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座落於日內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很注意統計各國的出版數字,說這是“各國生活標準,教育,民族自覺的重要指標”,這就說的太嚴重,我們只說“喜歡書的程度”吧,文章做的太大,會讓人頭暈。各種統計數字,精確到個位,反而讓人懷疑其精確程度。所以本文只談印象,說到書,印象可能比精確統計更加重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1997版)的統計年鑒,登錄的數字是1995年。 此年中國出書十萬九百五十一種,而英國卻是十萬一千七百六十四種 ,稍多於中國。全世界僅此兩個國家出書過十萬種。
  
  可以說在出書上,英國與中國,長期以來是世界上兩大領袖。1990年代中期後,中國與英國出書並列於十萬種,往下就差得很遠:德國七萬種,美國六萬種,法國三萬種。從那以後,一時中國超過了英國,每年出書逼近二十萬種。但是進入21世紀,情況似乎翻了過來,據中國新聞出版總署每年的統計數字,中國出版數字中,新書比例一直是60%左右,重印經典古籍當然是好事,但是讀新書也是人民“文化自覺”的必要。

                                                英國歪河嘿鎮書城藝術節行為藝術表演
  
  看一下每年出版新書的數字,那麽近年英國又成為世界第一書國:2005年英國出版新書(new titles)二十萬種;美國十七萬種,居第二;中國在第三位,十三萬六千種。如果考慮到英文書籍常有英美兩種版本,可能有部分重復,至少我們可以比較肯定地說:中國把世界第一書國的地位又讓給了英國。
  
  這是絕對數字。往人口一平均,就是另一幅圖景了。英國每五百五十人印書一種 ,德國一千五十人印書一種,法國一千六百人印書一種,美國每四千人印書一種,中國每一萬兩千人印書一種。也 就是說,每年讀者需要的印書種類,英國讀者比德國讀者多一倍,比法國讀者多二倍,比美國讀者多幾乎七倍,比中國讀者多二十倍。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算法不對:英國的前殖民地,還在買英國的書,德國書中國書都難以出口。這有點道理。但出口只能增加印數,表明人口讀書欲望的,是種數:種數越多越賠錢。
  
  二
  
  當然無法統計,書多少次被讀。每年二十萬種書,就是每天出版五百多種,誰也沒有本事每天瀏覽五百本書的書目,所以印書不是讀書。
  
  不過舊書店多了,一本就頂幾本,超過純印數。所以,值得看一下英國人如何讀舊書。

                                           Charing Cross Old Books Store,London

  
  喜歡英文舊書,值得來倫敦。市中心舊書店星羅棋布,各有專司。市中心區的切林十字大街,竟是一條舊書店街,你就想象琉璃廠搬上了長安街就是了。有的舊書店奇大無比,全部按作者姓名排列,因為知道買舊書的愛書者,都是追著他們心愛的作家而來,在這裏找書比圖書館都方便。有本小說《切林十字大街四十八號》,說的是一個紐約的愛書女士,所要的書只有到這家舊書店郵購才能買到。與書店老板通信多年,感情就從書暈染開去,來了一場舊書中的柏拉圖。最後女士找到倫敦,舊書店老板卻去世了,舊書店拍賣了:人走書空,令人傷懷。如此一本幾乎無情節可言的書信體小說,得到如此浪漫感情的男人,竟然是個職業最無聊最沒勁的舊書店老板,而且這本小說竟然拍成電影,而且除了我,還有不少人喜歡!
  
  不過最讓人驚奇的,是威爾士的一個小鎮,名稱有趣,叫歪河嘿鎮(Hay-on-Wye)。此鎮在威爾士東北山區,不通鐵路。從倫敦開車單程要六七個小時,當天別想回來。從高速公路轉進山間盤盤旋旋的窄路,兩邊只見牛羊,最後在綠水青山中,一個小城,全部人口怕只有千人。潔潔凈凈的街巷,酒吧野趣,山上有廢堡,古色峨然。英倫三國,最好看的就是這種小鎮,但是名鎮數百,哪兒輪得上它?
  
  1960年代初,有位布斯先生忽生奇想 ,買下一個廢農具廠,改成一個巨大的舊書店。又有人改建電影院,打了四層地板 。此鎮變成一個舊書城,總共一條街,陸續開了三十八家舊書店,還有一家開在山上古堡裏。最大的一家,恐怕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舊書店,存書四十萬本,乾脆是個圖書館。不同的是在此地看書,老讓人掂量口袋,掂量放縱占有欲到什麽程度。
  
  當然就得分類。“中國”這個題材,就有三書架。至於言情,色情,同性戀, 偵探,庭審,歷史,科幻,魔幻等“類型書”,自然各有發燒讀者。不入類的“一般小說”,占了整整一層。與我一起去的,是一位作家,走出店門後,失魂落魄,說是從來沒有想到有若許多小說被人寫出來,印出來,買進家裏,賣到此地。辛苦經年,出版時真是天上地下惟我獨尊。到此才知不過是恒河沙數之一,何必再盡畢生之力供應舊書貨源?
  
  作家也太容易頹唐。我也在納悶,不過是另一個問題:人們為什麽要開車那麽遠,來此地看舊書?到該找旅館的時候,我就明白了:就像求簽問卦要上峨嵋山,一個道理。這是一種特色旅遊業,滿鎮不是舊書店,就是小旅館。環境之綠,似乎買了書,就沾了一點兒山水。

(A visitor browsing books in Richard Booth's Bookshop Cafe in Hay-on-Wye during festival week 2015. By Richard Down

  
  每年夏天,此地還開歷時十天的文學節,借本地小學操場,搭大棚組織上百場作家演講,愛書者排長隊等簽字,到此時連附近農莊都騰房辦旅館,牧羊人開臨時出租車。慕名而來的讀者過萬。這個生意經,點子還真不錯。
  
  話又說回來,或許只有在英國,才能做這種“舊書城”的生意經。我到過的西方國家,數英國人最喜歡讀書。
  
  三
  
  另外一種估計讀書(而不是僅僅買書擺架子)情況的,是圖書館。圖書館是唯一“一本書多人讀”的地方。
  
  我曾經住在北京東北的望京“小區”,此處號稱三十萬居民。據說還不是一般居民區:教師,藝術家,書人(作家、記者、編輯、書商),遠遠超出北京全市比例。北京本來就多這三類人,在文化首都中,此處居民文化更高,那麽望京真是“來住無白丁”了。無怪乎規劃建造“望京好萊塢”電影院,望京宜家城,望京寵物樂園……
  
  但是沒有一個規劃者想到一所公共圖書館。整個望京,幾乎沒有一家象樣的書店。至於公共圖書館,整個北京,東半邊的人,要看書報,到首都圖書館;西半邊的人,到北京圖書館。起個大早來回打了八十元的出租,能否看到要看的書,各位讀者經驗豐富,抗議文字已經寫了半個世紀,豪華的圖書館實為藏書樓,說了沒用就不說了。
  
  八年前在英國,我必須搬家,挑的地方,首先想靠地鐵交通方便,還想離公共圖書館近一些,看書看報方便。幸虧,這點容易辦到。倫敦有三十六個區,平均每個區有八個公共圖書館,因此有二百八十八家公共圖書館。至於大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都是供研究用的,居民看書報不會去那裏。我就近挑個象樣的公共圖書館,有四層樓,分別陳列書籍報刊,地方史資料,音響錄象,電腦終端。
  
  英國報刊最近指責圖書館“方向錯誤”:來圖書館的人不斷增加,借書人數量卻連年下降,來圖書館借錄象,用電腦的人越來越多。輿論認為,圖書館讀者減少,對人口素質不利。
  
  必須承認,這是有圖書館可去時,才能發的牢騷。住在北京,從望京到和平裏,幾十里綿延不斷錦繡般光燦燦商場大樓,就是沒有找到一家公共圖書館,讓我無法對管理員的進書趣味挑剔一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公布的各國公共圖書館統計。這份統計一向延遲過久,最近的是1998年。數字是各國自己提供的,聯合國無法核實。而且不全,有些國家,例如美國,向來不屑於向聯合國提供數字,只能從缺。
  
  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出,大部分國家,在公共圖書館數字上,似乎沒有謊報。各國數字天差地別,但是我化了點功夫,用人口總數一平均,卻看出規律井然。
  
  從我喜歡但又痛恨的英國圖書館談起:英國上報,有公共圖書館五千一百八十三所。也就是說,每一萬居民,有一家圖書館。這個水平看來是全世界中等。加拿大等許多英語國家,與此相仿。
  
  比較愛讀書的,似乎是日爾曼語國家:德國每六千六百人有一所;芬蘭五千人;奧地利四千人;挪威四千人;瑞士三千人。看來瑞士最出色。
  
  拉丁民族好玩樂,果然每兩萬兩千名法國人,享用一所公共圖書館,每兩萬六千意大利人一所。他們都去看戲看歌劇了,文化生活也算豐富。
  
  其他地方就慘了。不過發展中國家,先要餵飽肚子,總不至於外援或貸款用來買書。公共圖書館不是文化產業,是要各級政府財政支持的公益事業。有的國家公共圖書館才個位數,堂堂中華不應當跟他們比。此文就不再引用此種悲觀數字。
  
  圖書館不能收錢,相反,公共圖書館必須付借用費給作者。
  
  很有可能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中國,公共圖書館,報的數字是兩千六百所(1998年),是經濟上中等水平英國的一半。但是用十三億人口來平均,中國五十萬人分到一所公共圖書館。五十萬人,是一個縣的平均人口。一個縣過去往往保持一所圖書館,這個數字看來似乎準確得出奇。
  
  但是知識人最集中的望京三十萬人,沒有一所圖書館,文化首都北京,東半邊八百萬人,分享一所首都圖書館。難道全國各地,圖書館密度比北京多八倍?這公平嗎?我只能懷疑兩千六百這個數字,是否準確,各縣的圖書館依然在否?
  
  大部分人沒有覺得這是個問題,因為想讀書的人,多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必然屬於一個公家文化單位,那裏總有個資料圖書館可供使用。這個簡單的假設,已經非常不符合目前社會情況。望京的知識分子,多的是“自由職業者”,靠得是自己的藏書。但是這“自力更生”日子,總有過不下去的時候。
  
  我在這裏寫這篇文字,看來是區區小事。文化正在欣欣向榮地產業化,政府憑什麽要花錢滿足居民中的書呆子?但是從我上面列舉的數字可以看出:公共圖書館,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素質:民眾無處讀書,無需讀書,無書可讀,似乎也不必讀書,這樣我們如何成為21世紀的主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上,我們的東鄰日本,不知為什麽沒有上報公共圖書館數字。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主人公,一個逃離家庭的少年,在一個海邊小城的圖書館找到藏身之地,兩個圖書管理員,一個是唯一能理解他的人;端莊的女圖書館長,愛上他,最後竟然是他從小散失的母親;而一個文盲白癡通靈者,在圖書館看到通往地獄或天堂的入口。
  
  發生在此小城圖書館的這些事,我始終摸不著頭腦。但是村上春樹很懂得日本讀者,或許日本人就是覺得圖書館怪怪的,什麽事情都可能發生。
  
  我們小說的有趣故事,從來不發生在圖書館裏。近日的電影《戀愛中的寶貝》,被評為幻覺鏡頭太多。其中有個老頭死在書架下,卻是他自己的藏書室。可見,我們再幻想,也沒法脫離實際。
  
  我希望北京有更多的公共圖書館,哪怕不發生奇跡,哪怕只讓我們翻翻書報,幻想離家出走,遇到奇跡。
  
  
  
  有圖書館工作人員告訴我,先前調查“國民讀書習慣”時,那些對“去年你讀過幾本書”作了尷尬回答的人,給的理由,一般都是“忙不過來”,“沒有時間“。但是前兩年出現了一個新的答復,大多是年齡不大的人給的:“我一看書就頭暈。”為了健康而不讀書,更是理由十足。
  
  而且,他還告訴我,真有人走進書店或圖書館,看到一排排書架,就感到心口不適,呼吸憋氣,需要趕快奔出去,以免暈倒。
  
  我覺得這個情況很嚴重,所以特地在此報告醫學界,請他們注意:“暈書綜合症”聽說是全球性的,卻在中國蔓延擴展速度特別快。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擴散迅疾,不得不引起警惕。從粗淺的觀察來看,男性似乎比女性比例大,但是確切的統計數字尚未收集到,不便貿然下斷語。
  
  得此病的青少年,或許是被中國特色的成堆教科書和教輔材料氣昏了頭腦,看到文字就惱火。強迫讀這些東西之余,除了QQ和MSN,除了網上的“淺閱讀”,報上的明星八卦,其他什麽書都不想讀。
  
  這個病在中國造成的危害很驚人,據調查,中國公民每年平均閱讀量為零點七本書,日本為四本,韓國七本,法國十一本。當然,“暈書症”在那些國家也是存在的,只是範圍小得多。
  
  在這個後現代,據說文化已經混成一片的,沒有什麽文化層次之分,雅俗之分,全球化把各國文化都變成一個“奇觀狂歡節”。有不少文化學家說,這是時代病,圖象時代,影視時代,全世界的人,都離書本越來越遠。也有人說:知識結構正在改變,不讀書不等於沒有知識。我這裏倒是有個數字:中國人有“讀書習慣”的,從幾年前的7%,降到2004年5%。而英國有“讀書習慣”的,從1977年的54%,升到2002年的65%。
  
  理論家妙筆生花的宏論,實際上掩蓋了一個可怕的文化等級分野,而且是越來越嚴重的等級分野。
  
  首先,各個國家之間,讀書習慣差別很大。聯合國在世界五百強企業家讀書調查,日本企業家一年讀書五十本,中國企業家一年讀書半本,差一百倍。中國企業家讀書之多,竟然是全中國人民的平均數,看來在中國,真是什麽人都能當老板。正當聯想收購IBM,南汽收購羅孚,百度勝利進軍納指,中國企業大踏步走向國際舞臺時,這個讀書統計,讓人擔憂中國資本的進軍,會不會一路順利到底。
  
  在每個社會,讀書出現越來越嚴重的階層性:2002年英國統計,四分之一人讀書五本以下,半數人讀書五本以上,有四分之一,讀書二十本以上,兩極分化嚴重。美國NEA調查,美國人中,有“讀書習慣”的,全國平均為38%,但是南美裔移民中,只有26.5%。這個調查還指出,有讀書習慣的階層,熱心公益,慈善事業,參加體育運動,比例超出沒有讀書習慣的二至三倍。
  
  讀不讀書,標誌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已經有大量統計資料證明。據很多後現代文化學家說,當代社會,是一個普遍“感性商品化”的社會,上層要保持上層品位,就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香水的號牌,香檳的品牌,手提包的價格。我看這些文化學家有點糊塗:讀書與知識範圍,是一個非常明確的階層指標,而且這個格調區分“間隔”正在越拉越大。
  
  我知道,抽象地談“開卷有益”,已經說服不了當今的年輕人。但是我有一則有趣的社會統計,可以讓中國舒舒服服患“暈書症”的男性青年,嚇得坐起來認真聽一下:英國《泰晤士報》2004年6月7日報道,企鵝出版公司研究部調查兩千位婦女,85%認為,聊天閑談或正兒八經談情說愛的男人,如果大談讀過的書,這種男人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讓她們“感到愛慕”。或許,這是醫治中國青少年“暈書症”流傳的唯一妙方。
  
  大英帝國沒有了,大英書國卻還在。在這個全人類越來越不讀書的時代,大英書國還是可以傲視世界的。至少,英國女士的讀書趣味,會影響兩個男人:想成為她丈夫的人,不得不成為她兒子的人。這就極大地增加了讀書傳統承傳的可能。

Views: 20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