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言:文化生產力理論與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走勢(上)

[內容提要] 文化生產力揭示了人的文化主體地位,明晰了政府管理文化的職能和任務。構建國家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是轉變黨管意識形態的領導方式,界定政府的文化權利和職能範圍,實現公民的文化權利,推動文化生產力發展。

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處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要順利實現這一轉變,就必須重新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角色,盡快建立一個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公平的、有效率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過去20多年 政府為減輕財政負擔,主要把公共文化事業單位推向市場,推向市場的最主要措施是縮減財政撥款,讓他創收。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確實被推向市場了,然而這是一個扭曲的、不健全的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中,國家的提供公共文化收縮了,減少了,本來就匱乏的公共文化設施被挪為他用,所謂的公共文化服務已被完全的市場交易所代替,甚至成為利用公共文化設施謀取部門利益工具。當前,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在城市與農村,東部與西部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還在繼續加大,政府權力的越位與職能的缺位是其根本原因。文化生產力為我們正確認識政府文化管理職能,構建國家文化公共服務體系提供了理論支持,

 

一、文化生產力理論的實踐價值

 

文化生產力就是指人們圍繞滿足人類自身的精神需求,把人類自身的思想、意誌和情感作為文化資源,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和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曾指出, “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並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1]文化轉變為生產力並不是新鮮概念,在物質生產力中,工具代表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也代表著人類認識和掌握自然界的能力水平。在這裏工具就是文化轉變為生產力的標誌。馬克思把科學和藝術等都看成是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並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科學和藝術等是在物質生產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的,並從物質生產中逐漸分離 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的精神生產,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物質生產者與精神生產者在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內在特征的生產力形態。物質生產力主要面對人同自然的物質關系,具有物質形態的主導特征;文化生產力是人類社會意識、社會心理等精神方面的發展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識形態特征。文化生產力具有物的屬性和意識形態性。在文化生產力中,精神生產者將自身強烈的思想、意誌、情感、願望滲透於全部文化生產過程,表現為一個物化的過程,具有明顯的物質性。因此文化生產已不僅僅是藝術家們內在的、獨創的心理活動,而是天然地具有商品生產的基本特征: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等基本環節貫穿於經濟活動的全部過程,其運行方式依然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

在文化生產力中人自始自終處於主體地位。人的主體地位表現為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使用者和消費者。文化生產力同時具有物的屬性和意識形態性。只有當文化作為服務人類精神消費時,文化生產力的實現才有可能。文化生產力特殊的二重性,使得文化既是上層建築中意識形態中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生產力最先進的,最具活力的部分。文化生產力根植於物質生產力,成長於上層建築,又分別轉化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的力量。文化生產力二重性在社會實踐中表現為產業性與精神性。一方面是指它所具有和其他產業一樣的經濟性質、市場運作方式、產業管理規範及追求經濟效益等一系列特征。另一方面是指把人類的思想、觀念和認識等作為產品內容。文化生產力特殊的二重性決定了它既有巨大的經濟能量,又有影響民族文化心理和整合社會關系的力量。文化的產業性是意識形態性的載體和最有力的傳播工具。任何一種價值觀念和道德信仰的形成,都是通過文化產品和有效的傳播途徑,被廣大民眾潛移默化地接受的。文化產業的規模、速度和效率以及產品的多樣性,決定了文化意識形態傳播力度、幅度和效率。由此可以斷定,國家制定公平的文化法規和政策,政府提供健全的文化服務文化,市場提供文化自由競爭的平臺。人們通過滿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創造出文化經濟、經濟文化和文化市場。文化生產力通過滿足文化的市場需求,創造出文化傳播的渠道和手段,通過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創造出人類共同的價值理念,通過滿足人們自由和全面地發展,創造出人類文化自主、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繁榮局面。

 

二、建立國家文化服務體系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能。

 

對現代政府而言,保證人的文化權利,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其重要職責。文化生產力理論揭示了人的文化主體地位,明示了政府的文化職能就只能是依照憲法和法律,切實搞好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斷提供完善的文化服務。但是,在實際工作中, 政府的功利性和內在效應促使政府的權力的越位和職能的缺位,事實上,政府重要的是不要去做那些私人已經在做、做得會好一點或差一點的事情,而是去做那些根本沒人做的事情。那麽如何重新界定政府角色?就是把政府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者,其任務不僅僅是提供直接的文化服務, 而是保證公共文化服務得到提供,保證公民的文化權利得到實現。文化管理主要由三大基本職能構成,即文化市場監管職能、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和支持發展文化產業職能。為此,政府就必須圍繞職能,建立國家文化服務體系。

一是人民代表大會應立法保護人民的文化權力,應依據國家財力和公民的憲法權利,改變公共財政支出結構,提高公共服務支出的總量與比例,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低標準。強化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職能,並不是說政府要盡力做好基礎公共文化建社會和提供文化服務,保證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而是政府的法律責任和義務。建設法治政府就是要明晰政府的法律責任,賦予執行權利,界定其職權範圍,評介其實施後果。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最低標準,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促進農民增加文化消費,啟發農村文化市場,既是政治承諾,也是法律責任。只有將這種政治承諾納入法治軌道,將政治承諾與入法律程序結合起來,與法律後果結合起來,與人民群眾的認同結合起來。

二是制定公共文化支持和扶持政策,改革文化投融資體制,激活文化主體和市場主體投資、經營公共文化,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的多元化。根據不同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采取不同的供給模式,對那些進入門檻比較低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逐步向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開放,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文化需求;對那些兼有公益和經營特征,進入門檻較高的公共服務項目,主要引入市場機制,加強公共文化部門的競爭,提高公公文化的服務質量和水平;對那些無人投資或不願投資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仍要依靠政府公共部門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如傳統文化、民間藝術的保護等。

Views: 6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