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毅靜 丁鋼:別樣的歷史敘事(下)

在敘事研究中,時間是一個重要指標。[12]從影像的角度來看,它是由許多設定的場景組成,是生活的戲劇化再現。簡言之,這些通過剪輯的鏡頭組合表現出電影時間的流逝。這種時間很少會和我們經歷的時間步調完全匹配。除了場面調度鏡頭之外,大多數經過剪輯的鏡頭段落都操縱真實的時間。一旦從一個鏡頭切換到另一個鏡頭,就有機會改變真實的時間歷程。對於導演而言,改變時間是因為要創造一個戲劇性的故事,在這個故事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只有對推進故事發展有用的時間會被保留下來,其他將會被拋棄。導——14演可以加快時間、減慢時間、停止時間,或者攪亂時間,甚至可以使時間回到過去或者進入未來。
如在《新中國教育紀事》第一集《大眾教育》(2008年)中,全景鏡頭是1949年12月23—31日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在短短2秒鐘的靜幀畫面中,字幕出現:


中華人民的教育歷史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

《共同綱領》第四十一條,提出了文教政策新民主主義的教育。

這段文字非常清晰地傳達了一個重要的教育事件: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教育”的文教政策。透過這一事件,新中國的許多教育改革已悄然發生了。這條信息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涵括了各種靜態的照片、文章、政策,動態的圖像、聲音、故事。通過這一節點可以追蹤不同時期的事件、人物或社會間關系。又如在《高三》(2005年)里,有兩條線索交織,一個是生活流、另一個是心理獨白,這種獨白沒有采用解說詞,而是用林佳燕的日記來串聯的。這種對時間的調度也是對影片節奏的把控。

紀錄片本身如此,因而也構成了教育影像研究的重要方法維度。

通常在傳播學中,習慣將紀錄片分成三角形結構,即制作者的故事、影片本身的故事、觀眾的故事。通過不同的結構之間相互的張力,凸顯紀錄片的意蘊。在傳播學的術語中,這是紀錄片的“嗓音”。這種“嗓音”能夠傳達觀點,也能夠創造情境或者表達見解。換言之,紀錄片是試圖憑借其論點或者觀點的力度及其“嗓音”的感染力和權威性來說服觀眾的。

因此,如果要達到紀錄片表達的深度,拍攝采取的視角就顯得非常重要。通常平視的視角,是保守而又常使用的一個角度。作為一種平民主義的視角和方法,平視生活成了當下大部分紀錄片遵循的基本準則。它可以包括多重視角,或是采取多種形式,如觀察、對話、走近人物和現場、介入事件等,如通過對象的訪談還原教育現場並揭示意義。不論是其中任何一種形式,目的都指向一個——追求客觀、真實的效果。

以對話為例,推出當事人的訪談是紀錄片的常規操作手法之一。這些訪談也許是被訪談者深思熟慮的結晶,也許僅僅是面對鏡頭時的矯情之語抑或激憤之言。可是,無論哪一種,如果其中的信息有誤差、有矯情、有故意的扭曲,那還是歷史或事件的本來面目麽?哪怕當事人有力求客觀、準確的主觀意願,然而,時過境遷之後,他們所言說的,還是當初的歷史當初的感受麽?

如此推論,即使是紀錄片,所還原的也可能是“第二歷史”而已。由此,帶出另一個問題:作為第三方的主創人員,因為站在“他者”的立場,都有自身的價值判斷,並且不可避免地將之鏤刻進自己的作品之中。[13]這種“再創造”還是事件的“本真”嗎?

所以,在研究中我們需要明白:由於當紀錄片在制作過程中已經就是在寫作“歷史”,當這種寫作本身作為一種獨特的方式時,歷史也就呈現為一種制作人與當事人的“對話”,而只有將各種“對話”加以仔細地梳理和剖析,教育的真相才能得以呈現。

由此,我們還需要運用所謂“變熟為生”的文化人類學方法,一方面在進入現場時尋找一個個可以沈浸其中的教育場所和片段,另一方面需要從浩渺的鏡頭語言中抽身而出,闡述從中獲取的教育意義與對教育事件和問題的理解。

總之,運用現存的各種來源的歷史影像資料,是試圖在教科書和文獻資料的夾縫中窺視歷史的另一鮮活面容,循序漸進地牽引讀者用影像回望歷史年輪,去復原一幅幅記憶里的教育圖景,將中國教育中重要的、有意味的教育現場和事件以“影像記憶”的方式敘述,利用影片來推動對過去的思考。因為,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將百年中國波瀾壯闊的教育歷史篇章寫得更為生動形象、趣味盎然。


參考文獻:

[1]陳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物質世界的復原[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巴讚.電影是什麽?[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3]JillGodmilow.HowRealIstheRealityinDocumentaryFilm?InConversationWithAnn-LouiseShapiro[J].HistoryandTheory,1997,(4).[4]單萬里.紀錄電影文獻[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9.
[5]比爾·尼可爾斯.紀錄片導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33.
[6]韓鴻.民間的書寫:中國大眾影像生產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8.
[7][8]彼得·伯克.圖像證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4、222.
[9]White,Hayden.HistoriographyandHistoriophoty[J].TheAmericanHistoricalReview,1988,(5).
[10]丁鋼.教育經驗的理論方式[J].教育研究,2003,(2).
[11]丁鋼.聲音與經驗:教育敘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94.
[12]詹妮弗·范茜秋.電影化敘事[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1.
[13]克斯汀·海斯翠.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制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序言.

[作者簡介]毛毅靜,華東師范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講師、博士;丁鋼,華東師范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教授(上海200062)(收藏自2016-10-11愛思想網站)

Views: 8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