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篤《巴渝神話傳說》(4)大禹導江(上)

引子

禹是我國古代歷史記載兼神話傳說的英雄人物,是原一始社會最後一位國君。因為他治理九州洪水功勛卓著,又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公無私精神,所以不但歷來膾炙入口,家喻戶曉,而且死後成為社神,即象征社稷的尊神。大禹及其事跡,不是神話的歷史化,而是先有歷史記載而後才創造出來的神話。

(一) 大禹江州娶塗山氏


《呂氏春秋音初》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遇而巡省南土,塗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

大禹娶塗山氏女,早於《呂氏春秋》的先秦文獻雖亦有記載,如《尚書臯陶謨》:禹日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唯荒度土功。《世本》:禹娶塗山氏女名女媧。陽記有塗山地址線索的文獻,《呂氏春秋》這條記載當為最早,因而也最為可靠。

這條材料說塗山氏命其侍婢去塗山南面等候大禹的到來,侍婢作歌候人兮猗,用兮字的歌詞實為南音之始;周公、召公因此以為《周南》、《召南》。據後代研究《詩經》的權威學者朱熹《詩集傳周南序》、王夫之《詩經稗疏》卷一、陳喬樅《韓詩遺說考》卷一等考註,二南指江、沱、汝、漢之間,宋之興元府、京西、湖北等路諸州(朱熹);清代之南陽、襄、鄧、承天、德安、光、黃、汝潁、漢中、商雒、興安、鄖、夔、順慶、保寧(王夫之);大約周南在南郡之東,而東至南陽,召南在南郡之西,而西至巴蜀(陳喬樅)。總之,二南地域都不包括浙江會稽(紹興)、安徽、九江之塗山,也不包括洛陽郡的偃師、嵩山,證明禹娶塗山氏只能在江州(今重慶),而會稽、濠州、九江、偃師、嵩山等諸說,皆出自漢代以後的文獻。啾唐代蘇鶚《蘇氏演義》說:塗山有四:一者會稽,二者渝州,三者濠州,四者宣州當塗縣。

東漢趙嘩《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雲:

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制度。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九尾白狐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證也。塗山之歌日:綏綏白狐,九尾龐。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①見《史記夏本紀》司馬貞《索引)《世本》,按媧當作嬌,《大戴禮》作女嬌,《漢書.古今人表》作女趣。

②參見熊篤:《禹娶塗山氏地址考》,載《重慶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據《史記夏本紀》載,禹到會稽,終生僅有一次,(禹即帝位)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裴駟《集解》引皇甫謐日:年百歲也。可見禹到會稽已是晚年,他30歲娶塗山氏,正在忙於治水,固不可能在長江之尾的會稽娶妻。《國語魯語下》: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這也只能是禹即帝位之後為山川神主①,才有權致群神於會稽之山,誅殺防風氏這類不服從的諸侯。再從《夏本紀》所敘禹治水九州中揚州時,只言其到過彭蠡(鄱陽湖)、震澤(太湖),未言至會稽;道九山中的九大山系也無會稽及浙江諸山;導九中亦未涉浙江。此外,如《水經註浙江水》、南梁蕭繹《金縷子》卷一、《太平禦覽》卷九七《風俗通》、明劉績《霏雪錄》、《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五、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三等書,均只載會稽有禹廟、禹穴、禹墓、塗山神姑像和禹廟梅梁之異事,而均未記載禹在會稽娶塗山氏之事。當代會稽發現很多姒姓村、祠堂、族譜等,也不足為怪。因為會稽乃禹巡狩崩葬之處,其子孫中一支在此世代繁衍生息乃在情理之中,但卻不足以證明是在會稽娶塗山氏這一結論。趙嘩本會稽人,少時曾遊蜀中,以其見識應當知道禹生於蜀郡廣柔縣(今四川汶川縣)石紐村,《史記夏本紀》和揚雄《蜀王本紀》均有明載,順流治江而娶江州塗山之女亦人之常情;但因禹崩葬於會稽,當地民間傳說自然多所附會,為明其故鄉會稽之人傑地靈,而將這些民間傳說納入雜史《吳越春秋》,固不足怪。

又《漢書武帝紀》載:(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緱氏。詔日: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獲熙,見夏後啟母石。顏師古註雲:①《史記.夏本紀》。禹治洪水,通輟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事見《淮南子》。

按今本《淮南子》無此段文字。清馬輔《繹史》卷十二引《隋巢子》也有類似記載,只無禹跳石,誤中鼓細節,可能材料同出於《淮南子》。但這段資料,與《尚書臯陶謨》和《史記夏本紀》中禹自述:予娶塗山,辛壬癸甲,生子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明顯不符。《史記》這段與《尚書》所載,皆雲禹辛日娶塗山氏,至第四甲日則離家治水,後來塗山氏生子啟。作為父親的禹,卻過門不入,連為兒子取名字也來不及,以故(公而忘私)才成就了治水之功。但按《淮南子》記載,則禹娶塗山氏之後治水時是帶著妻塗山女同往的,並告訴她:將要送飯給我(欲餉),聽我的鼓聲就送來。此其一。其二,《淮南子》只說禹鑿輾轅山,化為熊穿山,因跳石誤中鼓,被塗山氏送飯看見他是熊而慚悔嫁他,故離他而去。禹追她至嵩山,見她化為石,向她索子,石破而生啟。但禹娶塗山氏明明是在塗山,而非輾轅山,《淮南子》也未說禹娶妻在輾轅山。而且塗山氏既在此分娩,則娶嫁時間也應在十個月之前。故這只是婚後故事的一種異說,不能證明是娶妻之處。其三,輾轅山唐屬河南緱氏縣,至宋並人偃師縣,山在今偃師縣東南。在《詩經》十五國風中應屬洛陽王風,而不屬二南,且南音主要在召南,即南郡之西,今湖北西至陜西巴蜀一帶。

至於濠州塗山和九江塗山,其實系指一處,而且只是禹治水大會諸侯之地,並非娶妻生子之所。《左傳哀公七年》: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杜預註:塗山在壽春東北。《寰宇記》一二八《濠州》亦有同樣記載。酈道元《水經註江水》:江州塗山,有夏禹廟、塗後祠,九江當塗亦有之。唐李賢註《後漢書郡國誌揚州九江郡》引《帝王世紀》雲:禹會諸侯於塗;又引應劭雲:山在當塗。均未提娶塗山氏之事。按安徽當塗,漢始置縣,屬九江郡,以江北濠洲有塗山而得名。晉成帝時,江北流民南渡,乃僑立當塗縣。其地在於湖、宣城兩縣之間。至隋省於湖人當塗,縣治移至姑孰,原當塗故城廢人宣城。故所謂九江塗山、宣州塗山,皆以江北濠州塗山得名,其實皆指一處。九江是長江九流合一之處,故杜預註《左傳》只說:禹會諸侯於塗山,塗山在壽春東北,今有禹會村。亦未說在此娶妻。而杜預註江州塗山時卻說:巴國也,有塗山,禹娶塗山。這證明江州(重慶)山是娶妻處,而治水後期將告成功時,才大會諸侯在九江塗山。誠如元代賈元撰重慶《塗山禹廟碑記》所辨江州、九江、會稽三處塗山說:通鑒外紀》亦雲:禹娶塗山之女生子啟,南巡狩獵會諸侯於塗山。如是則娶而生子,生子而後南巡,南巡而後會諸侯。娶則在此,會則在彼,次序昭然。會稽乃致群臣之地,或崩葬之所,故日禹穴。可見,塗山雖有三處,但娶妻生子在江州(重慶)塗山,大會諸侯在九江塗山,巡狩崩葬在會稽塗山。西晉常璩所撰《華陽國心=E-》是我國現存一部最早的、綜合完整的地方士被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雜述》中譽為郡書者其有如常璩之詳審,劉曬之該博,而能傳諸不朽,I見美來裔者,蓋無幾焉。《華陽國誌巴誌》亦明確記載:lI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屬梁州。禹娶於塗山,辛-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

總之,有關禹娶塗山氏的神話傳說,從現存文獻上看,最早見於《尚書》、《世本》和屈原《天問》,但均未說明塗山的具體地址。《天問》: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臺桑?閔妃匹合,厥身是繼,胡維嗜不同味,而快朝飽?意思是說,禹勤力平治水土,哪得與彼塗氏女通於臺桑之地?禹所以憂無妃匹配者,是為立身繼嗣傳子孫,為何誌不相同,而茍快一朝之情?但臺桑究在何處,歷代註《楚辭》者均未詳。先秦文獻中惟《呂氏春秋》首先記其為二南地域。東漢《吳越春秋》、《越絕書》謂禹娶塗山在會稽,但二書乃稗官野史,雜有民間傳說,非為信史。至西晉杜預註《左傳》、常璩著《華陽國誌》、及《後漢書郡國誌》,皆明言禹娶塗山在江州(重慶)。至於漢《淮南子》記禹通輾轅山,塗山氏送飯,見化熊而離去,至嵩山化石生子,與娶妻塗山無涉。嵩山之啟母石、少室之少姨廟及唐初楊炯所撰碑記,也只涉及生子啟之處而非娶妻之事。①

江州塗山在今重慶市南岸,西晉常璩《華陽國誌》明言帝禹之廟銘存焉。《水經註》也載江州塗山有夏禹廟、塗後祠。元代賈元為其廟所撰碑記亦雲:至今洞日塗洞,村日塗村,灘日遮夫,石日啟母。可見元代以前這裏就有塗洞、塗村、遮夫灘、啟母石。而重慶老巴縣地區對這些地名也有悠久而豐富的民間傳說,大意雲:

禹治完洪水,要回江州塗山。塗山女知道後,便去江邊盼望,等禹歸來。盼來盼去,禹仍未歸,塗山女盼夫入①參見熊篤:《禹娶塗山氏地址考》,載《重慶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了神,就化成了石頭。這就是塗山腳下江邊人們所說的夫歸石,也叫呼歸石。

禹終於回來了。他對著夫歸石痛哭流涕,大喊一聲啟!石頭應聲而開,一個胖胖的男孩從石中滾了出來。禹抱起那可愛的孩子,給他取名為啟。於是有人又稱這石為誕子石,今天人們多叫彈子石。

啟一出世就沒有母奶吃,禹便把他抱到塗山巖下的一條小溪旁,讓一只母虎天天來給啟餵乳。後來人們便把那巖叫虎乳巖,把那條小溪叫做虎乳溪。④

重慶塗山自明代起又叫真武山。這是因為朱元璋自稱有真武大帝的天兵天將助戰,起兵抗元。建立明朝後,他在南京修了真武廟,祭奉真武大帝。燕王朱棣奪了皇位,又在北京修了真武廟。明世宗時,朝廷、官府對真武大帝崇信得五體投地,全國各地都建起了真武廟。這樣一來,塗山禹王廟就被改作了真武廟,塗山也就被稱作真武山了。塗山附近供奉塗山女之父的塗洞,後來也被改稱為老君洞。②但現在當地人們仍然新舊地名並用。

(二)塗山氏助大禹治水

重慶地區民間長期流傳著塗山氏和她母親助大禹治水的動人故事。

1.巧結良緣得三寶大禹奉虞舜之命治理洪水。他為察訪水情,身背劈山斧,騎著小毛驢來到江州長江南岸。他在南山轉了一天,天已黑了。禹想找個住處,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戶有燈光的人家。他一敲門,屋裏卻噗哧一聲把燈吹滅了。禹在說明借宿的來意,屋內卻不出聲;他便在屋檐下睡。過了好久,一位美麗的姑娘把他叫醒,國《重慶南岸區誌-附錄》。請他進屋。禹才知她姓塗山氏,自幼父母被洪水淹死,她漂流到此被塗洞老婦人救起撫養成人。她聽大禹鼾聲,怕他著涼,才開門請他進屋。大禹見她孤身一人,堅持出門在屋檐下過夜。塗山氏說她養母離此不遠,願引路送禹前往借宿。

禹進門一看,見老婦人正手持金光閃閃的一根大針,針穿皮條在編草鞋,便上前拜見並求老婦指點治水之法。老婦開始不語,經女兒勸說,才道:我女兒為人說情這還是頭一回!我告訴你吧:華西各路大水都被下面鐵山鎖口,積成恒星深潭。潭裏有一獨角怪獸,能鉆石如泥,踏泥成水,若能降伏它,打開鐵山,水自消去。但怪獸性烈兇猛,力大無窮。禹聽後即拜辭出門,要去降獸。老婦人見他置生死於度外,感動得叫他轉來,告訴他:不遠處有一黃山老人,有祖傳太極帚,是專降怪獸的神物。禹立即拜謝,連夜去訪,不巧黃山老人外出未歸。禹便在其門前等了七七四十九天才等到,說明求助來意。老人慷慨借給太極帚,但又告訴禹:還必須找塗山氏母親借子午神針穿獸鼻才能控制怪獸。禹又回到老婦人門前求借神針。老婦人答應借給他,但要禹必須答應與塗山女結婚才借。禹考慮再三,答應了,但又說:洪水不除,禹絕不回家。老婦人正猶豫,塗山氏卻爽快答應了。於是老婦人交給禹神針,又用皮條一頭拴禹,一頭拴女兒,送他們人洞房。

新婚次日,塗山氏依依不舍地送走大禹。大禹到了恒星潭(今重慶東銅鑼峽唐家沱),獨角獸掀波湧浪一口吞下禹的小毛驢。大禹揮動太極帚啪地向怪獸打去,怪獸便軟癱在潭邊。禹飛身上前揪住其鼻,用子午神針迅速穿透它鼻孔,騎上怪獸,沖向鐵山,真個鉆石如泥,拱得山崩地裂,但禹也碰得鼻青臉腫。剛劈開一道銅鑼峽,洪水暫時消去,禹已累得精疲力竭,便牽獸回家了。塗山氏見丈夫受傷,流著淚為他洗包傷。後來她去問母親,老婦人說:我交你收藏的叫乾坤帶,本是制伏怪獸的韁繩。禹若得它,便能牽怪獸穿山治水不受傷;你若得它,便能拴住夫妻恩愛叫丈夫難離家鄉。塗山氏回到自家,見丈夫躺在地上,IH痕未愈又添新傷。她心如刀絞,本想拿出乾坤帶,但又怕夫妻離別之苦。正在猶豫,暴雨突起,禹即持斧,用手摳住獸鼻,趕出治水。三天之後雨收雲散,禹手牽神獸回家,更加遍體鱗傷,無一完膚。塗山氏再也忍不住了,哭著拿出乾坤帶說:本想隱藏它拴住夫妻恩愛,不想反把災難拴在你和天下人身上!快拿去牽獸拱山,鑿開巫峽,早通九河,根絕洪患,妻甘心獨守家門等待夫君!禹雙手接過乾坤帶,穿入獸鼻,牽獸朝山腰拱去。獸到之處,石化為泥,泥變成水。禹回頭一看,神獸已踏出一條清溪,這便是今天塗山下的清水溪。而自己身上卻無一處創傷,再也不用手摳獸鼻而碰傷了。禹回家後一把抱住塗山氏大喊:啊!我的天神!又把她拋向空中然後接住。妻告訴他:妻身有孕了!嚇得禹趕快輕輕放下,扶她坐下。

第二天一早,塗山氏為他收拾好行裝,又把劈山斧拿到山峰磨得鋒利,誰知她這一磨,就把山峰磨出個埡口來,這就是今天南岸的黃桷埡。她送丈夫到山下江中一塊大石頭上說:禹,去吧!你就先給孩子起個名吧!好,若是兒子,就叫啟吧!禹道了一聲保重便駕獸下水順流東去。霎時,東方傳來三聲巨響,夏禹鑿巫三峽,根除了華西水患。塗山氏熱淚奪眶而出,頓時長江水漲三尺。

禹得塗山氏之助,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豐功永垂不朽。塗山氏年年月月都到送別禹的江心大石上張望,呼喚丈夫歸來。人們便把那塊大石取名呼歸石,至今這石仍矗立在重慶朝天門外兩江匯合處。①

這個民間故事雖然是現代收集整理的,但它必然是長期流①據《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重慶卷上》縮寫。傳於民間的口頭創作,是世代積累、經過無數民間藝人不斷加工完善的。它比起本章第一節引述的點滴零星的歷史文獻和考證,無論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都更加生動、多彩多姿。

大禹娶塗山氏及治水的故事,原本是神話和歷史傳說的雜糅,例如《吳越春秋》說塗山氏是九尾白狐,顏師古註《漢書》所引《淮南子》說禹通輾轅山化為熊,塗山氏在嵩山化為石,石破而生子啟這些都屬於神話;而《史記》所記禹的事跡則是歷史傳說。但是,神話、傳說和童話都是民間文學,起源於人民的口頭制作,它們又都是帶幻想的故事。這是它們相同之處。相異的:神話是神的故事,在於解釋和說明;它雖然有具體的姓名和地點,卻完全是虛構的故事。傳說主要是超人的英雄故事,在於歌頌和崇敬;它有相當的歷史事實作根據,因為渲染誇張,塗上了浪漫主義的色彩。④

本篇民間故事中大禹和塗山氏這兩個人物以及他們的娶嫁,都屬於歷史傳說;而獨角獸鉆石如泥,太極帚、子午神針、乾坤帶等寶物的神力等,卻屬於神話。因此,這篇民間故事是繼承了我國古代神話和歷史傳說的精神,並將二者最完善地結合,不僅歌頌了大禹治水公而忘私的精神,尤其使塗山氏母女的形象更富於人情味和善美性,從而發展和豐富了禹娶塗山的神話與傳說。

2.雞公嘴、雞刨氹的來歷大禹舉起抓山神耙,在鐵山坪和放牛坪當中挖了兩耙,不料一對金雞從下河飛來要啄大禹眼睛。大禹正專註使力,全未察覺;卻被正在繡花的塗山氏看到了,她立刻扯起繡花針向金雞打去,花針恰好栽到母雞身上,嚇得它倆轉身飛跑了。母雞中了針,飛了一會飛不動了,栽倒在人頭溪河邊,繡花繃子也下壓在它身①陳伯吹:《兒童文學簡論》,長江文藝出版社1959年版,第57頁。上。後來花繃子變成石頭,這就是現在的石盤,那上面現在還有像面篩大的花朵哩。公雞飛到明月沱的石梁上,見母雞沒來,又回去尋找。後來,人們就把公雞站過的石梁取名雞公嘴。

公雞找到石盤處就去刨,刨了個縱橫三四十米的大氹氹,可還是沒刨出母雞。公雞就鉆進石縫去找,越鉆越深,最後連自己也被石縫夾住出不來了。公雞刨的那個氹氹,至今人們還叫它雞刨氹。那個地方,每年水一消,就有很多人去淘金。據說那些金屑就是那只公雞吐的。後來,那金雞據說被外國人捉走了。①這段傳說中的金雞,雖然是神異的靈物,但它們卻是善惡不分,竟然要去啄一心為民治水的英雄大禹的眼珠。所以人民在創造這個地名故事時,就虛構了塗山氏用繡花針打金雞的情節。塗山氏不僅救了丈夫,而且也拯救了治水英雄。她的懲惡揚善,助禹治水的事跡又得到豐富,而那只金雞後來又被外國人捉走了,這結尾一句又旁見側出影射了帝國主義列強掠奪我國財寶的罪行。民間傳說的愛憎分明於此可見一斑。

3.四季二十四節令的來歷大禹率領民眾治水,苦幹了幾年,大家都未回過家。人們想家,幹活就開始松懈了。大禹只以為大家累了也沒去管,只顧自己拼命幹。又過了幾年,眾人更拖沓了。大禹一邊督促眾人,一邊自己身先垂範,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

塗山氏知道後,擔憂大禹變了心,就跑去找他。眾人見她來到工地,就紛紛向她哭訴思家掛念父母妻兒之苦。塗山氏很受感動,便悄悄放走了他們。後來,不斷有人來訴苦,她便不斷放人,工地上的人越來越少了。

大禹知道後,就找到塗山氏說:這怎麽行!像這樣啥時候才能打通九江啊?塗山氏說:你以為人家都像你樣沒有良心,①搖《中國民故事集成重慶卷上》縮寫。不知想家嗎?說著I奪眶而出。大禹也感動得流淚,忙說:型實我也很想你,想歸想,要是我回家,這麽大攤子誰來管理?我瑚在拼命幹,一半也是為了早點完成治水好回家和你團聚嘛。塗山氏見他沒變心,看到他變得又黑又瘦,忙回嗔作喜:歌也不是讓你丟下大事回家陪我,只是怕你變了心,又想來服侍伢嘛。禹說:你把人放走,也不是全無道理;只怪我太粗心,沒有去問過眾人思家的心思。這樣吧,今後把中青年和老年人分成兩撥,春秋兩個農忙季節,讓中青年回家做活;最冷的時候,放老年人回家休假一個月,你看如何?塗山氏連聲稱好。第二天,大禹就把這個主張與部落頭領們商量,大家都說贊成。於是各自回部落宣布。眾人吹呼雀躍,從此幹活也更加賣勁。

大禹靠祖傳的一砣寶石來分辨農事季節。這寶石一年變四次顏色,就是四季;每種顏色要變六次不同的深淺色,一年變二十四次,正好二十四個節令。他把寶石珍藏在妻子做的荷包裏,晝夜不離身上,以此掌握天氣、節令的變化,按時下令民眾分批輪換回家。一晃四五年了,塗山氏再也沒有來過。大禹很想念她,部落頭領們也勸他該回家看看,並保證代他管理好工地。

大禹便從巫山峽沿江上走,到了家門正好天亮,見妻子站在門口笑著迎接他。吃了早飯,大禹疲勞得在桌邊睡著了;妻子服侍他進屋脫衣睡在床上。塗山氏幫他脫衣服時發現他枕邊荷包脹鼓鼓的,掏出一看,見是塊黃石頭,便扔到門外去了。大禹醒後吃完午飯說要走。塗山氏留他不住,便把新衣服和裝了針錢、新布塊的荷包交給大禹。這時,他才發現荷包裏石頭不見了。大禹忙問她,妻子說:恁大個人還玩石頭,我給你扔了。哎呀!那是我們祖傳的寶石,你扔到哪裏了?快去找!塗山氏一聽也慌了,忙拉著丈夫的手一齊出門尋找,見草叢中一石閃閃發光。大禹忙跑去撿起來,詳細告訴妻這塊寶石可以變顏色顯示季節和節令的變化。據說,一年分四季和二十四節令的歷法就是從此而來的。④

Views: 1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