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向來注重少說話,有什麼“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言多必失”等古訓。又有什麼舌頭是有三層藩籬戒護著的,牙齒像“城”,嘴唇像“郭”,胡須像欄柵,就是教人守住舌頭,不要多說話。但是中國人一到出國旅行或婚喪宴會,就偏偏話特別多,而且喧囂吵雜,招人厭惡。也許中國人就是愛大聲喧鬧,病根難治,所以才有“吉人寡辭”的教訓吧?

古訓對於女人,更是以說話的音量與多寡,判別“賢不賢”,所謂“聲低即是賢,高即不賢;言寡即是賢,多即不賢”。說話低聲而緩慢,可說是婦人美德之一了。

誰都相信,說話往往可以反映德性,因為說話是心的聲音:心正的說話就正直,心邪的說話就放誕,心自卑的說話就狂大,心齷齪的說話就粗暴,心不公的說話就不能合乎義理,心誇大的說話就不能切準實情。然而說話的多寡與音量的高低,會與德性有關聯嗎?

留心觀察一下:說話沒有內容的人,話講得最多;沒什麼思想的人,也不是沒話可講的;傻子瘋子的特征,常常是話太多;只要誌向不篤定,心就浮動,心一浮動,氣便躁了,這種人的話必然很多;你去細聽話講得最多的人,多半在講自己的事;而且愈不快樂的心,食物愈吃得多,話也愈講得多……話多的確反映出一部分德性。

喜歡多話的人,有一種是求發言後的痛快,不考慮聽話者的感受,所以容易招嫌。有一種是驕傲心在作祟,好為人師,對境遇不如自己的人,喜好去影響他、指導他,結果所講也無非自欺欺人。話多的人不一定智慧就多,事實往往相反,無所不知而有所不言的,是聖賢;有所不知而無所不言的,才是常人。況且話多的人,禍事一定多,所謂禍從口出,騁快多言,臧否人物,不掩飾別人的過錯,別人就恨。隨著眾人的毀譽,也應聲毀譽,一些並不得罪你的人,卻被你開罪了。古人畏懼“多言賈禍”,才寫下“喪家亡身,言語占了八分”及“危莫危於多言”的警示。這麼說來,懂得言語簡寡一些,對自己可以少後悔,在別人可以少結怨,人緣與德性,與話多確有關聯了。

明人陳龍正為了使自己話少一點,提出了“六禁”:不是本著至誠的話,不要說;無益於世的話,不要說;有得有失的話,不要說;將來會有流弊的話,不要說;往聖先哲講過的,不要抄襲地說;不是能力所及的,不要輕易地說。這六項標準太高了些,句句要有益世人,不許說哲人講過的,那就近乎“立言”的標準了,況且全是消極的“不要說”,“要說”的又是什麼呢?要說的,以一句話概括,當然是: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西方民主式的社會,無論開會或上課,都鼓勵多發言,多發表才表示有見地。然而西方人的說話,不作興臧否人物,攻訐私隱,而且在出國旅行,婚喪宴會,凡是大庭廣眾,必然細聲緩語,這種教養,正是“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的實踐,與中國古訓並無不合的地方。

Views: 6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