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柱: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人才培養國家體系 (8)

三、解決現實問題的基本方向 

  

改革開放40年,大學擴招、藝術教育大發展20年來,我們摸著石頭過河,積累了很多經驗,也有過不少教訓,都很值得認真總結分析,我們要在過去幾十年的基礎上全面深化藝術人才供給側的改革,自覺地構建一個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國家體系。

這是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從內涵來說,包括指導思想、藝術史論、創作方法和實際創作四個方面——關鍵在前二者提供的理想範本如何與後二者的自主呈現有機結合,也就是如何將人格修養、知識積累融合到技能訓練中去;從形式來說,應該包括講座課、討論課、操作課、實習課四種主要教學形態——這四者的比例,加上各自的師生比及師資結構,很大程度上可以體現出不同培養模式的特點。
 

例如,專門藝術院校理想的課程結構模式,就很接近前引南京藝術學院校長劉偉東教授所說的“基本結構應該是30%對70%,實踐佔70% ,理論研究佔30%”。當然這也不是唯一的模式。


美國很多國際一流的綜合性大學也設有門類齊全的藝術院系,那里總體的學分要求看上去好像是“倒三七”——藝術專業課程三、其他各種人文科學課程七;那是因為那里培養主要的是復合型藝術人才——一般大學多數專業都這樣,本科階段大多強調復合型,在越是好的學校里,選擇雙專業、三專業的學生越多;但在藝術課程的內部,還是實踐操作課佔至少三分之二——有些藝術史論課會和通識類的人文課重疊,如莎士比亞研究、音樂史、美術流派等,本專業和其它專業的學生都可以修,這樣有助於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展開頭腦風暴。

我國的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不少綜合性大學也設置了這樣開放的藝術課程,但我國大學里這樣的課上常見的問題是,由於課堂大學生多,往往只能聽老師對理想範本進行講解介紹,再加點PPT,成為單向的知識傳授,沒有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進行藝術實踐。造成這一現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大學的專業分工歷來過於細碎過於剛性,很難找到善於理論聯系實踐的藝術教師。這就牽涉到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另一大類——藝術師資。
 


我國藝術師資的培養工作主要是由師範院校來做的,但近年來師範大學越來越非師範化,其藝術專業越來越靠向專門藝術院校,忽略了全社會對各個層次各類藝術師資的大量需求。因此,如何把藝術技能的鉆研和教學能力的提高結合起來,是健全、改善各種師資型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課題。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