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別讓“互聯網+”遮蔽了“詩意”

——在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的演講 

當前,“互聯網+”在中國正處於熱潮,政府號召、學界關心、業界努力。“互聯網+”有可能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對拉動經濟、帶動就業、推動創業有很大的好處。不過,在我們跑得太快的時候,是不是需要放慢腳步想一想: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我將要講的就是,大家不要忘了對“詩意”的關注。這是一個很奇怪的話題,但是很快你們就會明白。


什麼是“詩意地棲居”


 “詩意地棲居”出自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一首詩,叫《人,詩意地棲居》。詩里有一句話“但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人詩意地棲居……》,其中說道,“這一詩句說的是人之棲居。它並非描繪今天的棲居狀況。它首先並沒有斷言棲居意味著占用住宅。它也沒有說詩意完全表現在詩人想象力的非現實遊戲中……”,他說“要從棲居方面來思考人們在一般意義上所說的人之生存”。也就是說,這里的棲居並不是指我們的住房狀況,而是指人的生存。

我講“互聯網+”助人“詩意地棲居”,也就是說“互聯網+”要幫助我們詩意地生存。那麼,這是如何實現的呢?

荷爾德林意識到,隨著科學的發展,工業文明將使人日漸異化。技術一方面使人自由,它有讓人詩意的一面。但是技術同樣有使人不自由的一面,它有遮蔽人的一面。也就是說,技術有可能使人異化。而為了避免異化,就要求人們保持對詩意的關注,呼喚人們尋找回家之路。“互聯網+”現在很熱,越是這個時候越應該有人思考另外一面的東西,即是不是有讓人異化的東西。

 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詩意”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個性的泯滅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所謂“刻板化”是指現代技術為了生產和使用的方便,把很多東西變得“標準”、趨同。“碎片化”則是指人成為被自動化、智能化等現代技術使用的物質,成為物化的存在和機械生活整體的一個碎片。為了詩意地棲居,人類需要警惕因科技的日新月異而被物化、被異化的可能,需要自覺地尋找人的精神家園。


現象學派創始人胡塞爾在他的《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驗現象學》中寫道:“蘇醒”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科學意識的蘇醒,另外一種是哲學意識的蘇醒。他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並指出,如果我們不再沈澱於科學思維,如果意識到科學家仍然是人,並且作為人,又是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我們就不能忘記這個生活世界。胡塞爾所批評的是只見事實的科學造就了只見事實的人。

搞科技的人其實很容易一頭紮進所謂“事實”,科學是以實證為基礎的,是基於“事實”的。但是如果一頭紮進科學技術的“事實”里而拔不出來,忘記了人生的意義的話,則是有問題的。

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詩的討論,胡塞爾提出的“生活世界”的概念,都說明,不能因為科學技術而使人們的生活變得“詩意”全無。科技不能忘記人的意義,人的意義主要是存在的意義、生存意義。所以,未來技術發展要關注“詩意地棲居”。

其實互聯網本身是有詩意的,大家很容易體會到,互聯網崇尚自由、開放、平等、分享,也是“去中心化”的。這些都是互聯網精神的體現,同時也是互聯網的“詩意”所在。但互聯網有“詩意”,並不等於說與“互聯網+”相關的事情就一定是“詩意”的。


詩意體現在存在的理性中


海德格爾講存在,有兩方面的意義。一個是可以明確地測定出來的、客觀在那里的東西,叫“實存”,或者是“定在”、“在者”。一個杯子,一方面可以用物理方法把它測定出來,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但還有另外一方面是物理方法測不出來的,這個測不出來的是什麼呢?就是與人們生活的聯系,對人們生活的意義。

 海德格爾在《技術的追問》這篇文章中指出,技術乃是一種解蔽方式,解蔽貫通並且統治著現代技術。“在現代技術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種促逼,此種促逼向自然提出蠻橫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夠被開采和貯藏的能量。”煤的開采即是如此。但技術實際上是和人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注定技術不光是自然屬性,還有社會屬性。對技術的理解,不能夠停留在工具意義上,還需要關注技術所導致的人與自然或世界關系的變化。

 詩意在存在的理性中間。“互聯網+”是一種技術手段,這一技術手段的存在理性體現在哪里呢?


首先是用戶的存在。一個產品,如果能夠充分地讓用戶有存在感,這樣的產品一定是受歡迎的。比如微信,大家想一想,我們用微信的時候,是不是有很強的存在感。你在群里頭,想發聲就發聲,不想發聲可以沈默。你想別人知道你的存在,或是你不想別人知道你的存在,都可以自由選擇。微信受歡迎,顯然與用戶良好的存在感密不可分。

再舉汽車的例子。過去,汽車廠有幾種不同款式的汽車,客戶可以在這幾種里面選一種喜歡的,而現在,客戶提出要求,汽車廠按照要求做出來。通過互聯網,用戶可以有自己特定的選擇。顯然,後者更能體現用戶的存在感。

用戶的存在有無可能也體現在加工生產過程中呢?當然可能。除了商品的價格外,用戶顯然關心能否及時交貨,質量是否到位。如果企業的加工過程能讓用戶可視,那麼在制造生產過程中也能體現用戶的存在。如一個虛擬的車間,即在計算機、在網絡上的車間,這個車間跟物理車間是同步的,也就是說物理車間中進行的加工相關的對象、過程等都能在虛擬車間中同步地被反映出來。通過網絡,用戶可以在這個虛擬車間里漫遊,可以看到虛擬車間中的情況,用戶當然就會更放心。這也是一種用戶的存在感。當然在廠區漫遊、車間漫遊、設備漫遊中,制造商可以設計一定的權限,和用戶無關的,可以不讓看。


還有一種需要關注其存在的用戶——長尾客戶。如果把購買某種商品的人群按收入或年齡進行統計,通常呈現正態分布。正態分布的尾部代表很少購買那些商品的人群,也即某商品的長尾人群。通常長尾客戶的需求是制造商和銷售人員都不太重視的。在很多消費品的情形中,長尾人群往往包括老人、低收入者、弱勢人群等。現代企業能否對他們有一份詩意的關注?實際上,真正很好地運用互聯網技術的話,關注長尾人群所需要的成本是很低的。

詩意在存在的理性中,還體現在制造者的存在。網絡時代的制造業不僅僅改變制造過程,還改變由誰制造。新工業革命賦予網絡DIY(Doit yourself)新的魅力。有人講,未來是數字制造和個人制造的合體。如果我需要的某樣東西是我自己做的,哪怕部分是我做的,那感覺會很特別。上世紀50年代出現速配蛋糕粉,開始並不受歡迎,調查發現因為太簡單,誰都可以做。後來制造商增加了動手成分,結果大受家庭主婦歡迎,因為做成功更有成就感。蛋糕本來是你要到超市里才可以買到的,現在你自己可以做,這感覺就不一樣。但是未來更有成就感的是什麼?你做出的東西,別人在超市里頭是買不到的,這個東西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更體現制造者的存在。

制造者的存在還會延伸到服務。以前制造的產品,賣出去後會有一個保修期限,之後就不管了。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制造者的存在已經涵蓋了產品的長期使用過程。當然,於制造商而言,這也是客戶在制造商心目中存在的延伸。很有名的一個例子是通用電器(GE),它在飛機的發動機葉片上裝了很多傳感器,飛機飛行時,傳感器就連續地監測發動機運行的數據,這些數據會發回到監測中心。通用公司做了一個“健康保障系統”,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判斷飛機運行的狀況是否正常,進而判斷什麼時候需要維護,什麼時候需要維修等。此外,還可能發現設計上有沒有改進的余地,反饋給設計部門。

詩意在存在的理性中,還體現在技術人的存在。互聯網環境中,技術人有更多的選擇。技術人在互聯網中,總是可以發現更多的信息,技術人的視域更開闊。還有,技術人減少了對“單位”的依賴。從今年3月份開始,廣東醫生多點執業獲突破,進行醫師區域注冊制的探索,不需要所在醫院同意,只要報備就行。醫生被“松綁”,成為“有限自由人”。以後企業的技術人員可能也會有這樣的趨勢。技術人身上所呈現的這種自由的“詩意”,其實也因為“互聯網+”。

詩意在存在的理性中,還在於難以感知的存在。舉個例子,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有一個燃氣輪機工廠,這個廠在一台渦輪機上裝了5000個傳感器。盡管渦輪機很大,但裝5000個傳感器還是很難想象,所搜集的數據量是嚇人的,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印刷物約一半的信息量。美國國會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這個數據量是巨大的。我相信設計裝這麼多傳感器的工程師們,當初也未必說得清楚,每一個傳感器所測試的數據最終有什麼明確的用途。機器運行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某些存在的關聯我們平常根本無法意識到。但是通過大數據分析,有可能發現潛藏在背後、很難意識到的某些規律,這就是它的魅力。


另外一種難以感知的存在,與進化有關。著有《失控》一書的凱文•凱利認為,人工進化是工程霸權的終結,進化能使我們超越自身的規劃能力。曾有科學家編寫了一個叫做“Tierra”的計算機人工生命模型,引起轟動。有學者研究發現,生命科學中的進化、複製、選擇、突變、遺傳等,在數字系統里面也都有。這種存在也是人們難以感知的。

詩意在存在的理性中,還在於存在環境、生存環境。要想詩意地棲居,存在環境、生存環境當然也要考慮。舉一個例子,氮循環問題。人們很關注二氧化碳排放、霧霾等等,而對氮循環的關注卻很少。美國工程院把它列為21世紀重大工程技術問題。為什麼?豆科植物需要氮肥,但是氮肥使用之後,每年進入生物利用形態的氮素量提高了不止一倍,導致富營養。富營養會對濕地的生態系統產生破壞,最後會產生溫室效應、水體汙染、酸雨等等,所以對環境的破壞也是很大的。怎麼會與互聯網相關呢?人們可通過網絡、GPS定位等技術控制氮肥的使用,改善氮循環。具體來說,“互聯網+”等相關技術讓氮肥的用量更加精準,需要用多少氮肥,就正好給那麼多,避免氮元素的流失。

上述一些例子都與互聯網有關,於人而言是富有“詩意”的,而“詩意”正是體現在有利於人的存在、生存上的。


不能忽視情感和權利


技術哲學家馬爾庫塞說過:從一開始,否定性就寓於肯定性之中,野蠻寓於人性之中,奴役寓於自由之中。技術的解放力量使事物工具化,轉而成為解放的桎梏,即使人也工具化。所以說,技術一方面是有解放力量的,它使人更自由,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使人工具化,這是需要避免的。

“互聯網+”的發展,如果使用不當,有無可能導致無節制的利潤追求?今年“雙十一”,那麼大的營業額的確很驚人,人們購物也真是夠瘋狂的。我相信,這種模式有一定的積極因素,如使消費者獲得廉價商品,逼著制造企業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等。但人們可能還是需要問一問,它真的能解決目前經濟上存在的很多問題嗎?能拉動經濟增長嗎?是不是把本來分散的一些利潤更集中了?線下實體店鋪倒閉裁員的現象留下了什麼“詩意”?“雙十一”中的互聯網是不是激發了人們的從眾心理,進而有無可能誘發如羅伯特•希勒(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所言的“非理性繁榮”?

“互聯網+”會不會使弱者更弱、窮者更窮?這種情況顯然是需要避免的。前面講的詩意在存在的理性中間,那些東西都是“互聯網+”好的方面。但假如說它使得有條件利用“互聯網+”的人更強、更富,而沒有條件的人更弱、更窮,那也是問題。

“互聯網+”是不是會加劇人的不平等?比如在醫療、健康領域,名醫通過互聯網,他的空間增大,與此同時,是否意味著普通醫生空間的減小?這也是應該力求避免的。因此,應該思考“互聯網+”怎麼幫助普通的醫生提高技術水平。

 

很多情況下,人們用互聯網,尤其是用得不當的時候,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說互聯網教育,會不會導致學生缺乏歸屬感?會不會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漸趨淡薄?此外,課堂上缺少互動性和真實性、互聯網上的學習可能更碎片化等問題都是需要規避的。


詩意的關鍵之一是情感。講詩意地棲居、詩意地生存,關乎人的情感。教育方面,現在情感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互聯網不應讓情感教育更成問題,不能讓虛擬化導致情感缺失。要避免這一點,可以通過互聯網,引導學生去關注人類社會的重大問題。關注重大問題本身就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健康的情感。比爾•蓋茨就號召哈佛的學生要關注世界上嚴重的不平等,關注清潔水資源的缺乏,關注無法上學的女童等等。

對人的關懷是一種情感。以醫療為例,弱勢群體得了很重的病,找名醫很難,必要時可否通過互聯網幫助解決?網絡數據可不可以用以幫助控制醫藥費用?這些在技術上都是可以實現的。另外,通過網絡,醫生護士跟病人之間有更多的交流,這也是對病人的關懷。網絡交流有助於病人的心理緩解,包括他出院之後,關懷能夠延伸到醫院外。醫生的壓力也很大,也需要一份關懷。是不是可以通過網絡去幫助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從而緩解醫生的心理壓力?是不是可以通過互聯網醫療,讓醫生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詩意的關鍵之二是權利。互聯網中包含了大量的由各種途徑匯入的信息和數據,在我國,已經發現很多利用互聯網侵犯個人隱私的案例。這就需要運營商們有強烈的“公民權利”意識,避免觸碰人的自由、隱私等權利。據說Google眼鏡有一個面部識別功能,我們現在經常碰到一個人在哪里見過但叫不出名字的情況,這個時候它可以提供幫助。但是,由此也產生了隱私安全問題。後來使用攝像頭或麥克風來識別個人身份信息的行為好像被禁止了。所以說“互聯網+”及其延伸系統,一定要關注人的權利,否則的話,就是對“詩意”的破壞。


總之,詩意主要的體現就是人的存在。要關注所有人的存在,包括窮人、殘障等特殊群體的存在,要關注用戶的存在、員工的存在。把對存在感的滿足體現在產品中,還要體現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過程中(如服務)。

技術工作者不能被“事實的”科技世界所遮蔽,“互聯網+”要關注情感,重視對人的關懷。“互聯網+”不能夠只是“+技術”、“+利潤”,“互聯網+”要“+詩意”。詩意體現在存在的理性中,幫助人類“詩意地棲居”,實際上就是幫助人類詩意地生存。

歸根到底,技術最大的意義乃是人的意義。(愛思想網站 2015-12-28) 

Views: 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