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案例分析的目標——從故事到知識(2)

上述誤解的問題在於,只重視材料的類別,而非證明的邏輯。如果說,材料的作用是提供分析證據,那麼,就不應當以材料的類別劃分研究活動的性質,因為不同種類材料的相互印證,有助於結論趨於準確。

對研究工作而言,更重要的是對材料采取的分析邏輯,邏輯才是“系統分析方法”的內核。很多案例分析的水準不夠,不是因為沒有材料,而是因為缺少組織材料的科學研究邏輯。案例分析既可以運用定量材料,也可以運用定性材料,但無論使用什麼材料作為證據,都不應偏離社會科學研究的一般分析邏輯:觀察現象、描述特征、建立界定、比較類型、展示過程、分析影響、探索機制、尋求解釋、達到證明。 


即使是敘事社會學或敘事實證主義推崇的講故事方法,也需要對事態關係的因果性(起因或中間因)和情景的效用(實際發生的作用結果)加以挖掘。分析性敘述方法雖然主張“通過豐富性、前後關聯性和細節性得出理解”,但關鍵在於要“理解”什麼。

敘述不僅關注故事材料,也關注解釋和背景,即使對象是單個行動者的行為,也需要理清“順序關聯”,探討“互動模式”。這種方法強調,分析性敘述是兩種東西的結合運用:“包含經濟學、政治學中常用的分析性工具、和歷史學中常用的敘述方式”。

顯然,這些重視描述“故事”的方法,都不是在任意描述,而是運用分析工具、沿著分析邏輯、有目標和方向地展開故事,在基本原則上,它們都沒有離開這一主旨:以社會事實為證據,運用社會科學分析工具,推斷或求證社會現象之間的影響性關聯,特別是因果性關聯。

 

尋找這些關聯,有些基本邏輯是多種方法共有、共認和共享的。比如,在案例分析中,即使不是數據材料,在要素關係的認識方面,挑選、比較和排除,都並非可以任意,而是需要符合休謨的因果關係三要素——時空毗連、持續順序、相伴而生,並且不能違背密爾的求同和求異比較之基本法則。

這些經典分析法則,在今天看來,雖然在分析復雜性方面顯得不夠用(因而有其他更精致的方法發展出來),但它們仍然甚為基本:闡述理由、遵循邏輯、依靠根據,這些基本的原則,不僅是社會科學得以成立的基礎,同樣也是自然科學重視並堅守的原則。這意味著,在基礎層次上,案例分析不排斥科學分析的基本原則,相反,與其共享並遵守類似的原則。

正是因為這些法則的存在,案例研究就不是隨意的——它們是基於事實證據,對一系列原則(principle)、法則(law)和邏輯(logic)的應用。即使案例分析和定量研究有差別,這一差別也是在具體方法,而非基礎性的邏輯原則方面。但無論是什麼方法,只要是社會科學研究,目標都是產出有關人類行為或現象的知識。 


實際上,很多看似完全不同的事件或行為,背後具有相似的行為邏輯。指出這些邏輯的一般形態或範型,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而描述具體的案例現象或者細節敘事,都不過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

因而,將具體案例事實作為證據和將統計數據作為證據的用途一樣,目的不僅是為了講故事或展示數據,而是力求通過這些具體信息,挖出對一些基本關係類別、基本特征表象、基本行為範型的認識。這些“基本”方面是一種社會知識(social knowledge)。通過講故事發現這些知識(而非講故事本身),是社會科學案例分析的基本目標。

(收藏自《爱思想》平台 2018-11-14 )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