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乾《北京城雜憶》九、遊樂街

說起北京的魅力來,我總覺得“吸引”這個詞兒不大夠。它能迷上人。著名英國作家哈羅德·艾克敦三十年代在北大教過書,編譯過《現代中國詩選》。1940年他在倫敦告訴我,離開北京後,他一直在交著北京寓所的房租。他不死心呀,總巴望著有回去的一天。其實,這位現年已過八旬的作家,在北京只住了短短幾年,可是在他那部自傳《一個審美者的回憶錄》中,北京卻佔了很大一部分篇幅,而且是全書寫得最動感情的部分。 

使他迷戀的,不是某地某景,而是這座古城的整個氣氛。 

回想我漂流在外的那些年月,北京最使我懷念的是什麼?想喝豆汁兒,吃扒糕;還有驢打滾兒,從大鼓肚銅壺裏倒出的面茶和煙熏火燎的炸灌腸。這些,都是坐在露天攤子上吃的,不是在隆福寺就是在東岳廟。一想到那些風味小吃,耳旁就仿佛聽到嘩啦啦的風車聲,聽見拉洋片兒的吆喊:“脫昂昂、脫昂昂”地打著銅鑼的是耍猴兒或變戲法兒的。這邊兒棚子裏是摔跤的寶三兒,那邊雲裏飛在說相聲。再走上幾步,這家茶館裏唱著京韻大鼓,那邊兒評書棚子裏正說著《聊齋》。賣花兒的旁邊有個鳥市,地上還有幾只籠子,裏邊關著兔子和松鼠。在我的童年,廟會是我的樂園,也是我的學堂。

 

近來聽說有些地方修起高爾夫球場來了,比那更費錢更佔地的美國迪斯尼式的樂園也建了起來。我想:這是洋人家門口就可以玩到的呀,何必老遠坐飛機到咱們這兒來玩?比如我愛吃炸醬面,可怎麼我也犯不著去紐約吃炸醬面,不管他們做得怎麼地道——還能地道過家裏的?到紐約,我要吃的是他們的漢堡包。最能招徠外國旅客的,總是具有民族本色的東西,而不是硬移植過來的。 

聽說北京要蓋食品街,這當然也是從旅遊著想的。然而滿足口福並不是旅遊者最大的、更不是唯一的願望,他們更想體驗一下我們這裏的遊樂——不是跟他們那裏大同小異的電影院和劇院,而是有特色的民間藝人的表演。比起烤鴨來,那將在他們心目中留下更為深刻、持久的印象。

 

去年,我到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法蘭克福。老實說,論市容,現代化的大都會往往給我以“差不多”的印象,三天的逗留,使我至今仍難以忘懷的卻是在萊茵河畔偶然碰上的一個帶有狂歡節色彩的集市。魔術團在銅鼓聲中表演,長凳坐下來就有西洋景可看。兒童們舉著彩色氣球蹦蹦跳跳,大人也戴起紙糊的尖尖的醜角小帽。我們臨河找了個攤子坐下來,吃了頓剛出鍋的法蘭克福名產:香腸。到處是五光十色,到處是歡快的喧囂。我望著萊茵河,心裏在想:高度工業化的德國居然還保留著這種中古式的市集。同時又想,即使光為了吸引旅遊者,北京也應有一條以曲藝和雜技為主體的遊樂街呀!

Views: 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