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柏:鐵路與陸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歷史借鑒 4

巴格達鐵路是促成德國的強敵英國和俄國擯棄前嫌,聯手打擊德國的原因之一。這條鐵路代表德國在東南歐和中東地區的影響,它既使英國感到威脅,也引起俄國的恐懼,並使得俄國更容易接受英國聯手遏制德國的建議。換言之,德國的陸權戰略改變了原來歐洲列強之間的關系,並導致了對德國不利的後果。[24]

有人認為建巴格達鐵路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這種觀點至多只是部分正確。雖然德國修巴格達鐵路有軍事意義,但是德國與英國之間非常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才是當時英國人眼中最大的威脅。[25]巴格達鐵路即使是引起戰爭的導火索,也只是其中之一,而決不是唯一,更不是首要的原因。如果德國沒有建設強大的戰列艦隊,直接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英國不至於恐慌到全面攤牌。事實上,在德國大力發展海軍之前,英國一直視陸權大國德國為抗衡法國和俄國的天然盟友。甚至在1898至1901年期間,英國仍然三次試圖與德國結盟。然而,威廉二世深受馬漢的海權理論影響和對英國海權的羨慕,固執地認為德國的世界政策離不開一只強大的海軍,對英國結盟的建議無動於衷。德國發展強大海軍的國策把它推向與英國正面沖突的不歸之路,逼著英國轉而與宿敵法國和俄國聯手。[26]


同樣的道理,修建巴格達鐵路本身也不構成俄國與德國攤牌的全部理由。如果威廉二世即位後,德國與俄國在1890年續簽俾斯麥時代兩國之間締結的相互保障條約,俄國不會對德國有如此大的戰略猜疑,以至於在1894年迅速地與宿敵法國和解,為日後聯合打擊德國留下伏筆。德國的全面出擊、四面樹敵對其走向戰爭的貢獻要遠遠大於修巴格達鐵路。


德國雖然花費巨資追求海權,發展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其海上實力與英國相比仍然嚴重落後。盡管德國在與英國的日德蘭海戰中取得戰術上的勝利,但它的軍艦在剩下的戰爭期間卻基本上被英國封鎖在海港裏無所作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德國的海權戰略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德國發展海權根據的是風險理論,它的基本假設是英國不會選擇走自掘墳墓的路。然而英國卻並沒有按常理出牌。它選擇了與德國開戰,並打敗了德國,成為一戰的戰勝國,盡管其霸權地位也一落千丈,無可挽回地被美國取代。


同時,從財政的角度看,德國的海陸並舉嚴重地分散了資源。如果德國把資源集中在發展陸權,而不是海權,巴格達鐵路的建設就不會因為資金短缺被凍結三年。如果德國贏得這三年的時間,它可能完全改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有史家認為,哪怕巴格達鐵路能在1916年底,而不是實際上的1918年8月完工,德國仍然可以發動一場對蘇伊士運河的致命攻擊。這將會嚴重地威脅大英帝國的生命線,迫使它在戰爭中進行政治妥協。如果歷史沿著這條軌跡發展,德國將成為一個在近東地區有重要影響力的強權國家。[27]


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使英國、法國和土耳其瓜分了德國對巴格達鐵路的所有權利。伊拉克1932年獨立後從英國手裏買回其境內的路段。從君士坦丁堡到巴格達的路段在1940年才全線完工並通車。


雖然德國建立陸權的努力失敗了,但是德國對陸權重要性的認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有了進一步發展。這在德國兩次大戰期間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地緣政治戰略得到充分的體現。納粹德國的重要人物魯道夫·赫斯(Rodulf Hess)的老師、生存空間概念的提出者、德國地緣政治的代表人物卡爾·豪斯霍費爾(Karl Haushofer)認為麥金德是地緣政治理論的翹楚。[28]同時德國對中東地區戰略地位的認識和與伊斯蘭世界結盟反對海權國家的戰略在二戰中繼續發揮重大的作用。希特勒一直把現代土耳其的開國之父凱末爾奉為楷模。[29]


即使在二戰中,導致德國失敗的也不是其陸權戰略,而是其四面出擊、到處樹敵的打法。

Views: 8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