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中國內部結構並不一致,這個板塊既多樣又覆雜,它不是一個「society」,而是個「communities」。因而,在中國,動這一塊,別處不見得一起動,要一塊一塊動。動的人也不屬於同一個上層,某個地方動的人是這個上層,另一個地方動的則是另一個上層,像清代船堅炮利軍事現代化是維新名臣的工作,但同時辦實業的卻是張謇這類地方大士紳,或是地方上本來有財富的商人,如寧波商人、無錫商人。商人搬來現代的制度,有失敗的,如山西商人、徽州商人;有轉化比較成功的,如寧波商人。這些商人和想要現代化的維新名臣、士紳,很少互相合作,大都各做各的,甚至還會沖突抵制。
在中國這個大板塊上,江南、北洋、湖南這些小板塊動得較早,但陜西、貴州幾乎不動;再來是城市動了,鄉村不動。直到今天,中國許多鄉村還是完全不動,例如幾十年來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的毛澤東思想,其傳單居然只能貼在某些閩北土樓的墻外面,土樓墻內一張也沒有,竟看不到任何毛澤東思想。四川的情況也一樣,共產黨的力量進不去,有時我的考古界朋友竟是第一波進去的外人。這些例子,說明中國板塊的多元性,導致搬動中國極為麻煩。
在中國,所謂傳統與現代之分,並不只限於官方或學界,一樣在商界、地方幫會等每個社會團體裏,都會切成傳統與現代兩半邊。因此,中國在接受歐美的東西時,磨合過程極長,還惹來好幾次戰爭,例如清朝多次的列強侵華戰爭,民國時候的八年抗戰。各位或許感受不到八年抗戰的意義,但在我這一代,那是刻骨銘心的記憶。這場戰爭,是對中國全面的攪動:沿海的人口進入內地,使內地接受了沿海的文化;共同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也因而成形。今天要中國大陸拿掉「民族意識」是件很困難的事,因為這四個字是用血淚鑄成,它是龍的逆鱗,不能碰,一碰大龍就會翻身。日本首相小泉和台灣的部分人士,都不懂這一點,常常去碰這個逆鱗。
上述中國現代化的經驗,顯示中國內部結構和俄國、日本很不一樣,因而中國磨合的過程極長,經歷的痛苦也極深,其後果就是呈現出多樣性的現代化:北方南方不一樣,東邊西邊不一樣,上層下層不一樣,沿海內地不一樣,城市農村不一樣,交通線和交通線以外也不一樣。在現代以前,中國內部的整齊性遠比現在大。換句話說,中國現代化過程,造成的內在緊張是多方面的。
拒絕歐美涵化的伊斯蘭地區
世界上有比中國更覆雜、更麻煩的地方嗎?有,就是伊斯蘭地區。伊斯蘭主義抵抗歐美,早在大洋航道開啟以前,遠超過現代。文藝覆興以前的歐洲,其經濟與文化水平,無法與亞洲的伊斯蘭相提並論,伊斯蘭世界占有很大的優勢。歐洲在大西洋航道開啟以前,就已經開始動了,但動得非常慢,實力不足以和伊斯蘭抗衡。歐洲和伊斯蘭曾有過那麽多次的沖突,一次次的十字軍運動,一次次的屠殺,兩者之間的仇恨深刻難解。到了近代,英國運用手段,把伊斯蘭世界瓦解,法國、德國也參與其中。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1962),就是描述英國如何瓦解伊斯蘭世界的過程。今天中東的四分五裂,不是自然演變出來的,是英國人有意造成的。
今天伊斯蘭世界雖然反撲,但卻無法啟動全面的覆國運動,主要是因為伊斯蘭世界本身的構成是「世界」(World),而不是「國家」。伊斯蘭世界裏,常常有好幾個龐大帝國同時存在,例如近代以前,東邊有蒙兀兒,西邊有鄂圖曼帝國,中間還有幾個大的回教國家。伊斯蘭世界被英國瓦解後,成為一個太過覆雜的多民族地區,無法用民族主義來號召,不能一致行動,只能以伊斯蘭主義為號召。伊斯蘭地區各國內部,都有某種程度的現代化改革運動,有的希望把上層統治階級結成兄弟會組織,但被英國、美國威脅利誘,沒有成功;有的想從船堅炮利、建設工廠開始改革,也沒有成功,因為伊斯蘭宗教的精神、原教主義太強大,而且一致――阿拉只有一個。英國、美國在中東設立那麽多石油工廠,但卻沒有用原料在那邊生產塑料等石化品,反而運到別處去做,因為這種生產方式違背他們的文化,他們不願意接受這種生產方式。今天的伊斯蘭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後一塊強烈拒絕歐美涵化的板塊。
多樣性的現代化
中南美另有特色。它的底層已經歐化,但其歐化是以南歐西班牙語系或葡萄牙語系的征服者為對象。中南美既得利益的權力階層,是非常保守的天主教會和軍人,軍人沒有反省性,而天主教會則是不許反省,皆希望中南美留在原有的樣子。所以,中南美跟上面提到的幾類都不一樣,其後果是內部城鄉極度分立,統治者與平民極度對抗,西化與本地化朝兩個方向發展──甚至是逆向發展。中南美曾發展過回歸本土運動,要覆活印地安文化,但因為思想沒有內容,結果運動停在衣服圖案等非常表面的地步。到最後,中南美又有了對抗歐美的力量進去,即左派的馬列思想。現在的中南美,有四分之三都是左派了。
從上述世界幾大板塊的情況,可發現各地多元性的現代化,皆有它的歷史淵源,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將來的世界,不會在同一板塊上,也不會是同一個現代化,更不會是一個和歐美畫上等號的現代化。究其原因,除了各地區本來的文化底色不一樣外,內部結構也不一樣,以至於承受、抵抗涵化的過程、速度和順利情況也完全不同。
全球化與聯合市場
最後談談「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這個概念,是最近十年左右開始出現的,最初大家認為將來全世界就像秦始皇統一中國一樣,書同文,車同軌,一切都一樣,但今天看來已不是如此。實際上,很難說秦始皇當初統一了多少,若真的統一的話,中國後來就不會有那麽多地方文化了。
全球化快速的轉變,一方面是因為現代的信息科技,另一方面是因為經濟市場化的轉變把全世界整合成一個聯合市場。我們發現,今天既不是歐美核心繼續向周圍放射它強大的影響力,也不是已經轉變的日本、俄國、東歐等國向四周圍發射其影響力,目前出現的是一種回流或返回──我不用「反撲」兩字。這種回流,是指本來的邊緣流向過去的核心,因而改變了它們的相互地位,形成了一種多向度的融合。舉例來說,為什麽中國能在最近十年變得這麽快?因為中國雖沒有技術,沒有資本,卻正好有市場、勞力、土地、資源,結果是生產基地從美國、日本、台灣搬到中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候,生產者以其貨品來掠奪消費者的財富,現在的情況是生產分散了,分散出去後,消費者反而最有力量。消費者多的地區,是最富有的地區。最富有的地區以其消費力量,朝著生產地區「返回」。
而生產本身,也出現了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在美國,四、五年前尚不覺得,但約從兩年前開始,當你打電話到航空公司訂飛機票時,會感覺到對方的口音不對,因為對方是印度人或菲律賓人,正在印度或菲律賓跟你對話。在美國,這叫做「外托」。生產線的延長,是另一種型態的外托。過去的福特汽車公司,它的生產線是三裏半的一條流線,各做各的工作,在這頭擺進鋼塊,那頭生產出來汽車。今天的汽車或任何其他東西,每個生產階段都被切割成一段一段,產品打開來都是「聯合國」,其中大部分是源自中國或印度。由於核心要得到最好的消費,結果就反過來走了。這種返回的情況,造成核心流失了人才、資金,也喪失了優勢。此現象,與當年孫中山所擔憂的問題恰好倒反過來。
管理系統的「一條龍」結構
今天的管理系統也一樣,公司從金字塔結構變成一條龍結構。管理不由中央,決策也不由中央,更不必有中央會計,而是每一段個別做,我稱之為「一條龍」。一條龍結構,與過去公司的金字塔結構完全不一樣,它的每個部份既對抗又合作,每個環節都是平等的,都是可以取代的,只要出現一個預料不到的情況,別人的產品就會取代了你的產品。如果我的上一層供給者超過一個以上的話,那我居優勢;如果我下遊的消費者有多個,我也居優勢。一條龍結構,可能是未來全世界企業組成的型態,過去的管理學個案都要作廢,而今天的台灣還沒有很註意到這個現象。這個大變化,使得前述現代性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工業生產的組織形態與功能,有了根本的轉變,受者與施者之間的比重,也有了很大的差別。那麽,今天談的這個「現代」,還是不是三十年前談到的那個「現代」?
再以科學來說,科學靠的是腦子,腦子的力量一定要集中才能有成果。科技研究的實力,若不到臨界點的話,就不容易激起火花,創造出新東西。今天的科學工作越來越集中,越來越變成由若幹中心獨占,科技實力聚集化的趨勢非常明顯。由全世界的科學板塊來看,美國占五塊,英國占兩塊,歐洲合起來占一、兩塊,日本占一塊,中國一塊都沒有。這些板塊有強大的吸力,會把最好的人才與計劃都吸進去。這和剛剛談到的一條龍結構不一樣,教育本來應該是最平等的,但現在不行了。美國科技界非常國際性,跟台灣或印度的關系都很深,最好的科技研究隊伍裏已不僅是歐、美人了,數學好的常是印度人,物理、化學、生物好的常是中國人。如果印度與中國人撤退的話,美國的科技實力會垮掉一大節。其他國家也一樣,所有的研究團隊都是高度國際性,而這些人又造成一個聯機,連到他的母國去,連到他自己的學校去,使得這幾個大的科技板塊之間,有許多的衛星。
這個結構和過去很不一樣,因為它和四周的社會是隔離的。原本,理性思維和科學是分不開的,但這麽一來理性思維與科技反而無法延伸到凝聚點以外的社會去。例如,美國大學校區和城市是對立的,兩者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我曾在Duke大學工作,那裏像個甜甜圈:中間的小圈圈是高度國際性、科技性的研究園區;外一層的大塊圓圈完全落後,是種煙草、甜菜、土豆的的南方農村;更外面一圈,是高度依賴性的養老小區。這三個圈子,互不來往。換言之,歐美核心地區因為形勢轉變,變成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
沒有中心的未來世界
人類社會正在徹底重組的過程中,這個過程不知道要到哪天才停止。將來的世界,不是今天或昨天的歐美世界,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多樣性板塊,而是個錯綜覆雜不再有中心的網絡。這個網絡像是由許多不同種類的藤條,錯綜覆雜糾纏而成的網,一點秩序都沒有,一點線索都找不到,但是它自己會有自己的通路。如果你找個小毛蟲,放在藤條纏成的網絡上,小毛蟲會找到路去爬。那時候的人,有些可能永遠沒有機會,有些則有很多的機會。我最不願意看見的,是百分之五有錢有勢的人成為一個階層,百分之九十五無錢無勢的人變成另一個階層。
今天的新聞提到,印度花大錢仿效MIT成立了IIT(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並要設立五個分校,付給教授的薪資比MIT更高。印度人厲害,五個分校形成後,等於有六個MIT在印度,主要的目的就是從全世界掠奪人才。相較之下,台灣五年五百億辦大學,搞了半天,最後還是人人有獎。將來,各位也許有可能到印度去就業。
總結一句話,我們正處於台風中心,許多變化正在進行,我們不應只從目前看問題,該想得更遠些才是。(愛思想網站 2009-04-23)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