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時間維度下的「數字親密」——基於青年群體互聯網實踐的質性研究(8)

「我沒有太多可以幹的事情。不上網還能幹什麽? 反正上網現在也不貴,流量越來越便宜。如果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我可以不上網,有的時候(在網上)也真是沒什麽可以幹的了。但網絡的優點就是每天都有新的東西。總能找點東西看。」(WX-4)

所以,如果僅僅將個體的時間體驗與互聯網的「線上」實踐相聯而忽視了「線下」的社會處境,就容易滑向「技術決定論」,從而將時間體驗和實踐的改變僅僅放在技術革新之下,而不是社會發展之中。事實上,技術是「內嵌」於社會發展之中的。技術及其設備的使用並不會直接決定我們的時間體驗和實踐,而是諸如社會階層地位、城鄉時空位置、組織管理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我們在互聯網時代「數字親密」生活現狀下的時間觀點和實踐。

 

五、結語

 

互聯網深刻改變了人們感知世界、穿梭時空的方式。它不僅打破了傳統社會既有的時空邊界,關聯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影響著信息、資本、技術、組織、社會、文化等人類社會存續和發展的諸多方面,甚至影響著人們對「時間」的體驗和建構。因此,時間研究應不僅著眼於「社會時間因社會結構不同而不同」以及「時間嵌入、時間分層、時間同步」等問題[49],還應試圖回應現代社會變遷引發的各種現代性主題,同時,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時間體驗和建構。對網絡時代「數字親密」生活方式中的時間問題進行討論,除了是對微觀行動的時間秩序邏輯進行呈現,也是對現代性中的「速度」「流變」等問題進行反思,同時,也能幫助思考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

通過上文,我們看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在實踐著的「數字親密」過程中需要面對諸多「時間困境」。首先,互聯網的「媒體時間」更加分散、多元和複雜。互聯網的信息傳播方式、商業平臺運行邏輯以及諸多行動可能解構著傳統時間的秩序結構。其次,人們的「線下時間」日趨與「線上時間」勾連,越來越多的人體驗著「多任務時間」帶來的擠壓和焦慮;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個體試圖通過建立網絡行動的例行化模式等具有能動性的努力,去確立和掌握時間。再次,個人時間不僅與互聯網技術的變革和發展有關,在很大程度上也與社會階層地位、城鄉時空位置、組織管理制度等結構性因素相關。

因此,這就需要今後的研究能與空間(諸如城鄉、地區)相聯系,在具體時空中深化日常行動中的時間研究。同時,在時間維度下,對互聯網時代中技術與人之間的關係做更深一步的思考。正如馬克思所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50]。時間之流的經驗不僅與個體生命體驗息息相關,而且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相聯。因此,對時間的研究就是對個人、群體、社會的研究; 對時間的理解就是對人類生活自身的理解。

[49]Lewis J D,Weigart A「. The structures and meaning of social time」 in The Sociology of Time[A]. Basingstoke: Macmillan,1990:77-104.

[5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2.

(本文作者:王昕: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本文刊發於《中國青年研究》2019年第10期,P6-11,經本公眾號重新排版, 引用請上中國知網下載原文。[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移動互聯時代性教育問題的社會學研究」(項目編號:14CSH030)的階段性成果])

Views: 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