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憲: 審美現代性與日常生活批判(3)

三、先鋒派的藝術哲學——“非人化”

從歷史角度說, 對審美現代性特征作出理論上最早系統表述的, 也許是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他率先對先鋒派藝術(他稱之為“新藝術”)進行了界定。在他看來, 20世紀西方社會和文化出現了巨大的變遷, 突出地體現在大眾的出現, 這些沒有差別的“平均人”充斥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過去只是少數達官顯貴出入的場所, 如今人頭攢動。大眾的出現導致了文化的分裂, 先鋒派藝術和大眾文化截然對立。前者是為“選擇的少數”而存在的, 而後者則是大眾的消費方式。奧爾特加發現, 以前藝術從不流行到流行有一個逐漸轉變的過程, 但新藝術則注定是不流行的, 根本原因就在於它不是大眾的文化。

新藝術與大眾文化的對立, 不只是藝術與其受眾關係的體現; 奧爾特加更深入地從藝術與社會的角度揭示了新藝術的本質。他從以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為代表的新藝術出發, 深究了這種藝術形態與傳統藝術的根本區別:


新風格傾向於:


(1)將藝術非人化;
(2)避免生動的形式;
(3)認為藝術品就是藝術品而不是別的什麽;
(4)把藝術視為遊戲和無價值之物;
(5)本質上是反諷的;
(6)生怕被復制仿造, 因而精心加以完成;
(7)把藝術當作無超越性結果的事物。
(OrtegayGasset, J., "The De-humanization of Art", inW.J.Bate(ed), Criticism: The Major Text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Jovanovich, 1970, p.664)


奧爾特加所揭示的諸特征中, “非人化”(dehumanization)是最基本的特征。這個概念特指傳統寫實風格在新藝術中的消失。他曾比較了1860年代的繪畫和畢加索的作品, 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們生活於其中的那個熟悉的世界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陌生的、奇特的、甚至是人的想像力難以觸及的世界。

人們可以想像性地和《蒙娜麗莎》“相愛”, 可很難對《阿維儂少女》再產生同樣的移情。於是, 藝術和生活之間那種模仿的相似的關係喪失殆盡, 人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世界在藝術中已不再有立錐之地。

唯其如此, 所以現代主義藝術所采用的最基本的藝術風格就是反諷。藝術不是對日常生活的逼真摹寫, 它本身就是一種戲謔嘲弄。藝術不但嘲弄了現實, 而且同時也嘲弄了藝術自身。

奧爾特加深刻地指出: 現代藝術家不再模仿現實, 而是與之相對立。他們明目張膽地把現實加以變形, 打碎人的形象, 並使之非人化, 旨在摧毀藝術和日常現實之間的“橋梁”, 進而把我們禁錮在一個艱深莫測的世界中。

那麽, 現代藝術家為什麽要將藝術“非人化”呢? 奧爾特加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極有見地。在他看來,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西方現代文明的一種憎惡態度。這種藝術與社會的對抗, 其直接後果是藝術在現代生活中重要性的下降。


在傳統的文化中, 藝術是圍繞人類社會生活事務這一軸心運轉的, 而現代藝術由於非人化以及對日常生活的否定, 必然偏離這一軸心。奧爾特加的這個發現道出了現代藝術與社會生活的一種新型關係。

不過, 這個問題也可以從另一個方面來理解: 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這種距離, 恰恰是藝術反抗社會進而顛覆日常生活意識形態的前提。這種看法在法蘭克福學派的審美現代性闡述中體現得最為明確。

Views: 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