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陶行知未來得及系統地研究美學理論,但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一直提倡用“美”來育人,即是美育。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先進之處,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之處。
陶行知的美育思想特點之一是認為美育既是手段更是目的。當今在教育改革中,人們都在呼喚美育,提倡“以美育人”,就是通過美育促進德、智、體的全面發展。但這僅僅把美育當作手段或工具而已,而陶行知的美育思想還提倡“以美立人”,要“創造真、善、美的活人”(引自《陶行知教育文選》298頁),這說明美育既是手段也是最終目的,德智體美勞的和諧發展,就是創造真善美人格的具體要求。
(Source:MR.TRIANGLE @ Behance)
陶行知的美育思想特點之二是指出了生活教育目標是創造美。陶行知在《創造的社會教育提綱》(引自《行知研究》1990年第3期,以下簡稱《提綱》) 中,提出了“教育下凡、藝術下凡、科學下凡、哲學下凡”,這樣才能達到“生活教育”的理想境界是創造美。
其一,是創造美的人民。一方面,按照陶行知的觀點,我們的教育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這裏講人的價值,首先是人民的價值,其次才是個人價值。一切科學知識與發明是歷代人民群眾創造和積累的,正如《提綱》指出: 最初發現“北京人”的是工人,最初發現“黑石頭”的是工人,要“承認民眾有力量,且有創造力”。個人的價值是站在巨人(人民群眾) 肩膀上才顯示出來。同樣,人民群眾用勞動創造了美,即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既然勞動創造世界,也創造了美,那麽也應使人發展得更完善,讓美回歸到人民群眾的自身。另一方面,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由於人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就與動物區別開來,但人性中仍有擺脫不了的獸性,關鍵在獸性的程度上。由此,針對人性的特點,《提綱》指出任何人都要“跟民眾學,和民眾站在一條戰線,改造民眾,改造自己,改造世界。”在文明進步的社會中,人的身心的發展,主要是通過社會生活或“大教育”來實現的,這就決定了生活教育的目標是創造美的人民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其二,是創造美的社會。“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即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原理,又是教育為創造美的社會制度的思想基礎。根據“大教育”觀念應把教育擴展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對於每個人說,要求終身學習,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形成一個學習化社會的理想狀態,走出一條“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的社會發展道路。我國人民,在政策指導下,借鑒陶行知關於鄉村教育要“與農業攜手”及“科學下嫁”的教育思想,從實踐中創造了“農科教結合的新形式,把文化與科學技術送到千家萬戶,提高了生產力,使農村走上了集體致富的道路。這是教育為創造美的社會的一種新的試驗。我們只有充分發揮“生活教育”創造社會美的功能,才能達到“鄉村美化,都市美化,中國美化,全世界天化(引自《文選》331頁) 的遠大目的。這不是奢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人們必要的從業時間也必將減少,諸如科學、文學、藝術、體育等也將成為人們閑暇時的審美對象,這就必須有審美的頭腦、眼睛、耳朵等器官,才能有價值的利用閑暇。人的審美能力,要通過美育,才能不斷提高,以適應人們精神生活對美的要求,從而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更有利於社會的和平與發展,以達到人類社會生活和諧美,即人的生活藝術化。發現事物的美是人對世界的一種審美關系,而藝術就是一種創造的美。這種藝術創造,能充分發展人的精神力量。
美育途徑是什麽? 人如何按照美的規律塑造? 這是美育的實踐問題,就要認識到美對於人不單表現在藝術中,也表現在實踐生活的一切領域。陶行知認為,美育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通過藝術教育達到美育的目的。藝術的出現是人類審美經驗長期積累的結果,它成了美的集中表現,如在中小學開設的音樂與美術課是美育的基礎學科,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審美感情具有它的生物學前提,最主要的器官是眼睛和耳朵,在這方面音樂與美術最能訓練人感官具有聽懂音樂的耳朵和欣賞美術作品的眼睛,那藝術美才能滲透到人的心靈,再產生新的美感與情趣。所以陶行知說:“音樂是大眾的心靈的呼聲。大眾歡喜唱歌,那是無可懷疑的。每一個大眾的心靈裏都潛伏著音樂的種子”(引自《陶行知全集》卷三,94頁),同時又指出:“唱歌是最能啟發人的心靈,也是最厲害的迷魂湯。從前的宗教和現在的法西斯都用唱歌來麻醉人...在我們提倡用大眾歌曲來喚醒大眾的時候,說不定有人也想用假的大眾歌曲來叫大眾再睡覺,睡到亡國再起來。我們一定要留心這種麻醉的策略······大眾的時代快要到來,小眾的靡靡之音應該走開”(引自《全集》第三,99頁)。從以上論述中更說明,不要誤認為凡是音樂就是藝術,就是美的,只有那些具有“美的觀念”的人才能掌握住藝術,且通過音樂才能達美育的目的。音樂如此,美術也同樣。陶行知要求美術工作者要“畫出老百姓的好惡悲歡,作息奮鬥,畫出老百姓之平凡而偉大”(引自《全集》卷三,528頁)。這說明美育是離不開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審美感情。
其二,通過生活環境之美以陶冶人。這是因為根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過什麽樣的生活就有什麽樣的教育。因此,美的生活,美的環境,對人起到潛移默化的美育這效果。陶行知說:“曉莊不是別的,只是一個‘人園’,和花園有相類的意義。我們願意在這裏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現出各人本來之美,以構成曉莊之美”(引自《全集》卷二,214頁)。他又說過“我們要教整個的環境表示出藝術的精神,使形式與內容一致起來······陣有陣容,校有校容。” (引自《全集》卷三,442 頁)。由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優美環境育人的戰略意義。
其三,通過各門學科滲透美育。這是因為審美感情也是一種精神的享受能力。為了產生審美感情,除了第一信號系統的感覺外,還必須具有第二信號系統的精神感悟。審美感情的辯證法在於一方面要求具體可感知的形象,另一方面它要求精神能力、聯想能力和以語言文字為中介的能力。人們對美育的一個錯誤觀點是認為美育即是藝術教育。美育涵蓋了藝術教育,但藝術教育不等於美育。當今的美學理論研究極大的拓寬了美育的領域,我們不能把美育局限在藝術教育與欣賞的範圍內,不僅各科教育如語文、數學、物理等都與美有關,而且是把它波及到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如陶行知說的:“燒飯是一種美術生活。”可見範圍之廣了。因此,生產勞動和社會改革的實踐中都存在美,關鍵在教育思想上要有美的觀念,就能去發現美,創造美,並把它滲透一切教育活動與各科的教學中。(刊安徽《教育咨詢》1996年7、8期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