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攸青·藝術的創造思維與超越:德勒茲的「差異」理論之啟示(1)

摘要

「差異與重複」的理論是德勒茲著作《差異與重複》關於藝術表達與觀看之基礎觀點,本文主要尤其針對其中「差異」理論,對於藝術創造性思維與超越的啟示,了解相關論點,希望探究出其中啟示前衛藝術創造本質上應追求的重要方向。德勒茲強調要在一種單義性的普同存在觀點中,關注個性化的差異細節,透過非概念分類性的直接類比表達,並強調操作現場的探索,去測試並表現,這也應該是前衛藝術追求自由與超越的價值與目的。若是錯誤的誤以為單義性是將所有事物看作一樣,固執於再現相似性概念原則,其實並非德勒茲單義性與差異理論的真義,本文希望能對臺灣當前的藝術創作思維環境有某種省思作用。

藝術創造性的力量,不是來自於精神分析學的美學觀與符碼化的模式,而是來自死亡直覺與單義性的力量。本文針對前衛藝術提出三個至關重要的追尋方向,即:

一、是追求單義性解放的自由意志;
二、是無中介的差異感觸做類比表達;
第三、則是操作場域的感知與測試。

即便在此新科技世代裡,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理論,依然展現無比的啟示力量。


一、前言

藝術本質的創造與超越,是生命一種很獨特的感覺世界,藝術家能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美或感受,突破一般人視野的框限,跨出既有的疆界與範疇。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形容畫家捕捉對象的視覺存在,會忘卻世俗中的前提,「依賴著整體的可見性」,透過身體直覺可見性的運作,如現代派所為,總是能擺脫許多既有的束縛「魅影」,「在人們習以為常的觀看方法之外,他們添加了許多原本音階上所聽不到的音符」(Merleau-Ponty 2007: 88-89) 

然而,究竟藝術這種獨特的超越創造性的質素為何?這類關於藝術價值本質的問題,原本就是一個非常難以界定的概念,尤其在後現代思維的不確定因素的論點之影響下,使得這問題更是複雜難辨。陳瑞文 (1998:1) 曾提及,在歐美的文藝復興運動與現代主義運動時期,人文精神乃是藝術宣言的重點;而從「60、90年代所展開的前衛藝術運動,⋯⋯則建構了歐洲工業文明裡最具批判性的藝術現代性。」但同時卻也造成了「當代藝術理論的困境」,正如法國理論家吉姆內茲 (Marc Jimenez) 所示,藝術疆界消失後,何謂藝術的定義不再明確,形成藝術價值認定的危機。原因包括媒體科技藝術氾濫、慣常的以武斷之批判模式埋葬前面的藝術形式、不協調性格成為常態、物化傾向等,使得藝術表現失去了人文意涵,加上商業消費文化、市場、文化體制、大眾傳媒等的非專業與利益導向,更使藝術價值的詮釋出現一種無力感。 


不僅如此,加上某些藝術研究理論的新興方向,也使原本藝術領域的本源價值的焦點失焦,藝術價值的判斷更加困難。藝術價值的思想,直到現代主義為止,其實是比較單純的狀況,思羅斯比  (Throsby 2003: 35) 曾提到,當時「一件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擁有美學、藝術或文化價值的內在特質,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但這個討論範疇後來被質疑其所謂絕對價值的判斷。於是,當後現代新的方法論強調了一種相對主義取代古典絕對主義後,將不確定性帶進了文化價值的概念時,「來自社會學、語言學、精神分析學等新的方法論,已對傳統理想造成了挑戰。」卻也造成了某種「價值危機」。
 


於此,而今藝術創造環境的兩大問題包括:

第一、將藝術固著在強烈物種主體領域歸屬的武斷批判性幾乎成為常態,使藝術表現失去人文意涵;

第二、藝術或文化價值的內在特質被忽視,來自社會學、語言學、精神分析學等新的方法論,使得藝術本質的探討被弱化。

(本文作者为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 原载《現代美術學報》第 29 期,2015年)

Views: 7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