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復彩《禪的故事》曹山本寂

悔洞宗的開宗人洞山良價年老臥病在床時,有一個年輕的弟子前往探望。弟子伏在老師的床頭天真地說:“想不到老師這樣的人也會生病,這世上是否還有不病之軀呢?”

洞山良價是一個天才的教授,從不放過一次應機教化的機會,便回答他說:“有啊。”

“那麼,不病之軀是否能看見老師呢?”

洞山對這位弟子超常規的思維一向是很看重的,洞山便也用超常規的思維來回答說:“當然是我在看他了。”

弟子緊接著說:“不知老師看到了什麼?”

“當我在認真觀看的時候,就看不到病了。”

多麼奇妙的對話,多麼默契的一對師生。好多年後,當洞山圓寂之後,這位弟子繼承了洞山的禪風,將老師的《五位頌》作了更全面的補充,而成《五位君臣法》,從本體、現象、妙用三方面去認識天地萬物,被認為精神貴族的中國禪宗曹洞宗因此而形成。

這位弟子,就是曹山本寂。

據說本寂出家前是學習儒家義理的,19歲那一年,他在家鄉福州靈石山出家,25歲這一年,他與他的老師洞山良價歷史性地相會了。

這就注定了他們要有一番偉大的成就。

當時洞山問他:“你叫什麼名字?”

本寂說:“我叫本寂。”

“呵,你這個寂,是死亡的意思嗎?”良價說。

“那我就不是本寂,”本寂說。

禪宗認為,名字只是一種假設,沒有真實的名份。本寂的回答,說明他已經對慧能的“無相”說早已爛熟於心,這令洞山十分滿意。洞山覺得,只要好好教化,眼前的年輕人將來就有可能成就一番不凡的事業。從此,洞山讓他隨侍在自己的身邊,隨時加以教益。

好多年後,本寂決定離開自己的老師,到另處開辟道場。臨行前,洞山問他將去哪里,本寂說:“要到那不變易的地方去。”

“不變易處,豈能去呢?”

“去了也不變易。”

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都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而發展之中,如果要說有什麼不變異的,那就是佛性了。因為佛性是永遠不會變易的,永遠都處在虛空而絕對的真理的狀態之中。本寂這樣一說,他的老師當然也就放心了。

本寂離開洞山後,先是去了韶州曹溪,拜謁了他仰慕的一代禪宗巨匠慧能的靈骨塔,後來,他來到江西臨川的一座山上,山本無名,本寂因仰慕曹溪慧能,便將此山命名為曹山,從此以後,本寂的命運便與這山連在了一起,人們習慣於稱他為“曹山本寂”。

禪宗認為,佛性人人自備,自家即有,反對向外尋求。然而一些人卻總是守著自家的寶山而終年不識其寶。他來曹山不久,即有一位叫清稅的僧人前來求教。

“我孤獨清貧,請老師賑濟。”原來是一個來尋求佛法的人,可憐他竟然覺得自己一點佛性也沒有,他希望這位大德高僧能給他一點佛法,能開啟他一點智慧。

本寂喊道:“大德!”

那人立即應了一聲。本寂知道,此人還是識得自己的,只是不識自家的本性而已。於是便譏諷他說:“泉州白家的三升酒多昂貴啊,可你吃了居然還說沒有沽唇,真是豈有此理。”

那僧人摸了摸自己的嘴唇,終於明白,自心即佛,本來具有,何必守著金山去要飯呢?

這樣守著寶山不識寶的還大有人在。一次,又一位極不自信的僧人前來問法,僧人說:“古人一直都說佛性人人自有,請問和尚,像我這樣的人是否也有呢?”

本寂讓他伸過手來,然後就扳著那人的手指數著:“一、二、三、四、五,足數!”

本寂給了這僧人信心,也給了這僧人自信,就像每個完好的人都有五根手指一樣,對於佛性問題,這可憐的僧人並不比別人少一絲一毫啊。

Views: 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