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遠·作為一種空洞想像的“鄉愁”

在人口大遷移的時代中談論美好的和令人留戀的“鄉愁”, 實際不過是文學性的詩意想像。在實際生活中, 遷移流動本身是個人和家庭實現其發展的理性決策。他們正是對於流出地生活困境的不滿, 以及對於流入地生活的向往而遷移。人口遷移是天然地拒絕對故土留戀的“鄉愁”。遷移流動人口比較著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生活、福利差距, 多數人是不會有所謂的故土依戀, 他們有的是對脫離農村貧困生活的滿足。而那些在農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員和期待著離開貧困鄉土的勞動者, 也不會有多少對於田園生活的欣賞, 而有的是通過遷移實現自身成長的憧憬。勞動者在遷移過程中, 離開當下鄉村落後的小農生活形態, 實際上是個人追求發展、追求現代性的理性選擇。

遷移者實際上並沒有所謂的鄉愁, 考慮到城市更充分的就業機會、更良好的教育設施、公共服務水平, 更好的生活治理和醫療健康水平, 遷移進入城市仍然是遷移的首要選擇。他們在城市穩定居住和穩定生活以後, 不少遷移者也會將其家庭成員進行跟隨性的遷移, 離開農村, 在很多時候是一種“成功者”的證明。不少返鄉的人口, 往往在通常意義被認為是“失敗者”, 則進一步顯出並沒有那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感慨。特別是隨著新生代遷移人口和第二代遷移人口的增長, 鄉愁會更加薄弱。如果說第一代遷移者在城市失業以後可能會返回農村地區, 第二代移民實際上即使沒有了工作也不回到農村。所以“鄉愁”不過是一種空洞的想像, 而並非遷移者生活的真實。

從另一個角度看, 鄉愁也是與遷移者進入城市的深度相聯系的。“鄉愁”表現出了遷移人口的身份認同。如果一個遷移者具有很強的“鄉愁感”, 實際上意味著他仍然具有很強的故土依戀, 意味著他和城市仍然有著相當的疏離。如果一個遷移者已經很強地融入城市, 成為了城市的一分子, 應該認為他具有越來越小的故鄉依戀。甚至從極端的意義看, 一個實現了市民化和社會融合的遷移者實際上沒有所謂的“鄉愁”, 因為他本身已經不是故鄉的一員, 又談何為思念故鄉而生出的愁緒呢?

遷移者具有更低的社會融合, 那麽他們的返鄉可能是回家, 而如果他們在流入地社會已經有很強的社會認同, 他們返回流出地可能主要是探望父母。從這個意義上看, 鄉愁感不過是反映出遷移者在城市社會中更低的社會融合。

(作者為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2018年02月28日 新華日報)

Views: 9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