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台灣創業生態圈罩門,只辦比賽、衝 KPI 太短視!

《TO》導讀:今年下半年創業圈內的活動頻繁,不論是比賽、演講或是交流機會,讓這產業看起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不過,活動多真的代表產業景氣好嗎?會讓創業生態圈真正有機成長嗎?

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接受中國時報訪問,談到目前國發會的創業補助政策,如果是他來做,就會把目前國發讓利國際創投的計畫,再擴大兩、三倍;台灣新創競技場做矽谷鏈結的計畫,也加大兩、三倍,讓生態蓬勃,更有動能。


他建議台灣政府若要拼創業,絕對不能太過於短視,如果只用短期的創業比賽、活動、演講衝高 KPI,那麼也只是做做樣子而已。如果政府官員不懂如何推動創業,至少要開放一定空間,讓專業投資人與資深創業家來幫忙打地基、架構制度。

以下為李開復接受採放後,在臉書上面的看法分享。(以下李開復第一人稱敘述)

創業生態系統本身是個長期的建設過程,尤其如果想尋找並輔助有巨大價值的走出台灣市場的「獨角獸」。

最有價值的政策就是用「引導基金」,用投資 + 讓利的方式,鼓勵優質的創投和天使,投資那些有獨角獸潛力的公司(在以色列、新加坡、中國大陸都成功運行)。最後目的是少數的巨大成功公司,和多數的必然失敗公司。這政策不能讓外行的立法委員去一個一個投資來糾結盈利。在這樣的質疑環境下,政務官會不敢推動這個最好的補助。

其次就是吸引那些最有走出台灣潛力的團隊。往往這些會是已經在大市場(美國、大陸等)立足的團隊,來台建立研發部門(因為台灣人才相對穩定便宜)。這政策可能也會面臨一些質疑:為何不鼓勵純本土團隊,當地就業。但是這樣的質疑忽視了最大的問題:本土創業者國際化不足,而能夠幫助他們的是大市場投資人和創業者。

另外,尋找走入國際,有潛力成為獨角獸的公司,作為本土創業典範,也是值得做的。如果創業者看到「鄰家男孩」也做成了獨角獸,對他們更有參考價值。

再其次是可以針對地區或場地打造聚落和生態鏈,鼓勵不同背景的人才交流成長。這是有幫助的,不過如果每個部門,每個城市都去找閒置房地產來做聚落,那最後提供的價值也只是鬆散的廉價房租,並沒有達到聚落效應。

過多的比賽是下策。現在的環境有過多的比賽,而且有些團隊拿不到錢,就靠比賽養活團隊。這反而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這些比賽和實際創業脫軌。優質的投資人不可能只靠一個演講決定投資,而且選出來的可能是口才最好的,或甚至是付費請諮詢公司設計的團隊,而不是執行力最強的團隊。

最糟的是直接評選送一大筆錢給創業團隊,因為:

(1)評選委員本身未必夠格,

(2)就算有好的評選委員,也很難在短時間做出判斷,而且成功沒有好處,失敗也不必負責,

(3)就算好委員投中了好項目,這樣反而會搶了投資人的機會,讓他們更難找到好的項目,降低他們的回報(現在已經很低了)。

(4)這樣反而餵養了一批諮詢公司,來幫助創業團隊寫 Powerpoint。

很不幸的是下策反而是可以看到一些表象的短期「成果」(辦了 X 場比賽,獎勵了 Y 人,給出了 Z 元)。上策反而飽受質疑質疑,而要多年後才能看到結果。所以,怎麼辦呢?(本文轉自李開復臉書,收藏自2015-10-29 科技報橘

Views: 1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