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2015年是“一帶一路”倡議進入推進期的關鍵之年。“一帶一路”受到了國內及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百度上與此有關的詞條高達759萬。“一帶一路”的故事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際受眾,如何把“一帶一路”故事講得精彩,講得打動人心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問題。
一、努力完善“一帶一路”的外宣工作
針對“一帶一路”的外宣工作,目前我國有很多高校、媒體紛紛成立“一帶一路”智庫,但在成立之後沒有產品內容的輸出。主要表現為兩點:第一是產品不夠,特別是原創性的產品不夠。第二是產品的輸出不足,沒有轉化成國際語言。
有些新聞媒體在做嘗試,甚至對“一帶一路”進行專題研判,這是可喜的現象。但問題在於這些機構成立了研究院之後,大家在起步階段都在做重復性建設,都是研究沿線國家的地理、歷史、宗教等基本情況,或是圍繞區域、國情、國別、投資風險做研究。如果國內研究機構能夠共享資源,大家就不需要做重復性工作,而是要做往巨人肩膀上踏一步的事情。
現在成立了一些“一帶一路”的聯盟。這是一個趨勢,但目前效力還是有限。我們亟需做的是孵化出研究“一帶一路”的真正的大家和高端智庫。筆者個人感覺這一兩年來,真正研究“一帶一路”的人不超過二十個,這是不行的。
這裏所謂的“真正研究”有兩個限定標準:第一,你是不是上路了,是不是在中國的沿邊省份和“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走。“一帶一路”是需要打通“己學”和“彼學”的。有些專家知道“己”,有些專家知道“彼”,但真正都打通、了解“己學”和“彼學”的少之又少。第二,所做的研究能真正影響和完善政策,對“一帶一路”的發展有實質性幫助。
所以筆者認為完善“一帶一路”的外宣工作,需要從兩點上發力:第一,避免重復建設,共享資源和知識;第二,針對研究人員多但真正意義上的“一帶一路”專家太少的現象,應該發揮高校、研究院特別是企業的力量。有導向性地聚焦“一帶一路”建設,通過聚智、聚焦,我們的制度性話語權才有可能產生。
此外,媒體和學者也要互動。國內有人說“一帶一路”不等同於馬歇爾計劃,但有人又興奮地把亞投行比作美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這就屬於沒有把問題搞清楚。“一帶一路”究竟是什麽,我們中國人得想清楚。我個人認為“一帶一路”不是政治經濟學,甚至不是地緣政治學,而是文化經濟學。一說到地緣政治學就有人會擔心,擔心撬動地緣板塊,會讓人覺得這背後有大國動機、戰略企圖,而這是不利於我們的。
非常強烈地希望媒體和學者就“一帶一路”的性質達成共識:它是文化經濟學。對內我們可以講文明的崛起,對外我們要定位到文化經濟學。基於這樣的觀點,我們要從兩個角度解釋“一帶一路”,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事件,更是一個文化事件。中國人在經濟上要共享、共建、共贏,在文化上要引起共鳴,要為解決全球和平與發展難題貢獻中國思路和中國智慧。
二、及時糾正“一帶一路”的錯誤認知
“一帶一路”自提出至今持續升溫,在很多人眼中已經成為一個大蛋糕,大家都忙著爭搶,一些認知錯誤也在不斷發酵和傳染,這些錯誤如果不糾正,必然會導致“一哄而上、一搶而光、一哄而散”的窘境。
第一,慎用“橋頭堡”等進攻色彩濃厚的詞匯。 很多省份定位自己為“一帶一路”的“橋頭堡”(bridgehead),但是橋頭堡是軍事術語,他的本意是防禦性的,即“無論如何,我也不能讓你進來”。因此,“橋頭堡”、“排頭兵”、“先鋒隊”、“主力軍”等詞匯翻譯成外文,不具開放性、包容性,而且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中國是要來“打仗的”。
第二,慎談“過剩產能”。 常有媒體提到,“‘一帶一路’建設,可以把過剩產品銷售出去。”“過剩”這個詞匯,讓沿線國家聽了很反感,“你不要的、過剩的,別人會要嗎?”給人的感覺是,中國要到絲路沿線去“倒垃圾”。因此,要避免使用這種令人不舒服的詞匯描述“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核心概念,我們可以用中國的優勢產能、富余產能及產能合作等詞匯來替代。
第三,“沿線有65個國家”的表述不準確。 千萬別把絲路沿線國家限定在65個,傳統沿線65國不包含歐洲最發達的西歐國家,也不包含亞洲最活躍的日本與韓國,顯然是不合適的。我認為,全世界有230多個國家,只要致力於“一帶一路”發展的國家,都是絲路國家,這樣看絲路沿線既包括美國,也包括拉美各國。因此,對“絲路”國家的界定應該是“65+”的概念。
第四,“資源、能源合作”不是“一帶一路”的唯一主題甚至優先主題。 有很多人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保障中國的資源、能源供給,確保稀缺性資源的戰略安全。的確,絲路沿線國家大都有豐富的資源和能源儲備,如黑金(石油、煤炭)、藍金(天然氣)等,但是這些國家非常不喜歡“一談生意就是資源、能源”,他們不希望成為“騎士的馬”。
第五,有為才有位,不用忙著定位。 很多省份在忙著爭搶歷史上誰是絲綢之路的真正起點,有的叫“絲綢之路的新起點”、有的叫“絲綢之路的黃金段”、有的叫“絲綢之路的節點”……,這在全球化、互聯網經濟時代的意義是有限的,關鍵不是叫什麽,而是要有內容、有亮點、有突破,即在今天本省有哪些“錯位競爭、不可替代”的絲路優勢。
第六,絲路倡議落地既要頂層設計,更要基層創新。 在調研過程中,很多地方幹部最後的總結往往驚人的相似,大家習慣用兩句話結尾:希望中央重視我們,給予特殊的政策,在資金和政策上予以傾斜;我們有幹勁,早就做好準備啦,就等中央一聲令下,讓我們幹什麽,我們就幹什麽。這種現象可以概括為,“寄希望於總書記怎麽說”。但是,北京的專家再聰明,也不一定比新疆的幹部更了解新疆;北京的領導再英明,也不一定比廣西的幹部更了解廣西。所以不能等,要把基層創新先做起來。
第七,“一帶一路”不易過快、過急,沒有時間終點,但有時間節點。 要適時推動“一帶一路”落地,特別是要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海南的發展離不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上海的發展離不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這些省份的淡定與遠見是因為它們有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建議整合全國人才資源,在南方某省建立海上絲路研究院,在西北地區建立陸上絲路研究院,同時配套建立智庫產業園區,提供中國企業走出去所亟需的信息交互、項目對接、風控管理等服務。同時,要主動發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積極性,“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們的作用不可低估,要充分激發他們的活躍性和敏銳性。
三、準確找到“一帶一路”的痛點機遇
中國講述的“一帶一路”故事已經成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展現出中國主動“設置議題”的姿態,但是如何真正落地,贏得國際社會的持久支持,考驗的則是中國維持話語有效性的能力,即“話語權”。要打造中國的話語權,應該從痛點中找出路。痛點經濟學就是文化經濟學,因為找痛點就是讀心、暖心、攻心的過程,就是打造文化經濟精品的過程。
第一,“一帶一路”首先要以務實的經濟項目做支撐。 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城市和企業依然不知道要賣什麽,還在絲綢、茶葉、瓷器等“老三樣”上做文章,或者認為“新三樣”(高鐵、核電、航天科技)是國家和國有企業的事情,既不是自身的需求,也不是自己的強項,因此對“一帶一路”的關注度不夠、介入性不強。故此,中國城市和企業首先要在“買賣”等務實的經濟項目上做文章。在很大程度上,之所以不知道賣什麽,主要是因為不知道對方需要什麽。此外,我們要擺脫對稀缺性資源的依賴,擺脫“有什麽就賣什麽”的頑固慣性。要打破地域限制,在務實的經濟項目上做文章,找到外商的買賣痛點,就找到了市場的盈利點。
第二,不要把所有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和項目都稱為“一帶一路”項目,要打造優質項目和品牌項目。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很多企業“蜂擁”而上,不分企業業績、能力、口碑、背景等,統統打著“一帶一路”的旗號“攻城掠地”。但是,越火熱時越需要冷靜,需要國家對參與“一帶一路”的中國企業進行識別管理,建立優質企業名單(紅榜)和不達標企業名單(黑榜)制度,不好的企業和項目上黑榜,優質的企業和項目上紅榜。國家要支持有能力、有品質的企業做大做強海外業務,鼓勵有意願走出去的企業逐步提升能力、樹立品牌,並在綜合考評的基礎上代表中國去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目前,中國企業已經有一些海外項目出了質量問題,這不僅影響其他企業的後續項目,連相關基建項目都受到牽連。
第三,要盡快編制與完善“輕資產”名單。 中國企業目前走出去的很多是“重資產”項目:港口、運河、高鐵、核電、大壩等,這些項目投資高、周期長、風險大,我們再怎麽低調,都會被人特別對待,都會令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戰略意圖”。我們要打造一批能夠理直氣壯走出去的輕資產項目,如現代農業、中國餐飲、民俗文化、中醫藥等,但前提不是僅出售歷史久遠、獨一無二、價值連城的稀缺資源,而是要通過資源的整合與轉化達到嚴絲合縫地對接國際需求的目標,在“必需品”上做文章。
第四,避免“一帶一路”主體資源的碎片化。 要實現國內“四大主體資源”的聯動效應。首先,“一帶一路”的有效推進既要靠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要靠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兩者如車之兩輪,需要同步驅動;學者、專家、智庫是第三大主體,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中樞和大腦,要為“一帶一路”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媒體是第四大主體,媒體能夠為“一帶一路”建設插上飛翔的翅膀。目前,上述四大主體基本上是分散的,相關資源整合嚴重不足,無法對接國際資源。
“一帶一路”才剛剛上路,“一帶一路”故事才剛剛展開,需要更多走在路上、總倒時差的,常換水土、不斷找思路的,時時被刺痛、但頻頻被感動的“一帶一路人”。有思路才有絲路。
(原標題:趙磊:如何講好“一帶一路”故事,2016-04-08 來源:環球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