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愁是什麼,鄉愁是遊子對故鄉記憶的眷戀和思念,愁之所生者多元,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遊子之愁;有“偶閑也作登樓望,萬戶千燈不是家”的民工之愁;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文人之愁,有“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的士大夫之愁,不論哪種愁,其源益出於異鄉的孤獨,思鄉的愁苦和歸鄉的尷尬。“鄉愁”其實是“城愁”,是從鄉間走到城市里的那個群體在“愁鄉”,他們不光“愁鄉”,且因找不到融入感也“愁城”,“鄉愁”因“城愁”而生,“愁城”因“愁鄉”而起,“鄉愁”的完整意義應當是“城鄉之愁”,概而言之,“愁”出九脈,陷入“回不去的鄉村、進不去的城”的困境。

 

一愁 被城市一元文化包裹。身居水泥森林之中,擁擠的空間、阻塞的交通、汙濁的空氣、充耳的噪音,不勝其煩,不勝其擾,不勝其愁。城市人口的集聚,來自天南海北,每個人都承載著自己家鄉各具特色的文化走到這里,而這個陌生人社會需要的卻是用一元文化的模式來“化人”,讓所有在這個環境中生活的人必須去掉家鄉味,用這個被格式化的標準改造自身,適者才能生存。這種單一的文化對於從熟人社會走來的群體而言,是呆板的、單調的、生硬的、冰冷的,失去了鄉村文化的多元、自由、和睦、溫情的特性。“家家包鐵欄,戶戶裝貓眼。電話聊千戶,不與鄰家言”,是城市人現實生活的寫照。這種由鄉而城的兩種文化沖撞,自然產生“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的況味。

 

二愁 “小橋流水人家”的故鄉風貌何以得見。“誰不說俺家鄉好”、“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這是中華民族融化在血液中的傳統文化。故鄉不論貧窮或富有,落後或發達,是自己可以罵一千遍也不許別人罵一句的地方,家鄉的顏色、家鄉的聲音、家鄉的味道、家鄉的情調、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鐫刻在每個人大腦的“硬盤”上,不管身居何處,常會觸景生情,常於夢中浮現,這是有著幾千年農耕文化的中國人有別於其他民族的一種特殊情感,下至黎民百姓,上到達官貴人,不論官多大、多富有,大體如是。

劉邦雖然貴為天子,但也未能免俗,在當了十二年皇帝之後的公元前195年10月,回到故鄉沛縣住了20多天,天天大宴鄉鄰,並意氣風發地唱出了“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千古名句。每個從故鄉走出去的炎黃子孫,尤其身居鬧市者,思鄉念家自是情理之中,他們思念“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思念“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寧靜,思念“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閑適,思念“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然,那些住膠囊公寓,蝸居如蟻族的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尤其愁腸百結,鄉情倍增。電視里和各種媒體報道中“滅村運動”如火如荼,趕農民上樓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農村脫農”的謀劃一地比一地現代,似乎農村無農才算過癮了,那些人哪里知道農業文明是與工業文明、城市文明並行不悖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的三大基本載體之一,農村一旦脫農,任何文明都將滅亡。“滅村運動”喊聲震天,異鄉遊子心驚肉跳當屬自然。

Views: 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