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柳麻子,面色黃黑,滿臉長著瘡疤、小疙瘩,行動隨隨便便,身體象木偶一樣呆板。

他善於說書,每一天說一回書,定價一兩銀子。請他的人在十天前送去請帖、定金,約好時間,他經常不得空。南京同時有兩個走紅的人,就是王月生、柳麻子。

我聽他說景陽岡武松打虎,與《水滸傳》的描述大不相同。他描寫刻畫,細致入微,但又補充、刪略得當,並不嘮嘮叨叨。他的吆喝聲有如巨鐘,說到關鍵地方,大呼叫喊,聲音震得房屋像要崩塌一樣。他說武松到酒店買酒,店內沒有人,武松猛然一吼,店中空缸空壇都嗡嗡作響,在一般人不經意的情節細微的地方著力渲染,細致到這個地步。

主人一定要不聲不響地靜靜坐著,集中注意力聽他說,他才開口;稍微看到奴僕附著耳朵小聲講話,聽的人打呵欠伸懶腰、有疲倦的樣子,他就不再說下去,所以要他說書不能勉強。每到半夜,抹乾凈桌子,剪好燈芯,靜靜地用白色杯子送茶給他,他就慢慢地說起來,聲音或快或慢,或輕或重,或斷或續,或高或低,說得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集中世上其他說書人的耳朵,使他們仔細聽柳敬亭說書,恐怕都會驚嘆而覺得自己說書是獻醜了。

柳麻子相貌十分醜陋,但是他口齒伶俐,眼神流動,衣服雅靜,簡直與王月生一樣地美好,所以他們的身價正好相等。


(明朝)張岱撰《柳敬亭傳》原文

南京柳麻子,黧黑,滿面疤瘤,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善說書。一日說書一回,定價一兩。十日前先送書帕下定,常不得空。南京一時有兩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

余聽其說景陽岡武松打虎白文,與本傳大異。其描寫刻畫,微入毫髮;然又找截乾凈,並不嘮叨。哱夬聲如巨鐘,說至筋節處,叱咤叫喊,洶洶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內無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甕甕有聲。閑中著色,細微至此。

主人必屏息靜坐,傾耳聽之,彼方掉舌;稍見下人呫嗶耳語,聽者欠伸有倦色,輒不言,故不得強。每至丙夜,拭桌剪燈,素瓷靜遞,款款言之。其疾徐輕重,吞吐抑揚,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摘世上說書之耳,而使之諦聽,不怕其不齰舌死也。

柳麻貌奇醜,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靜,直與王月生同其婉孌,故其行情正等。——選自《說庫》本《陶庵夢憶》


①土木形骸:謂不修飾。

②書帕:指請柬與定金。
③行情人:走紅的人。
④白文:即大書,專說不唱。
⑤找截:找,補充;截,刪略。
⑥哱夬(bóguài):形容聲音雄厚而果決。
⑦謈(bó):大叫。
⑧呫(chè)嗶:低聲細語。
⑨丙夜:三更時,即夜11時至1時。
⑩齰(zé):咬。


賞析

《柳敬亭說書》全文可分為五個段落,首言柳麻子的外形長相,續言柳麻子說書的行情,接著舉實例說明柳麻子說書的景況,再以其他說書人的羞愧說明柳麻子之好,最後則是總結他有好行情的原因。



第一段


介紹柳麻子的外貌,從「南京柳麻子」到「土木形骸」。古代稱呼他人時,習慣將他人的省籍或是郡望放在姓名前,柳麻子為江蘇泰州人,南京在江蘇西南部,泰州則在江蘇中部,此處的南京應是指柳麻子生活所居的地方,即柳麻子在南京一帶說書,而非他的省籍。

接著介紹他的外貌,從皮膚的顏色,到臉部皮膚凹凸小瘤,將整個人集中焦點到他的臉部.接著又將注意力轉到柳麻子的性格以及行為表現,描述他性格率真不做作,表現在行為上予人一種放蕩不羈的感覺。從外表寫到臉部,再放大敘寫他整個人的外顯行為表現,文字精簡,筆力分明,寫得很有層次.



第二段


從「善說書」到「王月生,柳麻子是也。」主要介紹柳麻子的才能,並從時空兩個向度說明柳麻子的行情.本文篇名為〈柳敬亭說書〉,可知柳敬亭(柳麻子)的才能即是說得一口好書,一天的價錢定為一兩,「十日前先送書帕下定,常不得空」,這是從時間方面來談,說明了柳麻子的炙手可熱;又說到「南京一時有兩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南京是當時長江流域繁榮的文化城市,說書人必定不少,這裏從空間方面點出柳麻子是說書界的佼佼者,再度突顯了柳麻子的獨特之處。



第三段


從「余聽其說『景陽岡武松打虎』白文」到「入筋入骨」。主要說明柳麻子說書時的景況,此段又可分為兩部分:前段舉說「武松打虎」白文的實例,後段則是描述他說書的習慣以及語調的轉換。作者透過柳麻子說書的片段,描寫他說書時對人物動作的細致刻劃,「找截乾凈,並不嘮叨」說明了恰到好處的拿揑工夫。

「哱力 夬聲如巨鐘」和「叱咜叫喊,洶洶崩屋」兩句,將剛脆的聲音,叫喊的氣勢作出生動的譬喻。柳麻子說武松故事,就把武松本人的精神樣貌清晰的呈現。

作者為了加深對柳麻子說書的陳述,特地舉了武松到店裏買酒一段為例,武松大吼一聲導致店內酒缸,墻壁震動作響,展現武松的氣魄,這般文字雖寥寥數語,卻將柳麻子說書時模擬武松威武的形態,表露無遺;非柳麻子不能盡情刻劃武松沽酒時的神情,不是作者不能盡情刻劃柳麻子說書時的神態,從這一段文字,讀者仿佛真在聽柳麻子說書,好像真見到武松在面前喝酒,柳麻子之口,張岱之筆,均稱神妙。


第四段



第三段後半部則是從柳麻子說書的習慣講起。柳麻子只要發現有人交頭接耳。即使說書說到半夜,配合有氣氛的油燈,白色淡雅的瓷杯,表現了柳麻子說書的從,或是伸懶腰出現疲倦的樣子,就停止說書,這看出了柳麻子對說書藝術的某種堅持容自若;至於他說書的語調速度,快慢輕重,配合著文氣的起伏,以及自己的呼吸吐納。作者將柳麻子說書的精彩程度,以「入情入理,入筋入骨」八個字呈現。



第五段


從「摘世上說書之耳」到「不怕其齰舌死也」。此段從其他說書人對比柳麻子說書的功力,是一種「借賓顯主」的寫法.說來有些誇張,但正以此表示柳麻子說書的技巧是其他人望塵莫及的,因而突顯了柳麻子高妙的說書藝術。



最後一段

從「柳麻子貌奇醜」到「固其行情正等」。雖然他的樣貌極醜,但因為口齒伶俐,眼神活躍,而在當時藝苑占有一席之地。本段總結全文,回應首段柳麻子的容貌不佳,也照應第二段的「南京一時有兩行情人」,王月生是有美貌的秦淮名妓,讓許多公卿為之迷戀:柳麻子是容貌醜陋,因為本身的口藝技巧高妙而得名,是故得以走紅而有好的行情。



總括


本篇主要介紹柳敬亭說書藝術的純練,受肯定之處不在容貌(外在),而是技巧(內在)的精湛,描述了一段柳敬亭說書的實際情形,文章中宛如見到柳敬亭說書時的精神氣勢,也見到作者陳述筆力之高。



柳敬亭


(1587一1670?) 祖籍南通余西場,生於泰州。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明末清初著名評話藝術家。十五歲時,(因為)蠻橫兇悍,刁鑽不講道理,觸犯刑法,應當處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裏,給人們說書。

那時(他說書)已經能使市民佩服、感動。很久以後,到了江南,松江府有個叫莫後光的讀書人見了他,說:“這人機智靈活,可以幫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

於是對柳敬亭說:“說書雖是低微的技藝,但也必須勾畫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態,熟悉各地方的風土人情。要像春秋時楚國優孟那樣以隱言和唱歌諷諫,而後才能達到目的。”

柳敬亭回到家裏,聚精會神,專心致志,用心練習,反覆推求。過去一個月,(他)前往莫後光處,莫(對他)說:“你說書,能夠使人歡樂喜悅,大笑不止了。”

又過了一個月,莫(對他)說:“你說書,能使人感慨悲嘆,痛哭流涕了。”

又過了一個月,莫後光不禁讚嘆地說:“你說書,還沒有開口,哀傷、歡樂的感情就先表現出來了,使聽眾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說書的技藝達到了精妙的程度。”

於是柳敬亭就到揚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說書),名聲顯揚於達宮貴人之中。在豪華大廳的盛大集會之上,在悠閑亭榭的獨坐之中,(人們)爭著請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藝,沒有不從內心感到滿足,說他演得好的。


作者簡介


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鑒賞,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讚》《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南朝宋有同名人物。



本文篇幅十分短小,全文共二百多字,但就是這短短的篇幅,讓讀者對柳敬亭高超的說書藝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得益於作者獨具匠心的行文安排和一些藝術手法的運用。

文章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讚揚柳敬亭說書藝術的高超,卻先說他外貌的醜陋,再以王月生作比來襯托其說書藝術非同一般。其次,文章還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 摘世上說書之耳而使之諦聽,不怕其舌死也”一句,以其他說書人反襯柳敬亭說書藝術的高超。另外,“武松沽酒”一處,運用了細節描寫,凸顯柳敬亭說書的細致入微。



王月生是張岱筆下一位與眾不同的歌妓,她“不喜與俗子交接,或時對面同坐,起若無睹”(《陶庵夢憶》),宛若“不俗”的名士。好的文章,講究“虎頭豹尾”,作者在文章首尾兩次提到王月生,其用意是肯定柳敬亭說書藝術的高超,身價與王月生相當;貌雖醜,但神情風流與王月生一樣美好。當然,首尾兩次寫到王月生也使得文章前後呼應,在結構上更加完整。


張岱十分喜歡《世說新語》式的語言,山人張東谷曾有評價他父輩的話:“爾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會吃不會吃。”張岱認為有晉人風味,大加讚賞。後有人將其改為“張氏兄弟賦性奇哉!肉不論美惡,只是吃;酒不論美惡,只是不吃。”張岱大惡,認為這樣字字板實,一去千里,是“點金成鐵手”。所以張岱在描寫人物時往往喜借用《世說新語》的語言。寫柳敬亭悠閑自在、不修邊幅的樣子,用了《世說新語》中評價劉伶的句子“悠悠忽忽,土木形骸”。悠悠忽忽,隨隨便便,放蕩不羈的樣子,意謂柳敬亭行事不喜約束,但求自在;土木本樸實無華,以二者來形容人物的不事修飾再恰當不過了,且在語意上與“悠悠忽忽”相合。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一位頗有盛名的大說書家,當時不少文人的詩文中提到過他。和柳敬亭同時代的著名文人除黃宗羲外,還有吳偉業、周容等人都給他寫過傳記,張岱寫過一篇《柳敬亭說書》,描述了柳敬亭高超的說書技藝。清代著名戲曲作家孔尚任,在他的傳奇劇本《桃花扇》中,十分生動地描繪了柳敬亭豪爽、勇敢、俠義的行為,充分表現了他的愛國熱情和機智、詼諧的性格特征。吳偉業在《梅村集》裏寫過柳敬亭傳,說他為人能辨善惡,愛替人排難解紛,明亡後更借說書來抒發他胸中的憤慨悲涼的情緒。吳把他比作戰國時候的魯仲連。然而黃宗羲認為,這是不倫不類的,甚至把寫文章的體式都顛倒了,所以另給柳敬亭作了傳。這就是本文。


黃宗羲認為,柳敬亭是微不足道的人物,給他作傳的目的是為了給後來學者確立寫文章的體式標準。其意是說:寫文章作傳記不宜言過其實,隨意拔高人物,而應如實反映,才合乎文章寫作的體式。

吳、黃對柳敬亭的評價孰是孰非,姑且不論,但從此以後,黃宗羲的《柳敬亭傳》,的確成了記載柳敬亭生平業績較為重要的一篇。
https://goo.gl/u1YrHq Baidu)

Views: 159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0, 2024 at 1:41am


陳煒·互聯網時代感受閱讀的意義:新語·讓好聲音成爲最強音

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是開放體系的閱讀,它把個人選擇和算法推介相結合,形成了基於人的有效判斷的大數據體系,是開放的、可變的、動態的。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五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其中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規模分別達10.47億人、10.44億人和10.26億人。可以説,互聯網已經成爲人們獲取信息、汲取內容的主要途徑。

時代在變,閱讀方式在變,閱讀的産品形態也在發生改變。我們常常自問,互聯網時代,還需要閱讀嗎?

閱讀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社會、歷史、文化和人類的智慧,從而促進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更能使我們保有科學精神和思考能力。

一體兩面地看,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是開放體系的閱讀,它把個人選擇和算法推介相結合,形成了基於人的有效判斷的大數據體系,是開放的、可變的、動態的。這種開放式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從而讓我們更加開放、包容,也有助於我們更好認識世界。

互聯網時代的閱讀邏輯,決定着出版行業何去何從。對從業者而言,保持專業性是必須的堅持。

在互聯網時代,出版工作者需要積極應對流量本身對於出版業內容的影響、組織架構的影響以及受衆對於傳播形式的理解和影響,堅持專業性是保障信息質量的基礎,讓讀者能夠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

同時,在信息傳播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出版行業需要面對各種文化的交流互鑒。堅持出版專業性,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傳播的風向和社會需求,保証出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讓讀者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和服務。

雖然行業面臨着發展的十字路口,但我們堅信,隻要高質量的知識是被社會所需要的,出版工作就有意義。

今年,中信出版提出了“聲音出版”的理念來回應行業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發現讀者雖然每天在手機上花費大量時間,但閱讀質量和思考能力逐漸下降,對於複雜的學術文獻和長篇小説更是難以專注。這需要我們保持警惕,不能沉迷於短時間的碎片化閱讀,要堅持深度閱讀,提高思考能力和閱讀質量。

出版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行業,中信出版一直有一句口號:我們提供知識,以應對變化的世界。這包含着我們對於出版的理解,以及對於行業使命的期許。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説,閱讀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當前,網絡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讓享受閱讀、獲得知識更加便利。希望有更多人走進書的世界,在日益多樣的方式和愈發豐富的選擇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和文字的力量。

(作者爲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2023年10月30日《 人民日報 》 10 版)

陳明發評註:社媒+短視頻,幾乎成了人們在網絡時代學習的主要途徑,叙事藝術變得个格外重要,這有點像古人傳播知識的方式。那时候是人群繞着篝火說故事,現在是叙事群(短視頻中的各路人們)排着隊浮現到屏幕前的眼球。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3, 2023 at 11:13am


南朝宋劉敬叔所著作品《異苑》


南朝宋劉敬叔撰。敬叔,《宋書》、《南史》俱無傳。明胡震亨始采諸書補作之。《津逮秘書》、《學津討源》等古叢書中收有此書。

誌怪小說集。


稱敬叔,彭城人。起家小兵參軍,元嘉三年為給事黃門郎,太始中卒。又稱嘗為劉毅郎中令,以事忤毅,為所奏免官。今案書中稱毅鎮江州,褊躁愈劇。又載毅妻為桓元所得,擅寵有身。多蓄憾詆毀之詞,則震亨之言當為可信。惟書中自稱義熙十三年,余為長沙景王驃騎參軍,以《宋書》長沙景王道憐傳考之,時方以驃騎將軍領荊州刺史,與敬叔所記相合,而震亨傳中未之及,則偶疏也。


其書皆言神怪之事,卷數與《隋書·經籍誌》所載相合。劉知幾《史通》謂《晉書》載武庫火,漢高祖斬蛇劍穿屋飛去,乃據此書載入,亦復相合,惟中間《太平禦覽》所引傅承亡餓一條,此本失載。又稱宋高祖為宋武帝裕、直舉其國號名諱,亦不似當時臣子之詞,疑已不免有所佚脫竄亂。


然核其大致,尚為完整,與《博物誌》、《述異記》全出後人補綴者不同。且其詞旨簡淡,無小說家猥瑣之習,斷非六朝以後所能作,故唐人多所引用。如杜甫詩中陶侃胡奴事,據《世說新語》但知為侃子小名,勘驗是書,乃知別有一事,甫之援引為精切。則有裨於考證亦不少矣。


《異苑》之名系仿自劉向的《說苑》,共計382條,基本上都是各種奇聞異事。諸如山川靈異,古今名人、動植物、器物的神奇變化、吉兇征兆,民間祭祀神祇、鬼神故事、冢墓靈異和夢兆,妖精變化、死而復生等等。文字簡短,只有幾十字或百來字,情節簡單,敘事概略,缺乏描寫性語言,所以形象不夠生動,難與《幽明錄》等同類著作相比,這也是它幾乎一度失傳,對後世影響不大原因。


《津逮秘書》、《學津討源》、《古今說部叢書》、《說庫》等古叢書中收有此書。今有:《異苑·談藪》,其中《異苑》為範寧點校,《談藪》為程毅中、程有慶輯校,中華書局1996年版。
百度百科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November 30, 2022 at 9:07pm

各行各業的祖師爺

行業祖師崇拜是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分支,過去各行業都很重視,視其為本行業的保護神。民間有「三百六十行,無祖不立」的說法。祖師爺們都是些很有名望的人,直接或間接地開創、扶持過本行業。有些人成為祖師爺純屬偶然,有的是後人強行安上去的,有的幾個行業共用一個祖師爺,像典當業、算命業、香燭業、蠶業、絲織業、糕點業都是拿關羽作為祖師爺。有的則是一個行業有好幾個祖師爺,像鹽業就有管仲、蚩尤、張飛、炎帝、魯班等。中國各地各行業千古流傳,均有供奉「祖師爺」的習俗,較常見有:

農業:奉祀土神和谷神。周代的始祖名棄,又名后稷,在堯、舜時期被封做農官,教民耕種稷麥,故後世農業尊其為祖師,並與社神合一,稱為土地神。村野之間,每隔三五里的田頭路邊就建有一座小矮屋——土地廟,皖西南一帶稱之為「社祀廟」,各有土地公婆的神像供奉。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後,各土地廟均被拆除;90年代又有所恢復。

黃帝

裁縫業:尊奉軒轅氏(黃帝)。《史記》稱黃帝:「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後世尊其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因傳言黃帝曾教民眾用骨針穿麻線縫樹葉和獸皮做衣,故被縫紉業尊為祖師。

蠶絲業:尊奉嫘祖(又作累祖)。傳說她是黃帝的妻子,曾教民養蠶治絲,北周以後被視為蠶神。

織布業:尊黃道婆為祖師。黃道婆為松江烏泥涇(今屬上海市)人,少年時流落至崖州(今海南崖縣),從黎族人學習了紡織技術。後回鄉改革、推廣軋花、紡車和織機技術,影響深遠。

杜康

堪輿五術業:鬼谷子。鬼谷子姓王名詡(亦有稱禪),春秋時代河南琪縣人,居雲夢山,精通堪輿數術命相、醫術、授徒孫臏,得道後受後人尊崇為祖師。

印刷業:倉頡。倉頡,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他造字以供後人沿擊記錄及溝通。「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夜鬼哭」!文字一出,人類從此由蠻荒歲月轉向文明生活。

木匠:魯班。魯班:姬姓,公輸氏,名般。魯國公族之後。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因是魯國(都城為今山東曲阜)人(一說曲阜人,另說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發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魯班尺。又如墨斗、傘、鋸子、刨子、鑽子等,傳說均是魯班發明的。

魯班

竹木泥瓦匠:同尊魯班為祖師。歷史上確有其人,氏公輸,名般(取同音字為「班」),春秋時魯國人,故稱魯班,生平創造過雲梯、石磨、木作工具及木製飛烏等,為當時傑出的發明家。

鐵匠、銅匠、銀匠與冶鑄業均尊太上老君為祖師。《老子內傳》稱:「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號老子;耳有三漏,又號老聃。」傳說老子曾鑄造八卦爐(後人稱為「老君爐」)煉製丹藥以求長生。

孔子

教育:尊孔子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舊時書生、學子、學童在家中正堂,私塾、縣學、府學、大學均在正廳供奉孔子牌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晚年致力於教育並著述立說,史稱他曾授教「弟子三幹,賢人七十」。

商業:供奉財神牌位。道教奉「趙公元帥」為財神,其像黑面濃鬚,騎坐黑虎;相傳其人姓趙,號公明,秦時得道於終南山,封號為「正一玄壇元帥」。商界又尊范蠡為祖師。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人(今河南南陽),曾協助越王勾踐滅吳,功成後棄宮經商,遊齊國稱鴟夷子皮,在陶(今山東定陶)稱陶朱公,經商曾「三致千金」均散濟貧民,其商德極受後人崇敬。

豆腐業:江淮大地奉淮南王劉安為祖師。其人為劉幫之孫,襲封淮南王,治壽春(今壽縣),因「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編成《淮南子》一書,並在熬製丹藥時,無意間用黃豆、鹽鹵做成了豆腐腦(即水豆腐),

扁鵲

中醫業:戰國時醫學家扁鵲創立望、聞、問、切「四診」醫術,後世即尊奉他為中醫的祖師。扁鵲姓秦,名越人,河北任丘人。漢代醫學家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倡導辨證論治原則,被後世尊為「醫聖」。民間醫業尊華佗為祖師,華佗名甫,字天化,沛國譙(今毫州市)人,曾創製麻沸散(麻醉藥)用於外科手術,故被尊稱為「外科鼻祖」。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千金方》,被後世譽為「藥王」。中草藥製作及民間藥鋪藥店則尊奉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為祖師。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人(今湖北薪春人),著《本草綱目》傳世。

製筆與造紙業:傳說秦朝名家蒙恬曾改良過毛筆,故被尊奉為製筆業的祖師。蒙恬是秦朝時代大將,他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蒼毫名秦筆,而被尊奉為製筆始祖。世傳東漢蔡倫為造紙術的發明人,故民間紙槽作坊、紙業店鋪均供奉「龍亭侯」樸像脾位,尊為祖師。

印染業:染坊店奉東晉葛洪為祖師。葛洪字雅川,自號抱樸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抱樸子》一書,曾在煉丹中提煉出各色染料,被後世應用來印染布帛、紙張。

戲曲業:尊唐玄宗李隆基為祖師。因唐玄宗曾召集歌舞藝人與宮女在梨園學藝,並時常親自執槌擊鼓演奏配樂。因而,後世均稱戲曲藝人為「梨園兄弟」。

火腿業:尊宋朝宗澤為祖師。宗澤字汝霖,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為宋朝名將。相傳他發明了火腿的製作方法,流傳甚廣。

評書業:尊明末傑出的說書藝人柳敬亭為祖師。評書古稱評話,又稱鼓書、板話。柳敬亭,本姓曹,通州(今江蘇南通)人,被後人譽稱為「柳評書」。

其它行業的祖師爺如下:

人相業:風後氏。遠古黃帝宰相,精通相術,首創風鑒之學

命相業:麻衣仙。精通民間相人術,著有麻衣相法流傳於世。

畫畫業:王維、無道子

燒窯業:女媧娘娘。神話記載女媧煉石而補天,是窯業之始祖發明人。

餐飲業:易牙。春秋朝代人氏,善於調味,見賞於齊桓公而聞名。

漁業:姜太公。名尚,在渭水隱居釣魚,遇文王而奉為國師。

飯館茶樓業:竈君

叫化業:韓熙載

歌藝業:老郎神。相傳唐代有灰狼變成紅衣童子指導皇室梨園子弟練唱成果非凡,以娛唐明皇聲色冶遊。

銀樓業:歐岐佛

銅鐵業:氈探老祖

銀行業:趙玄壇

洗衣業:梅葛仙

理髮業:呂洞賓或羅公。相傳呂洞賓座下之柳木,曾以隨剃即長術戲耍剃頭師傳,經呂洞賓以飛刀變剃刀製伏,故後世理髮業供其為祖師。

皮鞋業:孫臏

美容業:李漁。清代戲曲家,人稱李十郎,精於譜曲,指導藝人姿態表演及化妝。

茶業:陸羽。唐代人,著作有茶經之品茗書籍,後經傳頌後,喝茶風氣隨之盛行。

針業:劉海

檳榔業: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因批評時政,遭貶官潮州,因水土不服身患濕寒之症,因吃檳榔而病愈。

刻字業:王維

旅館業:關羽。關羽為人正直,做事言而有信,故為後世人當官及做生意人皆尊為祖師。

屠宰業:真武大帝。年輕時以殺豬為業,但心地善良,後為觀世音菩薩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硯墨業:子路。子路為孔子學生,以硯墨而傳之。

糕餅業:諸葛亮。三國時諸葛亮率軍征蠻凱旋而回時,途經瀘水,猖神阻道有待人頭祭祀,諸葛亮改用牛馬肉做餡,外包面粉作成饅頭來替代祭祀而受尊崇。

磨刀匠:馬上皇帝

紮柳匠:范丹

竹匠:泰山、張班

紮彩匠:致公禪師

修腳匠:陳七子

製陶業:寧封子

燒窯業(窯匠):童賓

雕漆業:俞伯牙

杠房業:窮神

煤窯業:窯神

裘皮行、熟皮作坊業:比干

糖坊:鄒和尚

豆腐坊:劉安、樂毅

牲口牙行:馬神

花行、花農:花王神

孵化業:張五、陸相公

澡堂業: 智公禪師

酸梅湯業祖師爺——朱元璋

上任理由:發明者

在老北京,販賣酸梅湯的都供奉朱元璋為祖師爺,其理由就是:酸梅湯是朱元璋發明的。

元末,湖北荊襄一帶鬧瘟疫。當時朱元璋以賣烏梅為生,當他賣到襄陽時,正趕上瘟疫流行,朱元璋自己也被傳染,病倒在了旅店裏。朱元璋去旅店庫房取烏梅,聞到了烏梅的酸氣,馬上就精神了起來。然後朱元璋又煮了些烏梅汁來喝,病竟然好了。朱元璋知道烏梅汁可以治病後便廣為銷售,迅速富裕起來,為日後起兵反元奠定了基礎。

在民國時期,在很多專門賣酸梅湯的小店裏還能看到朱元璋的畫像,定期都要上供祭拜。 


絳帶業祖師爺——哪咤

上任理由:抽過龍筋

絳帶業的製品主要是服裝和器具上使用的絲編的帶子或繩子,是當時京師官宦士紳或商賈的必需品,所以此行業一直興旺發達,各種大小店號在京城到處都是。此行業的祖師爺就是著名的神話人物———哪咤。因為《封神榜》講,龍王三太子前來捉拿哪咤,後被哪咤擒住,將其筋抽去,做了一條龍筋絳給自己的父親束甲。絳帶業的人就把龍筋絳附會為絳帶,於是便把哪咤作為本行業祖師爺。

哪咤鬧海

在老北京以前還有一座哪咤廟,位於南城的黑龍潭(今陶然亭公園)一帶。廟不大,廟內供奉有哪咤像一尊,持槍端坐,旁邊有兩個侍童。每年陰曆三月十五,絳帶業的商人都要到哪咤廟祭祀哪咤。


理髮業祖師爺——羅公

上任理由:拯救行業危機

理髮業以前稱剃頭業、整容業。在清朝以前漢人是不剃頭的,一直到了清朝入關逼漢人剃頭才出現了剃頭業。民國以後剪去頭髮才通稱理髮,但仍然有人叫剃頭。

理髮業祖師爺姓羅,江西人(也有人說是湖南人)。名字已經不可考,是一個窮道士。據說當年雍正皇帝患頭瘡很嚴重,太監每次為雍正請髮(剃頭)及打辮子(梳髮辮)總是感到棘手,常常挨揍,甚至還要殺頭。後來雍正又從民間找了很多梳頭匠進宮伺候,但也都一樣被處死或發配。京城很多剃頭業、整容業的人都很害怕,有的出逃,有的甚至改行了。

這件事情被羅公知道了,就主動報名進宮給雍正皇帝梳頭。羅公梳頭,雍正感覺不疼不癢很舒服,頭瘡逐漸痊愈,這樣羅公就救了京城的剃頭業。後來羅公羽化在白雲觀,被敕封為「恰淡守真人」,就葬於白雲觀。剃頭業便把羅公供奉為祖師爺,定期要到白雲觀祭拜羅公。


民國時期,張勛復辟,京城一度假髮盛行。因為假髮業跟理發業很相似,所以假髮業也把羅公供奉為祖師爺。現在白雲觀東院內有一座石塔,就是羅公的墳冢,當年定期祭拜羅公也在這裏。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ne 29, 2022 at 11:30am


東漢擊鼓說唱俑


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東漢崖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此俑頭上戴幘,兩肩高聳,著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嘻笑,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說唱。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28, 2021 at 3:17pm


陳明發:新馬故事人·李大傻

小時候,在柔佛古來菜市場旁的酬神戲

遠遠看過李大傻站在台上講過一回故事
我記得他的開場很特別
他說,他很興奮有機會到古來演出
害怕錯過了乘車的時間
戴手錶還不夠
還要準備一個特大的鬧鐘才行
說著,拉起他右腳寬大的功夫褲管
大家看見他在大腿上綁了一個大鬧鐘
全場哄笑

快半個世紀了吧
我還記得
故事的力量真迷人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28, 2021 at 9:17am


楞本才讓·二毛《雪域說唱藝人行吟人生》

我們四進拉薩,三過唐古拉山口,六出雀兒山,行程5萬多公里,拍攝了兩萬多分鐘格薩爾說唱藝人的素材,經受了一次藏文化的洗禮。其中四位藝人,讓我們難以忘懷。

扎巴老人

被稱為“國之瑰寶”的著名藝人扎巴老人,已在1986年離去了。他的一生,不僅因為說唱《格薩爾》史詩而輝煌,更重要的是他歷盡滄桑,始終懷抱著一顆慈悲的心,忠誠於自己的生活和偉大的格薩爾父王!

他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老人,更是一位神奇的《格薩爾》說唱藝人。

扎巴老人說唱的《格薩爾》史詩規模宏大、卷帙浩繁,情節生動形象,故事連貫完美,語言流暢幽默,藝人們公認:扎巴藝人才是雪域最優秀的說唱藝人。

扎巴老人自報能說唱包括大小宗共計43部、長達800萬字左右的篇章,相當於40部荷馬史詩。如果按漢文字數計算,比六部《紅樓夢》加起來還要多。

而扎巴藝人本人居然是個一字不識的老人。

扎巴藝人從小就浪跡天涯,13歲時,這位剛剛展露出藝術天分的牧童,踏上了艱辛而榮耀的人生之路。流浪、說唱的生活,伴隨他走遍了西藏的神山聖湖。1959年,在進軍西藏築路架橋的熱潮中,扎巴成了一名正式的道班工人,結束了長達14年的流浪生活。

幾經波折,西藏大學找到了扎巴老人,為徹底打消老人的顧慮,解決其生活上的困難,自治區把扎巴老人全家11人的戶口遷到了拉薩。從此,扎巴老人成了西藏大學的正式幹部。

扎巴老人的最大心願,就是說唱《格薩爾》。在北京召開的國家四部委的表彰大會上,扎巴老人受到了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他在北京提出了一個小要求,希望能到動物園里看看老虎,因為格薩爾大王就是屬虎的。

當扎巴老人一次看到三隻老虎時,他像一個小孩那樣的興奮——藏族有個說法,一個人一次能見到三隻老虎,是非常吉祥的事情。

1986113日,扎巴老人有些不舒服,女兒白瑪帶他到了藏醫院,大夫給老人檢查後建議他住院治療,老人不肯,說,我還急著說《格薩爾》呢!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扎巴老人還在說唱錄製獨具特色的《巴嘎拉國王》,這一部很少有藝人會說唱。老人已經錄了68盤磁帶,將近收尾了。這天,老人錄了一會後顯得很疲憊,說唱停了下來,工作人員見老人坐在灑滿陽光的卡墊上閉目養神,就悄悄退了出去。沒想到,扎巴老人就這樣悄然無聲地走了。

 

扎巴藝人活了整整80歲。據百姓傳說,他的出生伴隨著一個美妙的故事:格薩爾王在征戰途中,坐騎江噶佩布無意踩死了一隻青蛙,格薩爾下馬超度青蛙時,告訴他你來世就是我們的人,你要把嶺國的故事講給藏民聽。

這隻青蛙轉世成了扎巴。

就在他去世前不久,老人有一次對女兒白瑪說:“我不是一個什麼了不起的人物,但我說唱了一輩子的《格薩爾》,我死時也許會在卡墊上,格薩爾大王會給我一個好的姿勢,我的頭骨上有個格薩爾大王的馬蹄印,天葬時你們會看見,一定要保存好。”

老人的話應驗了。他離開時盤腿端坐,雙手放在懷里,面目安詳,而那塊珍稀的頭骨由家人完好地珍藏著。

老人一共錄製了998盤錄音帶,也就是998個小時。這是一筆無法衡量價值的巨大財富。

上世紀八十年代降邊嘉措采訪著名格薩爾說唱藝人劄巴和玉梅。(降邊嘉措/供圖)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27, 2021 at 10:14pm


桑珠老人 

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向西流去的拉薩河泛動著金色的光芒,河谷兩岸,人們已經開始收割青稞和小麥了。此時此刻,是辛勞了一年的農民最喜悅的時刻。每到這個季節,桑珠老人一定要回一趟老家墨竹工卡縣。他很關心他地里的青稞,還要看看兒子和鄉親們在忙些什麼,家里有沒有什麼好事情。在鄉親們的心里,桑珠老人是一個神一樣的人。

桑珠一生以說唱《格薩爾》為生,他邊走邊唱,走遍了西藏大地,流浪了大半輩子,直到35歲才結婚。上世紀50年代末,他帶著妻子從拉薩搬到墨竹工卡縣,過著半隱居的生活,直到他被請進了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

據說,桑珠是在一場忽然的大雨中,在一棵高大的松樹下,不知不覺睡著後得到“神授”的。桑珠回家,最高興的要屬周圍的鄉親們,他們又能圍攏著篝火,托著下巴,聽到熟悉的《格薩爾》曲調飄揚在星空下。桑珠說唱時的特點,就是非常忌諱在說唱過程中受到干擾、或被人打斷,他喜歡在開闊的草地、樹下、山洞里等清靜的地方,帶上錄音機和一塊卡墊,進入到完全忘我的狀態中,有時一唱就是一天,然後把錄完的磁帶交給《格薩爾》的研究機構。如此年復一年,從未間斷。

桑珠在雪頓節期間為廣大群眾演唱。(次仁平措/攝)


在邊走邊唱中,桑珠學會了很多地區的方言。每到一處,他在說唱時盡量采用當地的方言,創造性地變換語匯、音調,這使他練就了一套駕馭語言的能力,成為說唱《格薩爾》史詩獨特的一個藝人。 


曲扎與玉梅

西藏自治區的北部,是一片廣闊的草原,藏語稱為“羌塘”,意思是“藏北草原”。這里是西藏自治區最大的牧區。

就在這塊充滿了《格薩爾》風物遺跡的草原上,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格薩爾說唱藝人:曲扎和玉梅。他們的家相隔僅僅幾里路,中間流淌著一條奔湧的大河。

曲扎和玉梅都屬於“托夢”藝人,他倆還是親戚。這種地域和血緣,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格薩爾》史詩的傳承,有著人文地理上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關聯!(楞本才讓·二毛原題《行吟人生》2019/10/08  來源:《西藏人文地理》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23, 2021 at 10:35pm


王爾德散文詩《講故事的人》

從前有一個人,他那村子裏的人都喜歡他,因為他常常講故事給他們聽。

每天早晨他離開村子去別處,到傍晚才回來。他回來的時候,全村子的長工忙了一整天,現在休息了,

便都過來圍著他對他說:"現在來給我們講一個故事吧。你今天看見了些什麽?"

這個人說: "我在林子裏看見了畜牧神在吹笛子,讓一群仙女跳舞。"

"講下去,你還看見了什麽呢?"人們會這樣說。

"我走到海灘,看見三個人魚在浪邊用金梳子梳她們的綠色頭髮。"


村子裏的人喜歡他,因為他常給他們講故事。


有一天早晨,他像平時那樣離開了村子,他走到了海灘,看見三個人魚在浪邊用金梳子梳她們的綠色頭髮。

他在路上又看見樹林旁邊有一個畜牧神在對著一群跳舞的仙女吹笛。

那天傍晚他回到村子的時候,人們像每晚那樣對他說: "給我們講一個故事吧,今天你看見了什麽?"


那個人回答道:"我什麽都沒有看見。"


作者簡介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生于1854年,卒于1900年,為劇作家、詩人、散文家,19世紀與蕭伯納齊名的英國才子。他的戲劇、詩作、小說則留給後人許多慣用語,如:活得快樂,就是最好的報復。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ly 19, 2021 at 6:47pm

魏源·是時月未上,萬象互光景。

日盡月野白,餘暉在山頂。

流水如有情,徘徊上襟領。

野服欺松風,幽尋自人境。

是時月未上,萬象互光景。

危雲天際峰,斜霓天南影。

天高人獨立,溪急野逾靜。

冰鱗空水明,歸翼涼煙引。

詠歸謝童冠,意行無遠近。

(魏源《晚步尋愛晚亭至嶽麓寺》)


魏源 
(1794~1857) 名遠達,字默深,漢族,湖南邵陽人,著名學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的好友,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於湖南邵陽縣金潭(今邵陽市隆回縣金潭),咸豐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歿於杭州。


魏源的嶽麓書院情結

嘉慶十二年(年),少年魏源離開了苦讀多年的家塾,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來到了邵陽縣城愛蓮書院求學。

相傳著名文學家周敦頤即在此種蓮,他的傳世名篇《愛蓮說》就在此完成。其中名句“蓮,花之君子者也”,即為愛蓮書院起名之濫觴。

愛蓮書院的讀書生活給魏源留下綺麗的回憶,他在《答友人書院讀書之邀》一詩中吟道:“池蓮應入夢,門柳正扶春。”


“歲時,參加縣考,” 前三名魏源,何上咸,石昌化,聯名如貫珠。而何最少,世稱 “三神童” 。縣試之後,補縣學弟子員。參加府試,考取案首。


歲時,魏源參加院試,名列前茅。此時的湖南學政是李宗瀚,乾隆五十八年進士。他是藏書家、金石家和書法家,晚年其書法更加成熟。這位博學多才的學政看中了年輕有為的魏源,對魏源愛護有加。三年縣學使魏源知識面拓寬,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嘉慶十五年(年),魏源回到故鄉,開館授徒。因為他課教得好,“名聞益廣,學徒踵至”。“腹內孕乾坤”的魏源並不滿足鄉間塾師的平靜生活,他於嘉慶十八年(拔貢是科舉製度中貢入國子監生員的一種。清代規定,到一定年限,由各省學政在生員中考試選拔優秀生員,保送入京,作為拔貢。每府學各名,縣州學年)來到省城長沙,進著名學府嶽麓書院學習,準備參加選拔貢生的考名。經過朝考合格,可以充當京官,知縣或教職。

這對魏源來說是難得的機遇。因為嘉慶十八年正是清代拔貢的正科之年。魏源在嶽麓書院的時間不長,只約個月。但在學習期間,結識了一批良師益友,如湯金釗,袁名曜,李克鈿,何慶元等。這些名士對他一生的事業和成就都起過重大的作用。


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湯金釗。湯金釗,字敦甫,一字勖茲。浙江蕭山人。嘉慶四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六年散館,授編修。十五年任文穎館總纂,十六年任湖南學政,十八年任滿回京後升為國子監祭酒。他在主持湖南拔貢期間,辦事認真,正直無私,錄士極嚴。他在視察嶽麓書院時,對嶽麓書院辦學方針及教學方法進行充分調查,對其嚴格辦學十分滿意。

在學生中,他尤其喜愛才具獨特的魏源。魏源同湯金釗前輩有過較頻繁的交往,從湯身上學到不少知識。湯金釗與湖南巡撫廣厚主持湖南拔貢。這次選拔,魏源亦名列其間。


魏源到北京後,多天未露面。湯金釗提醒他去拜見選取他的老師。但是,不善鑽營且只知苦讀的魏源,卻一頭紮進古書堆中,湯金釗感到奇怪,以為他病了,便親自去拜訪。

“(湯)相國疑其疾,問之。府君(魏源)垢面出迎,鬢髮如蓬,相國愕眙。及出所業,瞿然嘆曰:‘吾子勤學罕覯,乃深造至此,然而何不自珍愛乃爾也。' ” 湯金釗禮賢下士,愛才若渴,躍然紙上。從中也可見,此對忘年交情誼之篤。

袁名曜,湖南寧鄉人。他是魏源就讀嶽麓書院時的山長。他治學嚴謹,辦學認真,為文高遠,談鋒甚健。據《寧鄉縣誌》載:“其為文意格高渾,不落恒蹊,穿穴經史,自達其所見。” “足跡遍天下,尤留心輿圖厄塞,河渠險隘,古今沿革。” 這位山長對青年魏源有較大影響。

李克鈿,字冠湖,湖南桂東人; 何慶元,字積之,湖南桂陽人。是魏源在嶽麓書院時的同窗好友,都是得益於湖湘學派而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和魏源是同科拔貢,成為學術思想上的知交。


嶽麓書院的讀書生活對魏源一生影響至大。在以後長期的幕僚生活和著述工作中,他同也是嶽麓書院畢業的著名人物賀長齡,陶澍有了超乎常人之間的交往和情誼。在嶽麓書院讀書之餘,他漫步愛晚亭,留連嶽麓山,曾賦詩抒情:“日盡月野白,餘暉在山頂。流水如有情,徊上襟領。野服欺松風,幽尋自人境。是時月未上,萬象互光景。危雲天際峰,斜霓天南影。天高人獨立,溪急野逾靜。冰鱗空水明,歸翼涼煙引。詠歸謝童冠,意行無遠近。”

魏源自註作《晚步尋愛晚亭至嶽麓寺》,見《魏源集》,這首詩是魏源在嶽麓書院讀書時,遊愛晚亭,覽嶽麓寺,有感而發。他一心攻讀,積極儲備,但讀書時的心境是恬淡平靜的。嶽麓書院的短促的歲月給魏源的一生打上了深刻的印痕,使他終生難以忘懷。可以說,這就是魏源的嶽麓書院情結。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ly 15, 2021 at 10:53am

《孫犁散文集》童年漫憶·聽說書

我的故鄉的原始住戶,據說是山西的移良,我幼小的時候,曾在去過山西的人家,見過那個移民舊址的照片,上面有一株老槐樹,這就是我們祖先最早的住處。

我的家鄉離山西省是很遠的,但在我們那一條街上,就有好幾戶人家,以長年去山西做小生意,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且一直傳下好幾輩。他們多是挑貨郎擔,春節也不回家,因為那正是生意興隆的季節。他們回到家來,我記得常常是在夏秋忙季。他們到家以後,就到地裏幹活,總是叫他們的女人,挨戶送一些小玩藝或是蠶豆給孩子們,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其中有一個人,我叫他德勝大伯,那時他有四十歲上下。

每年回來,如果是夏秋之間農活稍閑的時候,我們一條街上的人,吃過晚飯,坐在碾盤旁邊去乘涼。一家大梢門兩旁,有兩個柳木門墩,德勝大伯常常被人們推請坐在一個門墩上面,給人們講說評書,另一個門墩上,照例是坐一位年紀大輩數高的人,和他對稱。我記得他在這裏講過《七俠五義》等故事,他講得真好,就像一個專業藝人一樣。

他並不識字,這我是記得很清楚的。他常年在外,他家的大娘,因為身材高,我們都叫她“大個兒大媽”。她每天挎著一個大柳條籃子,敲著小銅鑼賣燒餅馃子。德勝大伯回來,有時幫她記記賬,他把高粱的莖稈,截成筆帽那麽長,用繩穿結起來,橫掛在炕頭的墻壁上,這就叫“賬碼”,誰賒多少誰還多少,他就站在炕上,用手推撥那些莖稈兒,很有些結繩而治的味道。

他對評書記得很清楚,講得也很熟練,我想他也不是花錢到娛樂場所聽來的。他在山西做生意,長年住在小旅店裏,同住的人,幹什麽的人也有,夜晚沒事,也許就請會說評書的人,免費說兩段,為長年旅行在外的人們消愁解悶,日子長了,他就記住了全部。

他可能也說過一些山西人的風俗習慣,因為我年歲小,對這些沒興趣,都忘記了。

德勝大伯在做小買賣途中,遇到瘟疫,死在外地的荒村小店裏。他留下一個獨生子叫鐵錘。前幾年,我回家鄉,見到鐵錘,一家人住在高爽的新房裏,屋裏陳設,在全村也是最講究的。他心靈手巧,能做木工,並且能在玻璃片上畫花鳥和山水,大受遠近要結婚的青年農民的歡迎。他在公社擔任會計,算法精通。

德勝大伯說的是評書,也叫平話,就是只憑演說,不加伴奏。在鄉村,麥秋過後,還常有職業性的說書人,來到街頭。其實,他們也多半是業余的,或是半職業性的。他們說唱完了以後,有的由經管人給他們斂些新打下的糧食;有的是自己兼做小買賣,比如賣針,在他說唱中間,由一個管事人,在婦女群中,給他賣完那一部分針就是了。這一種人,多是說快書,即不用弦子,只用鼓板。騎著一輛自行車,車後座做鼓架。他們不說整本,只說小段。賣完針,就又到別的村莊去了。

一年秋後,村裏來了弟兄三個人,推著一車羊毛,說是會說書,兼有搟氈條的手藝。第一天晚上,就在街頭說了起來,老大彈弦,老二說《呼家將》,真正的西河大鼓,韻調很好。村裏一些老年的書迷,大為贊賞。第二天就去給他們張羅生意,挨家挨戶去動員:搟氈條。

他們在村裏住了三四個月,每天夜晚說《呼家將》。冬天天冷,就把書場移到一家茶館的大房子裏。有時老二回老家運羊毛,就由老三代說,但人們對他的評價不高,另外,他也不會說《呼家將》。

眼看就要過年了,呼延慶的擂還沒打成。每天晚上預告,明天就可以打擂了,第二天晚上,書中又出了岔子,還是打不成。人們盼呀,盼呀,大人孩子都在盼。村裏娶兒聘婦要搟氈條的主,也差不多都搟了,幾個老書迷,還在四處動員:

“搟一條吧,冬天鋪在炕上多暖和呀!再說,你不搟氈條,呼延慶也打不了擂呀!”

直到臘月二十老幾,弟兄三個看著這村裏實在也沒有生意可做了,才結束了《呼家將》。他們這部長篇,如果整理出版,我想一定也有兩塊大磚頭那麽厚吧。(原載:愛墾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