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寧波灘簧土名叫做“串客”。最初原是農民們自己扮演自己欣賞的,現在雖有許多靠灘簧吃飯的人,住在鄉間,所謂“串客班”,有許多還是非職業的組織。
“串客”自清末便入禁例,原因是它“誨淫”。但禁盡管禁,演還是演。東錢湖西岸幾個漁民村落,每逢漁汛過後,打魚漢子回家歡樂的時節,演起“串客”來,一個村落,常接續演至幾十天。有許多地方若房屋遭火,火後須以“串客”謝火神,儼然一種成規。大概愈是所謂“不開通”的地方,演唱的愈多;開通地方,士紳多,警察易到,就演唱也只好偷偷摸摸地秘密進行了。年青的種田漢子,他們不但愛聽,且有許多想上臺唱給他人聽。趁閑暇學腔調,學姿勢,背唱辭,背“向口”,和他種戲迷沒有兩樣。他們利用著一點點的識字能力,從五六個銅子一冊的唱本上,學習戲中辭句。唱本中別字簡字俗字滿眼都是,他們全從聲音上去領會,論了解,卻比任何“讀書人”都迅速。
“串客”在形式上是一種戲劇;唱起來也用戲臺,也有後場;不過比較大戲,那是簡單多多了。通常四口“稻桶”翻轉來,鋪上幾塊板,便成戲臺了。演戲的,至少兩個人,多則五六個也夠了。後場通常三個人。腳色以一旦一丑(丑或名生)為基本。旦丑俗稱里外口。里口須裝尖嗓子,外口又叫做“花”,扮相有時為花臉,有時為小生。丑旦之外,有老旦與“刁”(小旦),這是配角。配角總名叫“襯”。襯有上場不上場二種,上場的當然是個實在腳色,不上場的則由後場兼代。後場開口的,有時也稱作“內”。一個“串客班”上場人馬少的三四個,多的十多個,數起來以一丑一旦為單位,如說“八花八旦”,那是最盛的班底了。
演唱的時候,沒有背景,道具也極簡單。舊戲中符號式的動作,在灘簧也是一樣地使用著的。扮相隨其所代表的人物而異,(但大概不出這幾種人,女的是閨女尼姑,丫頭,男的是書生、浪子、小販),臉上粉墨,大概和皮簧戲差不多。服裝都是時裝。
戲辭可分為唱白兩種。唱辭以三字句七字句為多,但也有長至十余字的。它是灘簧中較重要的部分,分量多,而大段的唱辭又最能引動聽眾的興趣。這大段的唱辭多半出於丑角口里;大概每出總有一二段,多的有三四段(如《十弗許》),長的有三四千字(如《借還披風》)。唱辭並無定式的唱譜,只是每句長短的時間的限度,每句開首和煞尾有固定的唱式,同時在必要的地方都押韻。一段開首處,有一次停頓;通常開首有二胡相伴,至停頓後便給奏一段過門。
停頓時大概拖長末尾第二字的字音,不過時間並不長(如《馬浪蕩》丑上場唱“桂子花開八月啦——黃”)。但短段常沒有開首的停頓。一段末了的地方,例有末尾第二字的拖長唱,時間較長;這時候便接上二胡的過門。
唱辭就本質說,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故事以內的,一種是故事以外的,前者必須照唱,後者可以增減變換。故事外的唱辭,多是不相干的材料所組成,我們可以稱它為“時飾的唱辭”。“時飾的唱辭”可以隨意變花樣,但常是群眾所最愛聽的。其次說白口。白口亦有故事內的與故事外的兩種;前者是唱本上固有的,後者則是臨時加入的“插科”。
“後場”通常在戲臺的後部。它的任務除了替不出場的人物發聲之外,便是奏弄樂器。“串客”所用的樂器很簡單,只有二胡、小鑼、板鼓幾種。
寧波灘簧的種數,據尋常所見的名目計來,約在五十種以上。不過有一種分為幾種的(如周老龍),有一種而有幾種名稱的(如徐老增算命)。此外有許多以唱時新小調為結尾的灘簧,情節結構都極簡單而雷同,名稱多半有個“賣”字在首,如《賣石榴》、《賣橄欖》、《賣佛手》等,只要換一樣賣的東西,便有一種名稱,所以說名稱可以多至無數,而論內容,只可算一種。
每一種里面都包含著一個簡單的故事。這些故事我曾把它分析成五種典型,一是鬧著玩的,二是敘私情的,三是勾誘異性的,四是談名禮的,五是模仿日常生活的。不過論分量,二三兩種最多,論趣味,也以二三兩種最見精彩。男女的私情簡直可說是“串客”的“靈魂”。但是這種私情大體說來是粗野的、平凡的,或者也可說是惡俗化了。雖是“文質彬彬”的小生,說起話來,赤裸裸地什麽穢褻都不避,尤其是所謂插科,動不動便說到情欲上去(無怪道學先生們一心要把“串客”除滅了)。這是一點。其次,“串客”是一種重“遊戲”的戲,它的收場總是喜劇的。戲中到處都是滑稽的言辭和動作,有時明明是個嚴肅的場面,表演的人,還使用著引人發笑的插科。油腔滑調,無微不至,同時,上面說的故事外的歌辭與白口,在戲中地位常比幫事本身還重要,它的分量也常超出幫事內的言辭幾倍。再就演者與觀眾的態度來說,他們可以不顧情節,或竟不要情節,只要大家開心發笑,便算滿足了。最後“串客”是民間的戲:它是由民眾造成,為民眾所培養,為民眾所享受的,它所描寫的,常是民眾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大概從來源上,它隨著若干“才子佳人式”的成分,但現在是面目全變了,它已經變成極粗俗的東西了。
說起來源,我們沒有確切的證據可以證明“串客”是怎樣發生怎樣養成的;但大概的推測起來,它的根源是蘇灘——是蘇灘中的“後灘”,不但有許多名目相同,油腔滑調的演法彼此相差無幾,“才子佳人式”的內容,也當是它的老祖宗昆戲的遺物。不過它流落到鄉間,和山歌結在一起,變成山歌的戲劇或戲劇的山歌了。
載第2卷第8期(1935年7月5日出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