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怡潔·「寫」一道料理:飲食書寫之敘事分析(4)

三、 味覺的再現 ─飲食書寫的敘事策略


(一) 飲食書寫的味覺再現

關於敘事的情境「真實性」,Barthes 強調,一個敘事的故事其實並無法完整呈現「真實」。敘事本身只能藉由指涉其他意義系統來「再現」一個「真實的幻象」 (an illusion of reality)。「互文性」是敘事營造「真實性」的重要關鍵。 一個敘事是因為敘事內容對應其他已存之文本,才可營造出一具有「真實性」的印象、並想像其真實性 (轉引自黃蕙嵐,2003: 29-31)。因此,所謂的「互文性」, 即指敘事者建構文本以及讀者在閱讀的動態過程之中,彼此互存的社會共享知識。

飲食書寫所敘述之敘事者味覺體驗可透過「互文性」的功能來「再現」之, 讀者腦海中先召喚之前所知所感的知覺體驗或對此料理的既定認知,來「模擬」、 「幻想」以「再現」敘事內容而與敘事者所欲傳達的內容相接合,使一敘事者建構出的料理圖景得以獲得共鳴。由上述可知,已存於其他「文化文本」、「知識常規」所產生的「互文性」會使讀者對敘事內容產生共感、「再現」真實幻象。

而研究者想要進一步提出的是,飲食書寫除了可以「互文性」來連繫敘事者與讀者的傳播脈絡外,雖一故事無法完整呈現所謂的「真實」,然而,有些結合

情感記憶的飲食書寫為何如此貼近人心、彷彿真實近於眼前一般?以此讓人產生感動?以下,爬梳相關文獻,先探究敘事者建構文本的「擬真」 (verisimilitude) 策略,並於後揉合閱聽人的「想像」 (imagination)心理機制等概念來予以闡釋。


(二) 飲食書寫再現味覺的「擬真」策略

Todorov 強調接近真實、創造「擬似真實」的印象運作機制,稱作「擬真」 (verisimilitude)。「擬真」係指一個敘事內容與其他普遍性的文本指涉關係,此普遍性文本便是大多數人認定是「真的」的事物,如常規(convention),及其他 普遍性的觀念,類同於 Barthes 的「文化文本」、「文化的擬真」(cultural verisimilitude)概念。Culler 認為在敘事當中提及「真實的事物」,能夠營造一種真實感 (轉引自黃蕙嵐,2003: 31-35)。

葉斯逸 (1997)也指出,「文本中的擬真乃是將文本中的描述與個人或整個 文化中的詮釋網絡結合,產生出真實的效果」。讀者若能相信文本中的「擬真」, 必定已經是將它以文化知識的角度,自行合理地詮釋,將它視為自然。亦即,欲 使讀者將之視為當然即需運用到「擬真」、「模擬、近似真實」的敘事策略。

然,如何模擬真實以進行擬真的敘事策略?Bartlett 指出敘事有兩大模擬真 實「經驗世界」 (empirical world)的方法:其一是,建立詮釋事件的框架 (frame) 或基模 (schema);其二是,指出事件的「情感態度」(affective attitude)或「情感 性規約」(affect regulation) (轉引自葉斯逸,1997: 56-57)。進一步來解釋,「當人 們在回憶某事件時,最先被回憶起的是賦予事件相關的『感覺』或『情緒』。

對事件的回憶主要基於對隨著事件而來的感覺或情緒所進行的重構,這便是回憶事 件時的「『情感態度』。這種以情感態度為主導的敘事框架,會創造出一種『共 感氣氛』(sympathetic weather),形成一種『對話的氛圍』,使讀者也能感受故事 的真實性」(葉斯逸,1997: 57)。由此概念來看飲食書寫敘事策略,一個涵納自 身飲食感官體驗 (包含嗅、味、視覺等)、生命故事的敘事體,要如何能使讀者 有所感、貼近敘事者視角來想像其飲食、生命情境?其關鍵可能在於,飲食書寫 以「感官經驗」、「生命情感」來呈現敘事,塑造了一種以情感為基架的敘事氛 圍以模擬真實,來召喚讀者情緒。


(三) 運用「想像」心理機制召喚感官意象與情感經驗

以心理學角度來觀照閱聽人「望文生味」的傳播現象:針對「想像」的定義,「想像」以往都被視為一種可於心中重造意象的心理機制。想像是以「回溯」、 「召喚」方式將過往事物的意象予以再現。虞君質便直接闡明其係指人類將記憶中的舊有基模與新訊息所連構而成的過程,「『想像』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 上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朱幼棣,1997:26)。亦即「想像」是以過往生活及 感官經驗、記憶基模為基礎,而後由此為材料建構出個人創造的事物意象。

「想像不僅是已知事物的再現,同時也是未知事物的創造。」(虞君質,1999: 100)。蔡琰 (2008)表示,「『想像』是經由創造的新形象,雖然也與記憶相關且可能是基於需要、願望和情感所產生的」(蔡琰,1999:9)。「想像」非完全相同 於理智性的邏輯思維、記憶,並且在其運作之中是同時涉及思想及感情的。藉著 想像力人們可以透過聯想來延伸自己心智之領域、進而可跨感官式地、以視覺畫 面來想像味覺。

心理學家 Sartre (1948)指出,「想像的意識活動是一種假定活動 (position);這種假定是從一種非現存的、不在現場的狀態向一種現存的、在現場的狀態的過 渡;在這一過渡中,現實性卻是不存在的:作為意象的對象,雖然被假定是現存 的,但卻還是非現實的」。也就是說,個體可以以「想像」的心理機制在其腦海 中建構出一項事物的圖像,例如冬季溫降就會想起一碗熱騰騰的「桂圓紅棗湯圓」 的圖像,而這圖像應即是想像過程中、Sartre 所指的「意象」的對象;然而,這 對象並非是實質的物體,而是自我想像的虛構圖像的再現。

以上說明了,以往我們曾觀察的對象會轉換成一種「意象」儲存於我們的短 期記憶中,透過「想像」的活動可於下次處理相關訊息時於腦海中「召喚」、「再 現」此意象。滕守堯 (1987)進一步強調想像的目的:其目的不僅侷限於將記憶 再現而已,在此過程也表現出了認知及體驗的各種「情感」運作:「想像是將通 過感知把握的完形或大腦中儲存的內在意象加以改造、組合、冶煉,重塑出全新 意象的過程」(同上引:59-63)。

因此,承上所述,在此概要重申,本研究試圖要釐清的問題為: 研究問題一、「結合飲食相關知識與敘事者個人生命、味覺經驗」的敘事方

式與「純淨提供餐館料理資訊」的敘事方式有何不同? 研究問題二、飲食書寫採用哪些敘事元素、特質以及敘事策略而成為一令人「望文生味」的故事?

Views: 16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