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汶成·論“藝術審美經驗”的涵義(5)

第二個需要探討的方面是藝術審美經驗的心理內涵。單從字面上理解,藝術的審美經驗就是指審美主體在藝術的審美活動(創作和欣賞)中的親身的經歷和體驗。“經歷”和“體驗”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經歷”是多次“體驗”之總和,而“體驗”則是“經歷”之基礎。那麽,審美主體在藝術的審美活動中都是體驗到了什麽呢?當然是體驗到了一些在內心展開的心理過程,也就是審美心理。所謂研究藝術審美經驗的心理內涵就是揭示審美心理的機制和過程的發生和規律。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審美經驗的心理內涵主要涉及到這樣一些問題:審美心理的發生條件、審美心理的構成要素、審美心理的運行機制等等。審美心理的發生條件取決於審美主體在進入審美活動之前所具有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定勢或心理狀態,審美心理學將其稱之為審美態度,這種審美態度是在審美主體的審美需求基礎上確立起來的,因而它既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態度,也不同於科學研究中的科學態度。實用態度是以直接功利性為目的,譬如餓了的時候看到一碗米飯就想把他吃到肚里,這就是一種實用態度,它所促成的是一種旨在滿足某種物質欲望的實際行為;而審美態度則沒有直接的功利性目的,觀賞一幅美的圖畫,只是因為它好看,能使自己愉快,並不是想獲得圖畫上畫的東西。科學態度體現為以概念思維去認知對象,它要滿足的是人的一種求知需要,例如植物學家探究“梅花”這種木本植物何以會在寒冷的氣候里開花,這是對梅花的科學態度;而審美態度則以靜觀的方式去觀照對象,這種“觀照”表現為一種對對象的審美特性的直覺和感悟,並通過形象的想像而受到美的對象的感染,從而達到一種“物我同一”的境界。如果也是面對“梅花”,審美態度關注的是“梅花在大雪紛飛中盛開”這種奇特而美妙的境象及其所引發的種種內心的感受,而不是探究梅花為什麽會在大雪天里開放的原因。

關於審美心理的構成,大多論者認為人的心理功能的三個方面(認知、情感、意誌)都積極參與了審美過程,當然這三個方面的心理功能的活動又都是以審美態度的確立為前提的。一般認為,審美心理的構成要素包括感知、情感、想像、理解等。而審美活動的特性決定了在審美心理的所有構成要素中,感性直觀和情感體驗應該是最重要的。當然,在審美心理中也包含著理解和認識,例如我們讀《紅樓夢》,只要我們有一定的理解力,就會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貴族生活獲得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認識,但是這些感性和理性認識不是通過純粹概念的思維達到的,而是與對《紅樓夢》人物和情節的感性直觀和情感體驗水乳交融在一起的。至於審美心理的運行過程,一般認為這個過程歷經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審美情感的激發,第二階段是審美能量的釋放,第三階段是審美愉悅的享受。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劃分,實際的情況要複雜得多,常常是三個階段之間會出現交叉和重疊,並沒有一個嚴明的時間次序。而且審美情感的激發要有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審美知覺作為基礎,而審美愉悅的程度也是與審美能量釋放的大小成正比的。

就目前情況看,在審美心理學中爭議最多、分歧最大的還是“想像”問題和“快感”問題。想像無疑是審美心理的核心要素,想像將審美心理的其他要素(感知、情感、理解)融為一體,形成一個統一的、完整的心理過程,沒有想像就沒有審美心理。對這一點,各家各派似沒有太大的分歧,分歧主要在於審美中的想像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想像?在我們看來,審美想像首先是一種不同於日常想像的特殊的想像,它是在一種特殊的審美情景(把審美對象與現實分開,並對審美對象采取一種“靜觀”的態度)中發生的,並且是為了一種特殊的審美目的(主要是創造可感可思的審美意象)而展開的;另一方面,審美想像同所有的創造性想像一樣,也是以感性為基礎、以知性為主導、以情感為動力的。我們主張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理解,在我們看來,無論是唯美主義的所謂完全超脫現實的“純粹審美想像”,還是自然主義的所謂絕對照抄現實的“錄像機式的想像”,還是弗洛伊德主義的源於性本能的“白日夢式的想像”,都是對審美想像的片面理解。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