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潼關:尋找峽谷與陜州(上)

修建三門峽水庫被拆毀的縣城有五座,其中多數是因虛高的水位線,是被現世的建設熱情、大幹快上的河“乾淹”的。

人們都知道陜西。

陜西省名的由來是什麼?

古代“陜”通狹、通峽。黃河在中條山和邙山、華山間形成的大峽谷中蜿蜒流過,這里自古以來為中國東部與西部的要隘通道。陜西即地處黃河峽谷以西。

你可以不愛這窮山惡水,但對這片土地你不能不懷有敬意,你不能有任何輕慢。這里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從三門峽到禹門口,有多少自然和人文景觀,有多少文物古跡。

約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前,人類祖先的居住與生活就與河相伴。公元前2113世紀,這里就是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公元前390年,秦國在這里置陜縣,即後來的陜州。

陜州古城始建於西漢景帝年間,至今已有2000多年。其城址在現在三門峽市區西端3公里處。這座瀕臨黃河的城池,形勢險要、規模很大,景致極佳。古代就有“四面環山三面水,半城煙樹半城田”之說。據說周文王之弟如公曾受封此邑,教民於甘棠樹下,民感其德,建祠紀念,所以陜州又稱“甘棠舊治”。這可是一幅格調高逸的油畫——黃河、甘棠古樹與一座城市,真是和諧的組合。

“甘棠舊治”,不再是水利或者文化的概念,而是組成民族基因的一部份。通過對這些基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我們來自何處。

歷史上有名的夏商征戰、周召分陜、假虞滅虢、秦晉之戰等,無不見證於陜州古城。這里歷代兵事頻繁,城池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一直是州郡和縣治的所在地。由於地處進出中原的咽喉地帶,為兵家必爭之地,各個朝代都派能員幹將治理。城西是太陽渡,城北是萬錦灘。城內有羊角山,還有鐘鼓樓、寶輪寺、文廟、禹廟、召公祠、石牌坊,和以及大量明清時期的古民居。


兀然聳立在黃河之濱的寶輪寺三聖舍利寶塔,是陜州老城東南隅僅存的“標誌”。

寶輪寺始建於唐代,塔為金大定十七年造,距今已有800多年。此塔平面方形,共13層,高26.7米,外形仿照唐制,內部結構則承襲宋塔的建造方法,是融合唐宋密檐式塔和樓閣式的藝術特點和結構方法,而創造出的一種新的塔式。塔內有塔心室和磚砌梯道可以登臨眺望。寶輪寺塔與蒲州的鶯鶯塔,同是我國四大回音建築,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與長江三峽中的被三峽工程淹沒的古城奉節相仿,陜州也是一座詩城,可以說,是“唐詩之路”的一個起點。

中國古代官員多作家詩人,其人文素質之高、人文精神之盛在世界各國無出其右。當他們踏上通往京城帝都之路,一掃旅途勞頓,詩情如潮湧流。無論春花還是秋月,無論騎驢還是擺渡,無論愁苦或者喜悅,都能入畫賦詩。

唐太宗李世民春日遊歷陜州,迥望原野河川煙霞村樹,即信筆寫下了《陜州詠》。後來韓愈、杜甫、柳公權、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杜牧,以及宋代的司馬光、王安石等都先後遊三門峽、走棧道、過陜州。唐西臺侍郎上官儀、昭容上官婉兒的故居在城東北隅的上官巷。杜甫的名篇《石壕史》即寫於潼關至陜州的石壕村。

公元1960年,三門峽水庫大壩蓄水,陜州傾城居民搬遷,古城屬於“清庫”之列,房屋全面被毀,繁華的市井頓時變成了一片空曠無人之地,惟有狐兔出沒。

近年,想起要搞旅遊,記起陜州城其實從未沈入過水底,遺址尚在,於是重新被辟為風景區,修復古塔、石牌坊。依稀可辨的古城輪廓和殘址,展示著一種鮮烈的美,默默地訴說著苦難滄桑。目睹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感極而悲。現代中外水利“大師”們,就沒有一點自責與愧悔麼?

Views: 10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