前推進,而且會損害黨的形象,會讓人民失望進而喪失對黨的信任。“一帶一路”建設成效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能否有一支改革家隊伍,取決於這支領導隊伍有無強烈的改革進取精神和擔當意識。我們的領導隊伍要有創新意識,奮發有為,勇於擔當,勇於負責,破除俗成思維定式,用領導方式的轉變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順利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尤其是在具體建設項目上,改革家應善於在“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中抓住影響“一帶一路”的關鍵部位和要害問題,獨辟蹊徑,實現突破,善於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統籌國際國內兩類規則,通過創新性的實踐為“一帶一路”開山辟路,走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世紀新路。


同時,“一帶一路”是幹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一帶一路”的世紀工程,除了需要一大批具有創新思維的領導人才外,還需要一大批真抓實幹的實幹家。這些實幹家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從群眾期待入手,一心實幹,幹出成績,做到不開空頭支票,不搞形象工程,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人,能夠深入基層一線,了解實際,磨練作風,提高素質。只有在深入基層中接好地氣、增強底氣,工作才能做到腳踏實地、有的放矢,才能真心實意服務群眾、服務發展。


無論是改革家,還是實幹家,都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歷練出來的。要放寬視野,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打破年齡、學歷、國籍等條條框框,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尤其是從“一帶一路”建設實踐中唯才是舉,選拔骨幹,善於及時把那些在“一帶一路”建設實踐中湧現出的實幹家選拔進入重要崗位,這是“一帶一路”成功的關鍵所在,也是這一事業得以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


總之,“一帶一路”構想的實施會觸及更多深層次矛盾,涉及利益關系深度調整,復雜性和難度前所未有。在沒有現成經驗的情況下,我們只有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國理政的方法論思想,不斷與時俱進、探索創新,注意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法,才能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趙可金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教授、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來源:中國觀點2015-05-05)

Comment by CERI on May 29, 2015 at 9:18am

喬聚·首屆深圳市海外華媒高級研修班開班

“坦率地講,深圳報業集團與海外華文媒體有不少來往。在來往過程中,雙方都表示要進行合作,尋求新的發展。但是,每次來往結束時,伴隨著那一聲‘拜拜’,合作也就無影無蹤了,完全沒有落實下來。這個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呢?”2015年5月13日上午,在首屆深圳市海外華文媒體高級研修班開班式上,深圳報業集團總編輯宣錫柱這番直率的開場白,引來到會的21個國家華文媒體代表的熱烈掌聲。

宣錫柱不僅介紹了集團的發展成就,也如實介紹了進入互聯網時代後報業發展遇到的諸如媒體形式、報道內容、人才爭奪等等方面的問題。其間,令與會華媒代表感興趣的是,宣錫柱總編輯介紹說:“我們在互聯網時代並沒有陷入大幅降價這種惡性競爭,反而是提高了《深圳特區報》等報的訂費和零售價格,在收益增加的背景下,發行《深圳地鐵報》等免費報紙,做到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收益。由此,我們也要思考如何與海外華媒進行切實有效的合作。”

開班式上,與會華媒代表進行了熱烈討論。韓國新華報社社長曹明權首先代表與會華文媒體表示:我們希望此行感受深圳變化,感受中國變化;希望與深圳新媒體對接,以此推進傳統華文媒體的變化;希望與深圳進一步地深層對接,在海外更多地報道深圳。

巴西《南美僑報》總編輯袁一平表示,海外華文媒體與深圳報業集團缺乏切實合作,可能是感覺自己太“小”。我們有一棟小樓,有20多位編采人員,有一個印刷廠,但與深圳報業集團仍然不處在一個檔次上。今後,我們希望發揮“小”的長處,進行新的合作。

泰國新華雜誌社總裁鄺錦榮介紹了與一些中國國家媒體合作的經驗。澳洲中文媒體網站《唐人街》總編輯盧小玲介紹了自身媒體從紙媒走向網媒的心得。

《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蔣豐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建議《深圳特區報》開辟“外媒看深圳”專欄,深圳在註重對外宣傳的時候,也應該了解世界怎樣看深圳。第二,建議深圳報業集團不僅為海外華媒提供版面,還應該力促其內容進入所在國的主流紙媒和網媒,而不是局限於漢語圈。第三,建議深圳報業集團協助海外華媒在深圳做有針對性的專題采訪,回答所在國民眾的一些疑問。

波蘭《環球周報》社長陳彪指出,“報業”二字,意味著要以“業”養“報”,深圳報業集團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鑒。海外華文媒體應該在“業”上下功夫,突破其發展的瓶頸。

深圳報業集團總編輯宣錫柱最後感謝與會海外華文媒體提出了許多積極建議,表示一定加以認真研究,創作新的合作平臺,與大家一起傳遞“中國好聲音”。

深圳僑辦副主任江紅主持了開班儀式。深圳僑辦負責人彭林英、深圳市橋商智庫研究院理事長鄭漢明等參加了開班儀式。(日本新華僑報網)

Comment by CERI on May 27, 2015 at 10:01am

賈益民:弘揚海絲精神,打造海絲品牌

應邀參加此次大會的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認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利於在亞太區域合作中贏得主動,構建多元平衡的開放體系,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推進以海上絲綢之路為載體的經貿制度建設和全球經濟治理,打造政治互信、經濟互融、文化包容、安全合作的利益和命運共同體。

賈益民說:“國際研討會在泉州舉辦,對泉州而言是個很大的機遇,這對進一步提升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泉州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泉州應緊緊抓住這一機遇,盡快做出規劃,以適應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積極參與到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


賈益民稱,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其中泉州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泉州是享譽中外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在古代航海貿易、海外交通等方面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同時泉州還有獨特的海外人脈關系,其中不僅包括眾多的海外華人華僑,還包括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如何利用好這些東西,對泉州走出亞洲、走向世界至關重要。”


針對此次大會提出的“海絲精神”一詞, 賈益民認為,“海絲精神”與閩南文化十分契合,“海絲精神”強調開放與包容,這也正是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共識。泉州要以更開放、更包容的態度學習、吸納海外優秀文化,借此豐富、發展自身文化。不僅如此,我們要有自己的文化意識,巧妙運用海絲文化內涵,引導泉州文化產業的發展,打造泉州自己的海絲文化品牌。


談及泉州本土傳統文化時,賈益民認為,泉州文化應該積極走出去。“泉州的華人華僑多,他們與泉州有千絲萬縷的血緣、文緣、親緣,對泉州文化認同感高。”他建議泉州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既要註重創新,也要做好落地工作,適應國外受眾的需求。


(作者: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2015-02-18,東南早報)

Comment by CERI on May 27, 2015 at 9:50am

全國首家海絲文化產權交易中心年內落戶福州

又一項“海絲”項目即將落地福州。5月18日,記者從首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暨第十七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重點“三維”項目簽約儀式上了解到,國內首家21世紀海上絲路文化金融交易中心將於年內成立實體機構。屆時,國內外的海絲相關文化無形資產將可以通過這個平臺進行交易和投融資。

據了解,21世紀海上絲路文化金融交易中心將設在福州自貿區倉山片區,倉山區政府將協調福州市人民政府與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文交所”)簽定戰略合作協議,就海絲交易中心的業務範圍、籌備、設立等相關事宜作進一步明確。與此同時,上海文交所將根據有關規定,年內在福州自貿區倉山片區成立運營實體機構,正式成立海絲文化金融交易中心。

“我們將通過開展海上絲路文化股權、物權、債權以及無形資產交易,推進福州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推動福州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上海文交所總經理助理寧江生表示。

據了解,海絲文化金融交易中心的主要業務將包括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影視、版權、專利、品牌、商標、冠名權等無形資產交易,壽山石、茶葉、紅木、脫胎漆器等文化商品交易;建設投融資平臺,開展文化及相關產業項目融資交易和產權交易;建立完善的認證、評估、鑒證、保險、資信評級等配套服務;開展海絲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文化金融集聚區、國際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文化金融高峰論壇和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等項目建設。

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綜合性文化產權交易服務機構,是以文化版權、股權、物權、債權等各類文化產權為交易對象的專業化市場平臺,是中宣部、商務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支持的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權益性資本市場。(2015-05-19 新華網·福州5月19日電·記者王文清)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