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三、真人表演和影視技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這些非演員的表演與影視有沒有關系呢?推銷東西的人可能用廣告來促銷,靠影視畫面來讓更多人知道產品,或把產品介紹得更清楚。還有很多偶發的表演事件,如果沒有拍下來,轉瞬即逝,就找不到蹤跡了。即便是家用錄像機偶然拍攝下的鏡頭,也可以成為大眾傳媒史上的重大事件,甚至促成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1992年的美國洛杉磯暴亂,起因是一個路邊的人不經意拍下四個白人警察毆打一個黑人的錄像,錄像上電視後,四個警察就被抓起來起訴了。後來法庭判四個警察無罪,公布後,頓時引起當地黑人的暴亂。這時,電視又趕緊來拍攝暴亂的場面,一方面“客觀”反映暴民們的現場表演,一方面又鼓勵全國各地更多的電視觀眾上街模仿,去做同樣的表演。如果沒有攝像機的傳播,暴亂規模肯定要小很多。所以,當我們說電影專業,各行各業都需要時,那主要還是指日常生活中;而在非常事件中,影視技術對表演的放大作用就更大了。
因此,真人表演和影視技術的關系事實上越來越密切了,這一現象推翻了上世紀60年代開始,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表演和影像不相容的觀念,這一觀念是“貧困戲劇”大師波蘭導演格洛托夫斯基提出的。貧困戲劇最大的好處就是只有現場表演本身,只要有演員和觀眾兩個因素就夠了,不需要任何“包裝”,它不同於影視類“罐頭食品”的“新鮮蔬菜”。這一比喻曾經讓戲劇界興奮了好一陣,但幾十年後人們發現,影視以及多媒體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並沒有像餐桌上的罐頭食品一樣被冷落。當然戲劇也完全沒有像有些人所鼓吹的那樣消亡,而且還會繼續發展。現在重要的已經不是罐頭食品和新鮮蔬菜的差別,而是高科技的影視技術和現場表演越來越多地攪在了一起。
上海戲劇學院制作了由紐約大學教授理查•謝克納導演的《哈姆雷特》,謝克納就要求演員都要配備“小蜜蜂”,音量要特別控制,包括呼吸聲都可以抓到;還要求三個攝影師當場攝影、編輯、當場放映;而且在劇場的兩面墻上分別放映不同的影像,在觀看演出時,每個觀眾自己選擇是看演員的現場表演,還是看屏幕上的即時影像。這就是戲劇演出中糅合進現場拍攝的例子。
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傳統影視作品,反映出社會上表演無處不在、而且要依賴影視技術來放大這一社會現象。上世紀90年代,有一部好萊塢影片《小鎮瘋情》(MAD CITY),講述一個發生在小鎮博物館的故事。由於鎮政府遇到財政危機,決定削減博物館預算,一個保安由此被辭退。但他不敢告訴妻子,每天假裝還是去上班,可又擔心總有一天會被識破,於是回頭去求館長,希望能重新得到職位。他知道自己口才不好——他的社會表演能力未必能說服館長,所以決定嚇唬一下館長,帶了一袋炸藥前往,但他並沒有想過真的去引爆炸藥。此時,正好博物館來了一群小學生,同時,一個當地電視臺的小記者也來采訪館長,了解經濟危機狀況下博物館有何應對措施,但他知道臺長對這個題目不大感興趣。當他看到約翰•屈伏爾塔時,感覺機會來了,這是一個極好的新聞材料。他立刻告訴臺長,臺長馬上派轉播車過來,封閉了博物館。通過電視,這個小小的“勒索”案件,馬上傳遍了整個小鎮、美國甚至全世界。小小的事情被媒體炒作得越來越大,整個事件持續了兩天。有趣的是,被困在博物館里的孩子們倒感覺很好玩,像過夏令營一樣。約翰的妻子被警方找來勸說他,後來,人質一個個被放了出來,而約翰自己卻崩潰了,最後引爆炸藥,把自己和博物館一起炸掉了。這個被記者炒作出來的惡性事件告訴我們,從某種角度看,媒體的目標就像虛構的戲劇編劇所追求的,就是要激化矛盾,讓“新聞”變得更有戲劇性。電視從業人員與社會表演攪和在一起,互相促進,互相幫忙,甚至互為幫兇。
還有一部影片《尾巴搖狗》(WAG THE DOG),對影視媒介的抨擊更加激烈。生活中通常是狗搖尾巴,而片名“尾巴搖狗”,意為因果顛倒、主次顛倒。我們的藝術和理論課上常常講“藝術反映生活”,但現在常常發生藝術在先、生活在後的事情;不是藝術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藝術。這部影片講的是美國某屆政府為了對一個小國家發動戰爭,讓一個好萊塢制片人在攝影棚里搭出景來,拍攝出對方攻打美國的鏡頭,然後拿這個片子去給國會看,國會就會同意打仗了,但最後發現那是一個假新聞片。影片的生活原型很明顯:小布什總統撒謊硬說薩達姆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從而對伊拉克發動戰爭。
這兩部影片都涉及到極端的社會表演,說明由於影視媒介的介入,社會表演中真實與虛假的界限變得更難劃分了。《小鎮瘋情》中,那個保安的社會表演本來是真實的,但電視媒體把它誇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尾巴搖狗》中則一開始完全是虛假、騙人的社會表演。傳統的藝術理論告訴我們,影視應該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而這幾部電影展現的都是影視走在了現實生活之前,生活反而可能被它牽著鼻子走。
這些例子本身是傳統的電影故事片,反映出當今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社會表演和影視的融合。另一方面,本來不屬於專業藝術范疇的社會表演也已經自為地介入了影視的制作,在影視行業中產生了很多新的樣式。在中國,選秀節目,更大的概念應該說是“真人秀”,鼓勵非專業的表演者上電視表演,就像“超級女聲”。但超女基本上是個人的才藝展示,戲劇性還不是很強。美國房地產大亨唐納•創普策劃、制作的“APPRENTICE”(《學徒》)就更像是戲劇情境中的表演, 他讓一批參與者結成相互競爭的團隊,當場想辦法去完成一個諸如推銷某個產品的商業任務。其中最妙的一點是,創普真的通過鏡頭前的表演來挑選學徒,選出來的優秀表演者(best performers)真的可以進入他的公司去當“學徒”。後來北京和上海都搞過模仿這一節目的電視節目,但不怎麽成功。中國有一個普遍性的問題:能上鏡表演的人往往不大會做生意,而會做生意的人又未必善於在鏡頭前展現自己。我國的普通教育中幾乎從來沒有設置過演講和戲劇課程,所以兼具經商和表演兩種素質的人極少。而在發達國家里,有很多會做生意的人社會表演能力也很高,唐納•創普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並不只是躲在攝影機後面挑人,自己也經常出鏡表演。
四、影視技能有助人們學到實戰經驗
在藝術教育發達的地方,絕大多數學戲劇影視表演的人是不會成為專業的藝術表演工作者的,他們一定會“改行”,歐美都是這樣。美國大學有兩千多個戲劇影視院系,每年有數萬專業畢業生,但最多只有3%的人能夠從事絕對意義上的“本行”,多數人都會去從事其他職業。太多行業需要會社會表演的人,也需要有人把這些社會表演拍攝下來,剪輯出來。當一個社會滿足了人們的溫飽要求以後,越來越多的孩子會選擇學習藝術,藝術教育一定會發展,這是規律。藝術專業畢業生多起來以後,不可能都從事藝術表演和影視工作,多數人必然會轉為從事社會表演和社會影視工作。《學徒》這樣的節目事實上可以成為社會表演和藝術表演之間的橋梁,因為總是有電影制片人、星探和導演在掃描著這些“真人秀”中的業余表演者。
也有不少社會表演的影像版是不大會在電視上作為節目被播放的——唯一的例外是成為新聞的一部分。例如,巴爾的摩的黑幫團夥制作了一個DVD,封面上印著三個被處死的屍體,用來發給團夥成員,警告他們,誰要是“叛變”,這就是下場!這就像在中東經常看到的那些血淋淋的處決犯人的錄像,都是用殘酷的視覺形象來進行威脅性的宣傳。當然,更多的應該是正面宣傳或者對話的片子,那位拿了電影學位又在耶魯大學法學院學習的瑞克•赫布斯特就計劃畢業後,制作用於公共政策辯論的專題片。在他看來,傳統的故事片再怎麽尖銳,也還是不夠及時、有效,例如,即便是像《盧旺達大酒店》那樣冷峻地正面展現非洲大屠殺的片子,說到底還只能起到一種“慈善廚房”式的作用,“你可以拿它來充充饑,但里面缺乏維生素。”他要做的是直接參與政治活動的片子,例如關於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方案大討論的專題片。
社會表演與社會影視還可以走進課堂,幫助解決中國教育的一大通病。中國高等教育這十多年發展很快,中國學生考試能力特別強,但他們有三個普遍的缺陷:動手能力差、動口能力差、團隊合作能力差。因此,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往往都要從頭開始學起。世界上先進的大學要求學生不但要掌握將來所需要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實際動手的技能。中國的大學也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要設法在社會的真實世界和虛擬的教育環境之間找到聯結二者的橋梁。比如醫學院培養的醫生也是職業的社會表演者,需要和患者或家屬打交道。現在有些醫學院雇了一些“標準病人”來讓學生進行情境教學,但還很不夠。美國聯邦調查局大學是培訓特殊警察的基地,他們建設了一個大型的“環境戲劇”式的市鎮街道網,雇用了一批職業演員扮演各色人等,讓學員們在里面鍛煉如何識別壞人、抓壞人,用戲劇的方法來培訓。但這樣培訓的成本非常高,為了降低成本,就需要影像技術。像玩遊戲一樣,什麽樣的場景需要什麽樣的活動,在屏幕上可以制造出來,讓學生們在相當逼真的虛擬情境中鍛煉實踐能力。這樣比較節省教育成本,同時又讓學生獲得了珍貴的經驗。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教育重書本知識、輕實踐經驗的毛病,為了讓學生能夠學到實戰經驗,一方面要加強真人實習的機會,但考慮到成本關系,很多此類實踐可以先用影像來實現。網遊公司完全可以做一些對改善中國教育能夠起大作用的事情,把設計網遊的技術用到設計很多行業的實戰訓練當中來。如果想讓畢業生在進入真實世界之前,就掌握好盡可能多的實戰技能,他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在屏幕面前,盡可能多地看到各種各樣可能遇到的虛擬境況。虛擬的影像還可以提供很多生活中不容易碰到的情境,媒體技術可以進行互動,讓學生先學習在各種情境中如何應對,然後再去做成本較高的真人訓練。影視領域中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研究這些實用的社會影視技術,越來越多的影像技術與社會表演正在結合起來,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總的來說,21世紀電影電視的形態所發生的最大變化是,影視技能成了能夠適用於各種行業、可以滿足各種追求的通用性技能。人類表演學中原來只有藝術表演學和影視表演有直接關系,而現在,社會表演學越來越多地同影視的制作和拍攝結合了起來,電影電視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傳統節目以外的“社會影視”作品。(愛思想網站 2010-12-1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