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嬉皮士”的生活方式運動

 

1967年“嬉皮士”運動發生在舊金山,就是今天的黑特—阿什伯利區,金門公園和伯克利大學。1967年是一個激情燃燒的火紅的年代,人們為了“和平與愛情”唱著《SanFrancisco》這首歌曲從四面八方來到舊金山:

《SanFrancisco》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You're gonna meet some gentle people there
For those who come to San Francisco
Summertime will be a love-in there
In the streets of San Francisco
Gentle people with flowers in their hair
All across the nation such a strange vibration
People in motion
There's a whole generation with a new explanation
People in motion people in motion
For those who come to 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
If you come to San Francisco
Summertime will be a love-in there
If you come to San Francisco
Summertime will be a love-in there

1967年1月,成千上萬名手舉鮮花的少年聚集在金門大橋公園的馬球場地,發起“人道聚會---所有反主流部落的大會合”活動,在這一事件中“傑佛森飛船”、詩人艾倫•金斯伯格以及哈佛教授轉變而成的酸水大師莫西•裏爾瑞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嬉皮士文化中的重大事件。

舊金山市的警察局長稱嬉皮士們為“愛的一代”的第一人,《時代》雜志稱黑特街為“正在顫動的美國嬉皮士運動的發源地”。這種關註吸引了一大批的無拘無束的年輕人的註意,他們把黑特---阿什伯利區變成了一處稀奇反常的表演場地。

1967年夏天“愛之夏”活動【估計有近10萬人參加】標志嬉皮士運動達到最高潮。“愛之夏”活動吸引了忠誠的追求者以及“偽嬉皮士們”,與之一同而來的還有流浪漢、精神錯亂者、販毒者以及暴力犯罪。優美的音樂走了調。20世紀70年代,廉價的海洛因席卷這個社區,並帶來了毒癮、街頭犯罪,暴力和死亡。愛的一代宣告終結,嬉皮士運動走向衰亡。然而,正面的影響保留了下來:美國社會對那些不同種族,不墨守陳規的做法有了更大的包容力。在加州,對同性戀者的公開接受和認可反映了此點。最初的嬉皮精神“和平與愛”得以延續。

嬉皮士(英語Hippie或Hippy的音意譯)本來被用來描寫西方國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嬉皮士這個名稱是通過《舊金山紀事》的記者赫柏•凱恩普及的。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反應出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對,他們提倡非傳統的宗教文化,批評西方國家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公民的權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貪婪,傳統道德的狹窄和戰爭的無人道性。他們批評政府,將他們反對的機構和組織稱為“陳府”(theestablishment)。

嬉皮士後來也被貶義使用,來描寫長發的、骯臟的吸毒者。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詞作為對年輕的自由主義人士的侮辱。

當時的嬉皮士想要改變他們的內心(通過使用毒品、神秘的修養或兩者的混合)和走出社會的主流。遠東形而上學和宗教實踐和原著部落的圖騰信仰對嬉皮士影響很大。這些影響在1970年代演化為神秘中的新紀元運動。

 

特征

 

長發,大胡子。許多人覺得長發是一種冒犯,因為它代表不整潔或女性。

色彩鮮艷的衣著或不尋常的衣飾。聽一定的音樂,比如傑米•亨得裏克斯和傑菲遜飛艇的幻覺性的搖滾樂、詹妮斯•喬普林的布魯斯、斯萊和斯通家族、ZZ頂級樂隊、死之民樂隊等的音樂。偶爾自己演奏音樂,一般吉他,一般在家裏與朋友一起,或在公共綠地上或節日上。自由戀愛,公社式的生活。

 

來源

 

1940年代和1950年代美國的垮掉的一代稱爵士樂音樂家為“hipster”和“beatnik”,同時這兩個詞也被用來稱呼圍繞著這些藝術家而出現波希米亞主義似的反文化。

1960年代,從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嬉皮士,同時從布魯斯音樂演化出搖滾樂。

在美國東海岸的格林威治村年輕的反文化者稱他們自己為“hips許多來自紐約市區的失望的年輕人聚集在那個村中,他們穿著他們最舊的衣服。第一個用嬉皮士這個詞來描寫這些穿著舊衣的中產階級子女的媒體是一個廣播電台。

1965年9月6日舊金山的一家報紙首先使用了嬉皮士這個詞來描寫這些年輕的波西米亞主義者,但其它媒體在此後兩年中幾乎沒有使用過這個詞。

舊金山黑特---阿什伯利地區的嬉皮士是以一個叫做Diggers的團體為中心。這個團體將即時性的街頭劇、無政府主義行動和藝術表演結合在一起,他們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自由城市”。 

他們受兩個不同的運動影響:一方面受波西米亞主義的、地下藝術的、劇團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左派的、民權主義的、和平運動的影響。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也有一個非常活躍的嬉皮士社團。1967年夏許多年輕人(警察估計有七萬五千人)聚集在黑特---阿什伯利分享他們的新文化的音樂、毒品和反抗。

1960年代末嬉皮士運動達到其高潮。1976年7月7日《時代》雜志將嬉皮士運動作為其封面故事:《嬉皮士:一個次文化的哲學》

由於許多嬉皮士在他們的頭發裏帶花或向行人分花,因此他們也有“花童”的外號。

 

政治

 

嬉皮士經常參加和平運動,包括反越戰的遊行和爭取人權的遊行。青年國際黨是嬉皮士中特別政治活躍的亞群。

從2005年的觀點來看,嬉皮士性別岐視相當大,但實際上嬉皮士很快就接受了女權主義和平等主義的原則。

一開始嬉皮士對同性戀不十分容忍,但隨著運動的發展他們越來越接受同性戀。

嬉皮士也通過“落出”社會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政治願望和實現他們所尋求的變化。回到農村去、合作企業、替代性能源、新聞自由運動和有機農業在嬉皮士運動開始時都受到青睞

 

毒品

 

許多人認為嬉皮士濫用毒品的程度被支持越戰的人誇張。他們用這個借口來反駁嬉皮士反對越戰的理由。但實際上的確有許多嬉皮士使用毒品。他們尤其希望利用毒品所產生的幻覺來達到內心的修養。尤其大麻和其它能夠產生幻覺的藥品如LSD和裸蓋菇素。雖然也有許多嬉皮士不用毒品,但毒品往往被看作是嬉皮士的一個標志和他們不肯遵從社會守則的原因。

使用毒品至今被看作是嬉皮士文化的一個中心內容。

許多人認為嬉皮士不抽煙,因為他們認為抽煙有害,但當時的照片顯示許多嬉皮士抽煙。 


遺產

 

1970年許多嬉皮士的生活形式進入了主流文化,但其下的實質卻很少被主流文化吸收。媒介漸漸喪失了對這個次文化的興趣,年輕人對它也喪失了時髦感。隨著龐克搖滾的出現嬉皮士甚至成為年輕人的反感形式。但也有許多嬉皮士保持了他們的生活方式,甚至在主流文化中保持他們的生活方式。

 

【三】“矽谷”的電腦科技文化運動


我就住在矽谷,我住家周圍都是大公司,如蘋果電腦公司,谷歌公司,雅虎公司,英特爾公司,惠普公司,摩托羅拉公司,甲骨文公司,思科公司。。。。。。它們對全世界都有居高臨下的幅射力。

一•矽谷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一條小山谷,也不生產矽。它位於美國西海岸北加州,即舊金山以南、聖克魯斯(SanCruz)以北的狹長地帶,總面積約3800平方公裏,核心地帶南北長48公裏,寬16公裏,面積約800平方公裏,其中北加州第一大城市聖何塞(SanJose)為矽谷的中心。從舊金山的灣區中半島沿著加州101號高速公路往南至聖何塞,被稱為“矽谷大道”,在它的兩側有著上千家高科技公司,既有世界知名的領先企業,如2007年美國500強企業中有17家高科技企業,也有許多依附大公司制造零部件的中小型公司,它們都是矽谷的組成部分。1971年《商業周刊》首次稱這一地區為“矽谷”,此後被廣泛使用至今。

矽谷氣候宜人,因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天不熱但幹燥少雨,冬天不冷,潮濕多雨,全年平均溫度13℃-24℃,全年日照300多天。汙染少,美麗綿長的海岸線、森林和300多平方公裏的國家公園,這些都是吸引許多人留在矽谷創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矽谷吸引著全球特別是亞洲國家(尤其中國和印度)大批高素質人才,使其成為全美人口最多元化和素質最高的地區之一。根據2006年一項最新人口統計,矽谷目前擁有人口近25萬,白人占48%,亞太裔和西班牙裔各占24%;25歲以上的成年人中43%擁有學士學位。多種族群匯集矽谷繁榮和豐富了多元文化生活。

矽谷作為世界高新科技的引擎,自創建半個多世紀,經歷了奇跡般經濟發展的巔峰及此後泡沫破裂的沈重打擊,但矽谷仍被視為新經濟成功的典範,“矽谷效益”已擴展到了世界各地。它成功地帶動了世界各地科技園的建立,但所取得的成效參差不齊。人們開始探究矽谷成功的奧秘,究竟是什麽樣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造就了矽谷。

Views: 1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