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1974年,24歲的胡德夫首次在臺北舉辦"美麗的稻穗"民謠演唱會。2006年,56歲的胡德夫首次在內地公開演唱,同時榮獲第6屆內地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臺上臺下同唱《美麗島》與《少年中國》的情景,令他淚濕眼眶,不能自己。
《匆匆》的唱片封面上寫著"音蕩的靈魂,回家的旅程",秉承著最初的誓言,胡德夫仍在唱,他要像郭英男那樣唱到84歲。
下篇:校園歌曲一、為了夢中的橄欖樹相遇在民歌輕揚的季節裏,試圖用音樂創作來寫下自己的心情故事,拿起吉他自彈自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寫寫歌分享自己的心情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音樂人蘇來1977年下半年,經過事先的市場調查與規劃,新格唱片公司開始舉辦金韻獎系列活動,以標榜"由這一代年輕人的心聲所譜成的"推出唱片以及相應的校園巡回演唱會。翌年,以制作國語流行歌曲起家的海山唱片公司也推出民謠風--金韻獎加民謠風掀起的風潮就是"校園歌曲"的開端,也被視為民歌運動的尾聲。
新格直接使用了"校園歌曲"一詞,一方面避開了民歌可能引起的爭議,另一方面也把訴求對象直接面對在大專院校的學生,並不強調與知識分子的關聯。這就可以看出校園歌曲與"中國現代民歌"或"淡江--《夏潮》"有著非常大的不同:校園歌曲是國語流行音樂的取代者,定位於大專學生;後兩者則是西洋流行音樂的取代者,帶有強烈的知識分子使命感,試圖把範圍擴展到整個社會以及民族。
評論者常以商業力量"介入"或"商業化"這樣的措辭與觀點來看待校園歌曲,甚至認為這是民歌"沒落"的主因之一,最嚴重的批評甚至認為其"汙染"了民歌。民歌的商業轉向,使民歌失去原有對民族意識的反省,也去除年青一代通過歌曲表達時代意見的特質,使它僅成為以年輕人為主的音樂形式。但另一方面,當民歌轉化成校園歌曲的形式之後,去除早期民歌過多的民族、政治色彩,創作力更加繁盛,同時吸引部分專聽風花雪月的成年聽眾。進一步擴大的聽眾群,更成為1980年代國語流行音樂的主要消費者。
關於商業介入的是非,陶曉清曾經在主持的節目中說,因為商業的規範運作,民歌手們才能獲得生活保障的資金,得以更好地繼續推動民歌的發展。不僅是校園歌曲,在流行音樂的範疇,商業與非商業一直是討論的焦點之一,其中的是非功過,無法評判。
1977年5月到6月,首屆"金韻獎青年歌謠演唱大會"分演唱組及創作組進行全島的征選及比賽;報名者有一千二百人,其中百分之七十是大專學生。經過初賽的篩選,晉級決賽的演唱組歌手共有二十一位,他們參賽的自選曲目分屬國語流行歌曲、外國電影主題曲、外國民謠、臺灣民謠,得獎的前五名其選曲依次是外國民謠、藝術歌曲、臺灣民謠、外國民謠、國語流行歌曲,這顯示出西洋現代民歌在一般大專生當中所占有的主導性影響力,臺灣民謠在其中亦占有一定的分量。此外,所謂"大專學生排斥國語流行歌曲"的說法也不夠正確,對於某些少數的國語流行歌曲,如一般耳熟能詳的劉家昌創作的《海鷗》,大專生會以自己的方式--以吉他為主的編曲伴奏以及未經太多修飾的唱腔與形象去加以詮釋。
在金韻獎之前,新格所推出的第一張唱片是李泰祥編曲、指揮的《鄉土?民謠》,把一些中國及臺灣的傳統民謠以管弦樂來重新表現,同時也發行了丁曉慧、李麗華、劉藍溪等定位於一般流行歌星的專輯。稍後,在競爭壓力及企業理念--"不要跟著別人走"--的引導下,便另外著手開發為當時一般國語唱片公司所忽略的大專學生市場,其所采用的策略,基本上是在為輿論所詬病的國語流行歌曲套路之外,另建立一套以大專生為範圍的,從歌手到歌曲征選、唱片制作到宣傳、行銷的完整機制。
另外創作組也選出前五名,其中有一首閩南語歌曲(簡上仁的《正月調》),一首英文歌曲(傅幼文的DANCING),其他均為國語歌曲(劉蒼苔的《煙逝》、邰肇玫與施碧梧的《如果》、包美聖的《悟於一九》)。
基本上入選者多半外貌並不出色,也並未以打扮穿著取勝,與一般歌星大不相同,因此使得隨後灌錄的唱片《金韻獎紀念專輯》造成發行與傳播的障礙,因為"電臺沒興趣,電視不屑一顧,唱片行老板不願意賣"。面對這樣的局面,新格采取一種直接與學生面對面接觸的策略,即校園巡回演唱會,直至現在,這依然是流行音樂慣用的宣傳手法之一。
在往後的四年當中,新格每年進行一輪全島歌手歌曲征選--唱片灌錄、發行及巡回演唱。其中,除了每屆比賽之後灌錄兩張合輯唱片以外,新格亦會再從這些合輯唱片的聽眾反應當中找出受聽眾喜愛的歌手,然後再灌錄這些歌手的個人專輯唱片,如包美聖、陳明韶、王夢麟、李建復等歌手的專輯基本上都是這種情況下誕生的。采用的歌曲除了來自征選之外,也會從投稿或約稿取得,這些歌曲通常是被唱片公司買斷的。
歷屆金韻獎的冠軍歌手分別是陳明韶、齊豫、王海玲、鄭人文和潘誌勤。優勝歌手有包美聖、楊耀東、黃大城、王夢麟、李建復、李宗盛的木吉他合唱團、鄭怡、施孝榮等,其中還包括由殷正洋等人組成的四重唱,以及由童安格、袁中平、邱嶽組成的旅行者三重唱,而四小合唱團中的成員則包括許景淳與黃韻玲。因金韻獎分創作組與歌唱組同時進行,年代久遠,獲獎名單並不完整,同時也不夠準確。
唱片業的介入使得早期校園歌曲的發展更加規範化,同時鼓勵更多能寫會唱的普通學生加入到民歌的行列。新格唱片是首家通過商業方式包裝、發行、宣傳民歌的唱片公司。對於每一屆金韻獎大賽湧現出的新人新作,新格在制作人姚厚笙、黃克隆的極力倡導下,均以"金韻獎"為名推出,先後共推出十張紀念合輯。
這一批極具才華的學生歌手幾乎包攬了當時校園民歌的演唱,成為這一時期校園民歌的中流砥柱,他們演唱的歌曲也都成為校園民歌的經典,如齊豫的《橄欖樹》、葉佳修的《踏著夕陽歸去》、包美聖的《捉泥鰍》、王夢麟的《雨中即景》、木吉他的《散場電影》、李建復的《龍的傳人》、施孝榮的《歸人沙城》等等。
除了唱片工業的生產行銷之外,校園歌曲也借由電視媒體深入傳播,例如當時收視率甚高的"中視"《六燈獎》歌唱競賽節目便引進自彈自唱的形式與歌曲作為新的競賽項目。一些原本演唱一般國語流行歌曲的歌星也開始出這樣的唱片,或者延請校園歌曲的知名創作者為其創作歌曲。稍晚在1980年7月,由《民生報》、"中廣"、"警廣"與"華視"共同舉辦了名為"創作歌謠排行榜"的票選活動,每周通過"警廣"《平安夜》、"中廣"《亞洲之聲》、"華視"的《綜藝100》以及《民生報》影劇版揭曉排行結果,初期榜上有名的清一色都是校園歌曲,第一周的前十名依序為《龍的傳人》、《恰似你的溫柔》、《歸去來兮》、《秋蟬》、《歸人沙城》、《年輕人的心聲》、《歸》、《今山古道》、《故鄉的風》、《小草》。這項活動整體所產生的宣傳與傳播效果,顯然要遠大於陶曉清單一的廣播節目與《滾石》雜誌社所合辦的民歌排行榜,甚至大於唱片公司本身的宣傳。
"金韻獎紀念專輯"唱片封套上的詞句是"由這一代人的心聲所譜成的"(第一輯、第二輯),"這一代青年心聲的標誌"(第三輯、第四輯),這裏面的"這一代青年"與中國現代民歌或淡江--《夏潮》中的"這一代青年"已大不相同,它避開了這一代青年與反映社會現實、民族主義等的聯結,走向一個更強調個人的方向。與此相關的眾多"歌手小傳"與"歌手近況報道",除了是一種宣傳策略之外,也成為校園歌曲歌手成為明星的要素之一。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