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讓美食與文字一同前行

誤打誤撞 愛上美食

采訪這天,沈嘉祿老師一身休閑打扮,禮貌和藹、溫文爾雅。因為下午要去政協開會,最近異常繁忙的沈老師,就把采訪約在了中午,采訪在沈老師的侃侃而談中開始。

1973年,沈嘉祿中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黃浦區第一飲食公司工作,當時社會上對飲食行業有一些偏見。沈嘉祿也有點不願意去,但由於家中雙親無人照顧,因此父母希望他留在上海。少時的沈嘉祿秉持“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想法,覺得自己必須學會燒飯做菜,否則會餓肚子。好在他還不笨,用心看母親操作一番,就以為學會了。第一次燒一道家鄉風味的蝦幹夜開花梅菜湯,等湯出鍋,才發現夜開花的皮忘記刨了,吃時得啃皮,至今還記得當時難看狼狽的吃相。

文革結束,整個社會回歸正常,很多飯店的技師需要考職稱,一些老師傅寫不來論文,就找沈嘉祿幫忙。這時,他到了急需擴建的“小紹興”工作,也就在幫助老師傅們寫論文的過程中,開始對飲食慢慢產生了興趣。

“小紹興”的所在地雲南南路其實是一條歷史悠久的美食街,沈嘉祿常常被公司拉去當各種差,所以他的工作有點像“輪崗”,一個月裏要變換不同角色,工會幹部啦、美工啦、檔案管理員啦,都做過,有時還要跟在一幫老法師後面去當評委,從許多飯店中評出有條件接待外賓的飯店,那時接待外賓的飯店門前是要掛上一塊“涉外旅遊定點餐館”銅牌的。由此,沈嘉祿結識了不少飯店的經理和廚師,使他對社會底層的人物有了很多認識,為之後的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沈嘉祿在華東師大讀夜大,畢業後希望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單位領導不願意讓他走,但同時也覺得繼續留用他,也是浪費人才。於是,他就跟單位領導訂了“君子協議”:寫一篇長篇小說《小紹興傳奇》為企業宣傳,小說如願出版,並在1993年被改編拍成同名電視劇,轟動一時,電視劇熱播後,小紹興的營業額猛增幾倍。領導一高興,就放他走了。


《上海老味道》裏的老上海情懷

2008年,沈嘉祿將《青年報》上寫了幾年的專欄文章結集出版了《上海老味道》一書。擁有作家、美食家雙重身份的沈嘉祿,始終認為這兩種身份給他帶來了許多生活和創作的快樂。這本書主要是通過描述那些已經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美食,表達人與食物的關系,進而表達那個時代中的人際關系,這也是上海人的一份集體記憶。他說:“現在社會發展很快,這些上海人記憶中的美食,已然不僅僅是美食,而是我們情感的一部分,是一種情懷。”這就是他撰寫這本書的初衷。

《上海老味道》出版後,好評不斷,一些讀者給他寫信表達感謝,也有人給他指正了書裏面記憶差錯的東西,沈嘉祿也很感動。之後,他還寫了其他幾本美食書,比如《上海人吃相》、《魚從頭吃起》等,這樣一來二去,很多人就開始稱他為美食家了。

沈嘉祿說,對於最代表老上海味道的食物,每個人心中的標準不一樣,但他很願意把“皇冠”送給生煎饅頭。因為生煎饅頭最早是依附於茶館存在的,而生煎饅頭不是上海原來就有的,是引入的,是外地移民帶進來的,說明上海是一個開放的城市,是包容性非常強的城市。小小的生煎饅頭體現了移民對上海飲食文化的貢獻,也展示了上海的包容度。

平時在家裏,主要是沈嘉祿的太太掌勺,廚房裏的氣氛總令沈嘉祿興奮,不粘鍋、鏟子、菜刀、漏勺、蒸格、火焰噴射器、烤箱、冰箱都是他的“好兄弟”,一堆食材在他面前,要幾個菜就整幾個菜,酸甜鹹辣苦,你就下單子吧。但太太不希望他進廚房,因為他一旦“流竄”至廚房,那裏就賽過被美軍轟炸機掃過一遍的巴格達那樣,烈火烹油,烏煙瘴氣,太太事後只得將瓷磚和脫排油煙機都清洗一遍。

沈嘉祿喜歡下廚,而更多的時候,他只能在廚房外“偷看”。“再擱點油!”他總是央求太太。“別跟我添亂,離我遠點!”太太大聲說。不過,有新的食材或在外面看到新的菜式,他還是會一展身手。盡管孩子們的口味比較難以琢磨,但他做的松子鱖魚,一上桌,兒子媳婦都會吃得風卷殘雲一般。

差點成為米其林在中國的第一個美食偵探

法國米其林出版社每年都會煞有介事地推出那本《米其林指南》,俗稱紅色寶典。這本出版歷史超過一百年的小紅書,不僅發行量大,而且關乎所涉每家餐廳的命運。

米其林公司想把這個評價體系覆制到中國來。他們找到沈嘉祿,想聽聽他的建議,當時,沈嘉祿聽後,很激動,因為他們要求的美食偵探的條件,他樣樣都符合:1、年齡在40歲以上;2、要有媒體工作經歷;3、沒有不誠信記錄;另附加每年要在外出差200次。這個工作很挑戰很刺激,沈嘉祿確定太太毫無疑問會支持他,他很想報名。

米其林公司的法國代表卡翁先生要求到他家去,吃一頓普通的中國家庭晚餐,事先告知來三個人,餐食不能太奢華。沈嘉祿一口答應下來,回家後跟太太一說,她急得臉也紅了:請誰不可以啊,幹嗎非要請一個前美食偵探?這不是硬把醜媳婦推到洋公婆前嘛。但沈嘉祿心裏有底,兩人合議半天,開出一份菜單,太太如此這般去采購原料了。

三天後,卡翁先生與幾個朋友閃亮登門,沈嘉祿事先申明:他力圖在“家常”兩字上做足文章,讓法國美食偵探近距離地了解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

冷菜裏的馬蘭頭拌香幹上場時,沈嘉祿如此介紹,他搬出了歐洲諺語:“野菜是沒有故鄉的。”他還說,因為沒有故鄉,所以全世界都是它的故鄉。卡翁先生很認同沈嘉祿的“胡謅”,而且也確實很愛吃這味家常菜,筷頭沒停過。

而熱菜中紅乳腐鹵燒小排,是考慮到紅乳腐鹵燒肉太肥,老外不一定接受,故而改用小排。之所以用紅乳腐鹵上色提味,是考慮到法國的乳酪舉世聞名,他們好這一口。但事實上中國的乳腐與乳酪有得一拼,而且是素的,植物蛋白更有利於健康。卡翁淺嘗試味後,果然相當滿意。他還從冰箱裏拿出一瓶王致和臭乳腐請卡翁先生領略風味,卡翁先生湊近瓶口一聞,歪嘴掬鼻的豐富表情又把大家逗笑了,但就是不敢染指,沈嘉祿“豪爽”地挾了一塊送進嘴裏,嘖嘖有味。於是在乳酪這檔事上,他為中國人爭足了面子。

最後,這頓晚餐在筍鞭老鴨湯和薺菜肉餛飩、豆沙粉擂沙圓中結束。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家常菜給走遍天下、吃遍天下的卡翁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後他透露,米其林公司有意將歐洲的餐廳評級體系搬到中國來,推動中國的旅遊業和餐飲業。至於他們想招聘的美食偵探,沈嘉祿一聽就舉起雙手:我現在就報名。卡翁先生反應也很快,用筷子敲響酒杯:你是第一個。

沈嘉祿當然很想做一個美食偵探,但最後他真誠地跟法國人說:“目前中國的國情不適宜引進米其林那套評判體系,得耐心地等上幾年。”至今,在中國大陸境內還沒有正兒八經的米其林星級餐廳,頂多哪個廚師在米其林星級餐廳裏幹過。

沈嘉祿準備退休後,繼續人生最快樂的三件事。讀書,他每天都看書,一般都是好幾本書同時讀,走到哪裏看到哪裏。寫作,這是他永不放棄的一件事。畫畫,作為休息時的消遣。沈嘉祿有時寫作後、休息時就畫畫國畫。他自知不是專業畫家,但感覺自己作品的格局還不錯,他認為畫畫其實拼的是文化修養。文化修養不高的,畫的東西難免俗氣,修養高的就有“清氣”。

人生辛苦又忙碌,能寫著自己喜歡的文字,休憩時拿起畫筆,做著讓全家的味蕾感到幸福的美食,幸福感亦不過如此。

Views: 15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