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7)

(三)謹慎讓「詩性」作為副詞去隨意修飾其他概念

對維柯在其認識論背景下使用過的那些概念,如「詩性智慧」、「詩性想像」、「詩性語言」、「詩性邏輯」、「詩性意象」、「詩性歷史」等,我們也可以在文學研究中繼續使用(例如容易較多出現這類概念的文學評論文章),但須注意和維柯提出這些概念時所處的立場保持學理上的一致,若不一致而有特定內涵擴展,應及時加以說明。

否則,可能導致術語使用的隨意,進而帶來學術判斷上的似是而非。如一些文章中使用著「詩性體驗」一詞,(37) 不知這裏說的「詩性」是哪種意義上的?在海德格爾意義上,詩性就不是體驗,二者無法在學理上通順地嫁接在一塊兒,因為來自狄爾泰的體驗概念,首先是「一個純粹的認識論概念」(38),故而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明言「不能從體驗出發來理解藝術」,他認為生命哲學的體驗概念並未將「生命」本身作為一種存在方式在存在論上予以澄清,(39)仍存在著形而上學缺陷。

伽達默爾關於體驗「是一切想像性創作的最終素材」的評價,顯然和海德格爾不滿足於浪漫主義想像的理路一致。又如,把金庸天馬行空的小說和張煒融入野地的小說一概說成「詩性文本」,恐也失之一廂情願,兩者體現出的「詩性」色彩顯然有著認識論(維柯)和本體論(海德格爾)的不同側重,冠以同一個詞,很可能遮蔽各自的風格,而落入學理上的簡單化誤區。

最後,上述語義學考察當然還從根本上提醒我們,學術現代性目標的完整實現,離不開知識社會學動機和學理邏輯論證之間的有效配合,缺一不可。無論哪種「詩性」問題的探討,都如此。對缺乏成熟現代性經歷的中國而言,這將尤其是文學理論在新世紀真正獲得詩性的必由之路。

(37)李詠吟:《文學的詩性綜合解釋的理論價值》,載《東疆學刊》,2003(4)。

(38)[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卷,第85頁,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39)[德]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第124頁,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作者簡介:劉陽 (1979-),男,浙江省杭州市人,文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講師,主要從事文藝理論與美學的研究,上海 200241 / 文藝理論2011 年 02 期)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