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礪鋒:讀陸遊《入蜀記》劄記(6)

如果只有上述兩類內容的話,《入蜀記》也許與其它宋代筆記的題材沒有很大的區別。然而事實上它還有相當豐富的其它內容,體現了陸遊觀察生活的獨特視角,那就是作者對普通的人民也很關心,對沿途的風土、民俗乃至生產、生活情形都覺得趣味盎然,與此有關的片斷是《入蜀記》中最富有生活氣息的部分。

首先,《入蜀記》中有一些為普通人所畫的人物素描,例如:

(毛)德昭極苦學,中年不幸病盲,而卒無子。……其盲後猶終日危坐,默誦六經至數千言不已,可哀也。(卷一,六月六日)

廟中遇武人王秀,自言博州人,年五十一。完顏亮寇邊時,自河朔從義軍,攻下大名,以待王師。既歸朝,不見錄。且自言孤遠無路自通,歔欷不已。(卷一,六月二十五日)

有嘉州人王百一者,初應募為船之招頭。招頭者,蓋三老之長,顧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眾人。既而船戶趙清改用所善程小八為招頭,百一失職怏怏,又不決去,遂發狂赴水。予急遣人拯之。流一里餘,三沒三踴,僅得出。(卷五,九月二十八日)

第一則寫終身潦倒而苦學不已的讀書人,第二則寫曾抗金立功但沒有得到任何封賞的戰士,他們都是默默無名的失意之人,陸遊對這兩類人物都很看重,故筆下充滿著感情,自不必多言。第三則寫一個性格急躁的船工,失去” 招頭” (即水手長)的職務後,竟至投江自盡。寥寥幾筆,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形象栩栩如生。此類內容,也許是那些自視高雅的文人墨客所不屑措意的,可是它們被寫得何等生動有趣!

其次,《入蜀記》中對沿途所見的風土民俗的敘寫相當常見,隨意點綴,涉筆成趣。例如下面這種比較罕見的生產情景:

拋大江,遇一木筏,廣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雞犬、臼碓皆具。中為阡陌相往來,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於筏上鋪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復能入夾,但行大江而已。(卷四,八月十四日)

婦人汲水,皆背負一全木盎,長二尺,下有三足。至泉旁,以杓挹水,及八分即倒坐旁石,束盎背上而去。大抵峽中負物率著背,又多婦人,不獨水也。有婦人負酒賣,亦如負水狀。呼買之,長跪以獻。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只,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卷六、十月十三日)

運河水泛溢,高於近村地至數尺,兩岸皆車出積水。婦人、兒童竭作,亦或用牛。婦人足踏水車,手猶績麻不置。(卷一,六月八日)

第一則寫飄浮在江中的大筏,居然有數十戶居民居住在筏上隨波逐流。這當然是沒有土地的貧民的無可奈何之舉!二、三兩則寫勞動婦女的生活情景,前者展現了一幅三峽沿岸的勞動婦女的畫卷,她們背負重物之情狀以及其髮髻裝飾皆歷歷如畫;後者寫運河邊的婦女同時進行兩種勞作,其辛苦勞頓不言自明。

其三,《入蜀記》中也記載了其它有趣的生活插曲,例如下面兩則:

(六月)二十五日,早以一稀、壺酒謁英靈助順王祠,所謂下元水府也。祠屬金山寺,寺常以二僧守之,無他祝史。然榜云:” 賽祭豬頭,例歸本廟。” 觀者無不笑。(卷一)

(六月)二十六日,五鼓發船,是日始伐鼓,遂遊金山。……山絕頂有吞海亭,取能吞巨海之意。登望尤勝。每北使來聘,例延至此亭烹茶。金山與焦山相望,皆名藍,每爭雄長。焦山舊有吸江亭,最為佳處,故此名” 吞海” 以勝之,可笑也。(卷一)

金山寺與焦山寺是鎮江的兩處名剎,也是該地的兩處名勝。寺廟僧人本應六根清凈,與世無爭,然而金山寺的僧人卻不但壟斷了水神廟的祭神豬頭,而且出榜公示。佛門凈地居然收進去許多豬頭,難怪觀者要大笑了。該寺的僧人還為了與焦山寺爭勝,為亭子取名” 吞海亭” 來壓倒後者的” 吸江亭” ,這哪里像是遁入空門中人的作為!陸遊並不反對佛教,他此次路經金、焦二寺時還曾與焦山長老定圜、金山長老寶印相晤,只是當他看到僧人們的世情俗態時,便不免忍俊不禁了。這種生活氣息濃厚的小插曲,使《入蜀記》宛如一幅千里長江的風俗畫卷,讀來饒有趣味。2014-12-10《愛思想》

Views: 5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