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

歷史學家普遍地承認,在公元1400年前,中國的技術是勝於歐洲的。我只舉一個例子:公元1405年到1433年,這是在明朝初,有有名的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的記載。根據中國的歷史記載,鄭和用過60條船,其中最長的船有440尺長,這樣大的船當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別的地方可以製造,西方的歷史學家很長時間都認為這是不可靠的歷史記載。一直到1962年,在南京發掘出一個舵的軸,這個軸是木頭的,有36尺高,直徑有1.25尺,這才使世界上所有的歷史學家都瞭解到中國的歷史記載是可靠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時候有所謂四大發明,就是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和造紙。在17世紀初,英國有位大哲學家培根,他對歐洲以後近代科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曾說過,當時並不知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是中國人發明的,可是他知道這些發明對於人類的歷史有巨大的影響。所以他在一篇文章上講,沒有一個王朝、沒有一個宗教派別、沒有一個偉人對於世界文明的影響有這三個發明這麼大。為什麼呢?他說印刷術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文學;火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戰術;指南針影響了整個世界的航海術。剛才我講1400年的時候,中國的技術超過了西方,歷史學家都同意。在那以前,亞洲與歐洲的科技交流是很困難的,有時是通過海路,有時是通過陸路,所謂絲綢之路。可是這許多交流的方向都是從亞洲傳到歐洲。在那以後的200年,就是1400年到1600年,明朝的時候,這200年之間中國是大大地落後了。到了1600年前後,明朝的皇帝要請一些傳教士從澳門把造火炮的技術引到北京來,這就代表在那200年之間,西方在技術的發展上已遠遠地超過了中國。在這200年之間歐洲受到了文藝復興的影響,出現了很多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如達·芬奇、哥白尼、卡瑞、那皮爾、弗蘭西斯·培根、伽利略、開普勒、哈維、笛卡爾等等,這許多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可以說是在歐洲創造出來了肥沃的土地,使得以後的近代科學可以在歐洲萌芽。可以說在這200年間,中國停滯不前,而歐洲是向前飛躍。這個飛躍的結果就是產生了一種空氣,產生了一個社會的體制,產生了一些學術的動向,使近代科學在17世紀首先從歐洲開始了。 
1687年,牛頓出版了他的《數學原理》。因為牛頓的書第一次使人類瞭解到原來自然界的很多現象是可以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能夠規律化、能夠預測的,我們也可以說牛頓的書第一次使人類知道自然界的事情是符合準確的規律的。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而這個精神,這個瞭解,經過幾百年發揚光大就產生了近代科學。而近代科學的產生直接影響了世界人類的生產力,而且影響了人類與環境之間不可逆轉的新的關係,所以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一個貢獻。 
牛頓的書出版以前的80年,那就是1607年,明朝的末年,中國已經有了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的翻譯。這是科學史上一件有名的事情。上海人徐光啟跟一個意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他們兩人在1607年翻譯了《幾何原本》的頭六章。我們今天所用的幾個數學名詞,像「幾何」就是徐光啟發明的。如果你看一下《幾何原本》,你就會深深地敬仰這些西方的科學家對中國有多麼大的影響。我只舉一個例子:徐光啟在一篇文章裡推薦《幾何原本》原理的方法時說:似至晦,實則明;似至繁,實則簡;似至難,實則易。就是看起來很隱晦,實際上非常容易懂;看起來很繁瑣,其實是非常簡單的;看上去是很難的,其實是非常容易的,他確實體會到了科學的真諦。 
到了1840年,英國用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以後清朝的朝廷才感到有必要瞭解一些西方新的知識,所以到1862年就設立了所謂「同文館」,就是翻譯館或編譯館,把西方的書籍翻譯成中文。又過了5年,到1867年,這個同文館又設立了天文、數學館,翻譯天文和數學。可是都受到了阻力。如當時的大學士倭仁就講過:且聞治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途在人心而不在技藝。意思是說西方那些東西只是技藝而已,不是真正最重要的思想方面的發展。那時候覺得科技只是奇技淫巧,只是彫蟲小技無關大局的。又比如大學者、大書法家俞樾講,我們應該以拙制巧。他認為西方的科學不過是巧而已,而我們是正宗的、深厚的,可以抵制西方的巧。這種觀念當時非常盛行。我再舉一個例子:1872年,清朝的朝廷決定開始派留學生,他們就派30個幼童到美國東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鎮去上學,以後每年派30個學生。可是到了1876年,這件事受到了猛烈的抨擊,所以在1881年清朝政府就把所有這些留學生給召回了。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受到這許多凌辱,中國人產生了一些自卑感,這自卑感還不僅限於中國人,日本人也有。 
如果你去看19世紀末20世紀初年中國文獻的話,你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奇談怪論,都是因為受到了自卑感的影響。一種奇談怪論叫作種族退化論。另外一個奇談怪論叫作取消漢字漢語論,認為中國人所以不能做近代科學的原因是漢字漢語。在19世紀的最後10年,發生幾個慘痛的事情:一個是甲午戰爭;一個是八國聯軍進北京。那時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有亡國滅種的危險,可以說這些慘痛的經驗最終使中國覺醒了。所以從1900年開始,中國才開始正式地、漸漸大規模地引進西方的科技。其中有三件事可以認為有劃時代的影響:一是1898年成立了京師大學堂,就是北京大學的前身,這是在中國第一次設立了一個大學,所教的東西比較全面,包括了現代的科學。二是1905年清朝最後廢除科舉,科舉制度使得中國的年輕人不能向視野廣闊的方向發展他們的才能。三是1896年到1898年間,清朝開始派學生到日本去留學,到歐洲、到美國去留學稍微晚一點。可是這個門一開以後,立刻就開得很大,跟1872年那一次不一樣。到1907年,據現在統計去日本的留學生有1萬人。 
這些留學生,他們在國內沒有接觸近代科技,他們到國外上學的時候,也不顧修碩士和博士的學位,只是念了學士的學位就回來,他們回來以後很多人做了教師。他們是真正把近代的科技大規模引進中國的第一代人。由他們訓練出來的第二代學生在國內就可以接觸到一些近代的科技知識,這些人出國以後就有很多人讀了博士學位。 
我們可以說兩代人從1900年開始就把先進的近代科技知識介紹到中國來了。 
不過到了1950年,20世紀中葉,我們可以說中國已經引進了一些科技,可是科技在中國還不能認為已本土化。為什麼呢?因為受到訓練的科技人才雖然有,可是數目還是太少。引進的科技的方向雖然有,可是不夠廣,而且沒有工業基礎支持尖端的試驗工作。同時1900年到1950年這50年之間中國社會有種種的動盪,這些運動使需要穩定環境的科技研究不能蓬勃發展。可以說1900年至1950年這50年之間,中國開始引進了近代的科技,可是還沒有達到科技本土化這個目標。 
從1950年到今天這40年時間,新中國通過人才的訓練,通過科研機構的建立,通過工業的發展,可以進近代的科技在中國本土化了。如果你需要證明的話,我們可以瞭解一下中國在近代科技方面近年有了哪些驚人的發展。 
反應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近代科技,在美國是1942年第一個建造的,這個反應堆是費米教授主持的。費米教授當時參加了美國戰時的工作,後來他在芝加哥大學當教授,是我的導師。中國在1956年建了第一個反應堆,是通過蘇聯的幫助設立的。原子彈在美國第一個炸出來的,是在1945年,在中國是1964年。氫氣彈在美國是1952年,從原子彈到氫彈共花了7年時間;中國氫氣彈是1967年,從原子彈到氫彈只花了兩年零8個月時間;中國氫氣彈的竅門是兩個人想出來的:一位叫鄧稼先,一位叫於敏。中國只花了兩年零八個月解決了無數的技術問題,而且想出來這個竅門,當時大大引起震驚,因為法國還沒有做出來,法國前後用了8年時間才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中國衛星上天是1971年,這又是一個震驚世界的科技成就,中國的半導體元件,集成電路,每一個做出來都使得世界的科技界震驚。 
如果總結一下剛才我所講的幾個時代,我們可以這樣說:在公元1400年以前中國的科技是領先的;1400年至1600年是舉步不前的;1600年至1900年是極端抗拒新科技的引入;1900年至1950年是以兩三代的速度就引進了西方很多的科學;1950年至2000年,中國已經加入世界先進的科學國家之間的競爭。 
那麼,有人問,到21世紀會發生什麼現象?要想預測未來當然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一個長遠的社會動態通常都有很深的很長遠的因素。我個人認為,以下的幾個長遠的因素是使得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能夠有輝煌的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一個是需要有聰明的年輕人,有頭腦做科學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視紀律、重視忍耐心、重視勤奮的社會傳統;第三要有決心;第四要有經濟條件。我認為這四項在21世紀中國都會具備的。當然有人講,你講得太簡單了,中國將有許許多多問題,會有政治動亂,有接班人問題、政治體制問題、貧富不均問題、外交問題,簡直數不清的問題。 
不錯,不錯,這些問題都會發生,可是我們看看20世紀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個世紀是中國以極高的速度從零開始達到一個把近代科技本土化了的局面。這樣一個發展是在什麼情形之下出現的呢?是經過兩次大革命,經過了無數次的內戰,經過了日本的侵略,經過了種種的困難,經濟的困難、外交的困難,經過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可是,這一切的一切都並沒有阻擋中國20世紀科技的蓬勃發展。為什麼?因為科技的發展所需要的原來很簡單,只是我剛才所講的四個條件,只要有人才、有紀律、有決心、有經濟的支持,中國在20世紀裡有前三者,到了21世紀我認為將四者具備,所以我對21世紀中國科技的發展是絕對樂觀的。 

Views: 7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